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边境工作检查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919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边境工作检查站
分类号: D631;F426;I247
页数: 2
页码: 954-955
摘要: 1962年5月21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授权在边境地区首建边境工作站。自治区共建19个站,其中阿勒泰农十师建4个站,这4个站为:吉木乃县之别尔克乌、额尔齐斯河南湾;哈巴河县之克孜勒乌英克、扎玛纳什。
关键词: 哈巴河县 边防派出所 边防工作 工作站 吉木乃县

内容

1962年5月21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授权在边境地区首建边境工作站。自治区共建19个站,其中阿勒泰农十师建4个站,这4个站为:吉木乃县之别尔克乌、额尔齐斯河南湾;哈巴河县之克孜勒乌英克、扎玛纳什。
  1962年7月2日,新疆民警总队,授权增设边境工作检查站。
  在阿勒泰建立一个边防工作总站,专管阿勒泰专区的中蒙边境工作,并编一个机动连;在青河县之塔克什肯、拉斯特、崩布特、切特克库勒,富蕴县之乌里吐尔根河、哈亚尔(或开尔根其克),福海县之森塔斯、库斯特(或大河沿)、红山嘴建立9个边防工作站,连同已有的西岔河边防站和乌尔莫盖图边防检查站,共编349人。辖区为果大德乌什布拉克至奎屯山,全长约525千米。
  在布尔津县建立一个边境工作总站,专管阿勒泰专区的中苏边境工作,并编一个机动连;在哈巴河县之扎玛纳什山以东处、克孜勒乌英克;吉木乃县之额尔齐斯河北湾、别尔克乌、达尔汗建立5个边境工作站,连同已有的吉木乃、布尔津边防检查站和阿克吐别克工作站,共编246人,辖区为奎屯山至木斯岛山(东经85°35′30″,北纬47°3′40″),全长约450千米。
  1962年8月自治区决定,中蒙、中苏边防工作站,一律由公安总队负责,各边防工作站和总站有问题向总队报告,总队研究答复;各边防站和总站有问题也应向当地党委报告,当地党委可提出意见,最后由总队解决。
  1962年秋季,兵团所建边境工作站交公安总队管理。生产兵团所建的边境工作站,初为兵团边境工作站,地方党政曾派边境工作组临时帮助工作。9月2日白哈巴边防工作站交由布尔津民警边防工作总站接管。其他边境工作站亦交由公安总队管理。
  公安总队所辖边境工作站,经70年代至80年代初不断建设和完善,改称边境派出所。后民警改称武警。1990年末,共辖派出所31个,其中边界前沿派出所的名称为:中苏(中俄、中哈)边境:喀纳斯边防派出所(布尔津县政区);气叶边防派出所(哈巴河县政区);加那尕什边防派出所(哈巴河县政区);克孜勒乌英克边防派出所(哈巴河县政区);南湾边防派出所(哈巴河县政区);铁热克提边防派出所(哈巴河县政区);别拉热克边防派出所(吉木乃县政区);恰勒什海边防派出所(吉木乃县政区);拉斯特边防派出所(吉木乃县政区)。中蒙边境:禾木河边境派出所(布尔津县政区);康布铁堡边境派出所(阿勒泰市政区);阿拉善边防派出所(福海县政区);大桥边防派出所(福海县政区);巴拉额尔齐斯边防派出所(富蕴县政区);库卫边防派出所(富蕴县政区);吐尔洪边防派出所(富蕴县政区);查干郭勒河边防派出所(青河县政区);达拉边防派出所(青河县政区);布尔根边防派出所(青河县政区)。
  吉木乃会晤站在中苏(哈)边境素有“国门”、“窗口”之称。会晤站领导经常在全站人员中开展法纪教育和保安全防事故教育,并结合边防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狠抓内治外防,综合治理。到1990年,16年中尽管站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战士走了一批又一批,但抓安全、重防范的传统始终没有丢,有效地促进了“窗口”的安全和稳定,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赞扬。
  白哈巴边防站,位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国两国边境的峻岭之中,每年冬季长达7个月,大雪封山,往来运输靠军马驮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边防公路修到了这里,交通条件有了改善,边防站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光秃秃的院子,植上了花草、种上了云杉;官兵们由住地窝子、土房子、砖房子,搬进了二层楼房;站里还建起了图书室、阅览室、篮球场以及接待军内外旅游人员的招待所。该站还开展副业生产,种蔬菜养牛羊,实现了菜肉自给。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阿勒泰地区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4

《阿勒泰地区志》客观记述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概貌、物产资源和风土人情等内容,特别是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风貌和各项事业的新成就,是了解阿勒泰地区区情的一部资料书。记述时限,上限以事物开端为起点,追溯其渊源;下限截至1995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