第二节 捐资助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927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捐资助学
分类号: G633;G639;G527
页数: 2
页码: 1009-1010
摘要: 民国19~28年(1930~1939),境内各界群众捐资是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民国25年(1936)初,承化县小学校舍建设募集到各界捐款银票296万两(当时省币1元=120两)。是年4月,为兴建哈萨克男子学校各界捐羊1000只(1只羊折8000两)。民国26年(1937)2月,布尔津县学校募集到羊130只(牧民捐赠),款50万两(县政府人员及商户捐赠)建校费。
关键词: 哈巴河县 捐资助学 哈萨克族 布尔津县 一等奖

内容

民国19~28年(1930~1939),境内各界群众捐资是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民国25年(1936)初,承化县小学校舍建设募集到各界捐款银票296万两(当时省币1元=120两)。是年4月,为兴建哈萨克男子学校各界捐羊1000只(1只羊折8000两)。民国26年(1937)2月,布尔津县学校募集到羊130只(牧民捐赠),款50万两(县政府人员及商户捐赠)建校费。
  民国26年(1937)4月,省政府对阿山区捐资助学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捐资5000元以上的获一等奖并发牌匾,3000元以上的获一等奖,2000元以上获二等奖,1000元以上获三等奖,满600元的四等奖,满300元的五等奖。获一等奖及牌匾的有阿山区维吾尔文化促进会(1万元);哈布力台吉、库克乃台吉、艾林郡王获一等奖,布哈提贝子获二等奖,加合甫台吉和木斯塔帕扎楞获三等奖,有2名个人和1个单位获四等奖,8人获五等奖,不满300元的9人也受到登报表扬。次年6月,青河县兴建县小学,牧民捐资176.5万两、羊100只。政府人员、商人捐资60万两。民国27年(1938),布尔津县加哈部落为建“新光学校”捐资3500两。民国29年(1940)夏,哈巴河县加依特部落各界群众为维修“团结学校”捐羊100只及大批木材。
  民国36、37年(1947、1948)两年哈巴河县群众为维修该县沙里福汗学校捐羊212只。民国37~38年(1948~1949),承化、布尔津、吉木乃、哈巴河、福海等5县群众为各县学校捐赠维修费总计38072.6万元(阿山期票)。
  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1年全专区各界捐资助学款共7.88万元(折现币,下同)。1954年阿勒泰县各族群众捐助建校款5.76万元。
  1989年后,全地区各族各界群众踊跃为中小学危房更新捐款。1989年,哈巴河县哈萨克族农民艾力甫拜捐资2万元,新建牧业教学点100平方米校舍,县教育局将该校命名为“艾力甫拜学校”。同年,哈巴河县退休干部吾加汗捐资1.3万元为学校新建教室3间,该校被命名为“吾加汗学校”。1990年,富蕴县哈萨克族牧民切里亚孜捐助建校款2.5万元,该校被县教育局命名为“切里亚孜小学”。以上3人在1990年自治区中小学危房更新维修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
  1985~1995年,全地区各族各界群众捐资助学累计523万元,捐资万元以上的有7人,万元以下5000元以上的有4人。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阿勒泰地区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4

《阿勒泰地区志》客观记述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概貌、物产资源和风土人情等内容,特别是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风貌和各项事业的新成就,是了解阿勒泰地区区情的一部资料书。记述时限,上限以事物开端为起点,追溯其渊源;下限截至1995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