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机构调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9012
颗粒名称: 二、机构调整
分类号: F426;D630;D625
页数: 2
页码: 853-854
摘要: 1950年3月起,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新疆省人民政府开始调整、充实阿山区专员公署部分机构和干部。同期,各县政府亦调整了部分工作机构,并陆续建立了区、乡人民政府。
关键词: 福海县 机构改革 阿勒泰市 工作部门 精简人员

内容

1950年3月起,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新疆省人民政府开始调整、充实阿山区专员公署部分机构和干部。同期,各县政府亦调整了部分工作机构,并陆续建立了区、乡人民政府。
  1954年,贯彻西北局、新疆分局有关调整各级行政机构、紧缩编制的指示,由于当时专区各级行政机构初建、工作部门未完备,工作人员数量尚缺,因而只进行了学习和讨论,从思想上、组织上树立起机构和人员编制从严掌握的观念。
  1958年,根据地委上年末制定的《阿勒泰专区机关精简机构紧缩编制初步方案》,在全专区范围内进行机构调整,共撤并机构29个。专区直属的贸易公司、食品公司、畜产公司、合作办事处、工商科5个单位合并,成立商业局;专署财政、税务科合并,成立财税科。畜牧、水利科合并,改为建设科;交通科、手工业办事处合并,改为工交科;文教科、卫生科合并,改为文教卫生科。全专区7个县均实行财税合署办公,各县撤并贸易公司、畜产收购站、供销社、工商科改为商业局。各县还撤区19个,合乡7个。区乡调整后,全专区共有区9个、乡56个、镇3个。同时,精简人员,要求专区减员20%、县减员10%,全区应减员350~444人。至1958年12月,全专区共减员661人,其中上调2人、干部下放生产劳动332人、干部下放基层59人、退职退休173人、自动离职10人、解雇15人、劳改7人、监督生产19人、开除12人、法办32人。
  1962年,专区成立精简办公室,撤销地委财贸部、工交部、农村工作部,相应加强地委、专署有关科部局的工作。并精简干部、职工。当年,全专区共精简干部职工4962人,其中1958年以后参加工作的4263人,精简人员中干部258人(少数民族84人),职工4704人(少数民族443人)。1963年,专区重点精简基建、商业、粮食部门和机关副业职工,压缩城镇人口,减少商品粮供应量,共计精简人员1064人,其中干部106人、工人958人,压缩城镇人口3858人。
  1967年初,军分区生产办公室主持全专区工作,成立四大组(农牧、财贸、工交、宣传秘书组)。革委会成立以后,先沿用四大组工作机构,1974年起逐步恢复地委、专署工作部门。
  1984年,贯彻改革开放的有关规定,开始改革人民公社体制,设立乡、社办公室。次年,全地区各市县均撤社建乡(镇)。1987年后,企业单位党政分开。
  1993年,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阿勒泰市、福海县列为自治区机构改革试点县。1993年2月,阿勒泰市、福海县先后召开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公布机构改革方案。地区机关的机构改革也进入预备阶段。这次机构改革,首先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围绕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由计委、经委、物价、劳动、人事等部门向企业下放劳务劳力、产品销售、物资采购、投资决策等各项权力。同时,将涉工、涉商、涉农部门从过去的行政管理职能转向为企业服务,脱离行政序列;对机关后勤体制进行改革,使机关车队、食堂、接待、修理等服务单位与机关脱钩,独立经营、自负盈亏,2~3年内彻底“断奶”。同时,为建设小政府大服务的政府体制,一部分事业单位从政府机构中划出。对旧的机关单位依据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调整。至当年3月,阿勒泰市直单位由63个调整为32个,调整面49%,人员由原636人调整为500人,减少136人,精简21.4%。福海县将原来的62个单位调整为25个,调整面为59.7%,人员由原454人调整为300人,减少154人,精简率33%。精简后,阿勒泰市党委工作部门设置6个,市政府工作部门设置21个,群众团体3个;福海县委工作部门设置5个,政府工作部门设置15个,群众团体3个。设置部门及编制未包括公、检、法、司、统计、税务。
  此后,地区党政单位的机构改革亦开始。从事经济工作的处、局,划出行政序列,从事经济工作的科、站划出处局。至1995年底,人员分流大体结束。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阿勒泰地区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4

《阿勒泰地区志》客观记述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概貌、物产资源和风土人情等内容,特别是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风貌和各项事业的新成就,是了解阿勒泰地区区情的一部资料书。记述时限,上限以事物开端为起点,追溯其渊源;下限截至1995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