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稀有金属勘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8355
颗粒名称: 一、稀有金属勘探
分类号: F426;F832;S219
页数: 3
页码: 425-427
摘要: 清乾隆五十七年至宣统二年(1792~1910),曾有俄国地质工作者到中国阿尔泰旅游考查,分别为:1792年西斯尔斯,1856年阿布拉莫夫,1874~1875年索斯诺夫斯基,1879年裴夫佐夫,1881年波达宁,1893年柯洛夫,1910年克列门茨。此后,民国19年(1930),可可托海当地居民发现一些被剥蚀出露地表的花岗伟晶岩矿脉中,含有色彩艳丽的矿物(即海兰宝石和碧玺),他们自发开采加工作为装饰品自用。
关键词: 可可托海 绿柱石 稀有金属成矿 额尔齐斯河 稀有金属

内容

清乾隆五十七年至宣统二年(1792~1910),曾有俄国地质工作者到中国阿尔泰旅游考查,分别为:1792年西斯尔斯,1856年阿布拉莫夫,1874~1875年索斯诺夫斯基,1879年裴夫佐夫,1881年波达宁,1893年柯洛夫,1910年克列门茨。此后,民国19年(1930),可可托海当地居民发现一些被剥蚀出露地表的花岗伟晶岩矿脉中,含有色彩艳丽的矿物(即海兰宝石和碧玺),他们自发开采加工作为装饰品自用。
  (一)民国时期的勘探工作 民国24年(1935),苏联政府组织阿尔泰特别地质考查团到新疆阿尔泰工作,其中涅赫洛舍夫和斯托里亚兰在富蕴库威河中上游一带搭起木头房子做生活工作室,当地牧民称该区域为“库威”并沿用至今。涅赫洛舍夫分队考察范围从克兰河至可可托海镇,额尔齐斯河以北的中间地带;斯托里亚兰分队考察范围从克兰河西北至哈巴河国界。他们考察内容涉及地层、构造、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等,在其绘制的50万分之一地质图上,他们依据当地居民报矿地点首次标出绿柱石矿化点8处,其中可可托海矿床是一个名叫阿牙阔孜拜的居民发现的。
  民国29年(1940),苏联政府派遣以巴涅科为团长的考察团到可可托海考查。第一次填制可可托海——托依吐库什地段万分之一地质图10个平方公里,还到可可托海矿区1~4号伟晶岩矿脉做了地表勘探。次年,因巴涅科等被可可托海暴动牧民打死,苏联改派伊柯尔尼科夫为团长继续工作。民国32年(1943),斯米诺夫根据苏方在可可托海多年工作积累的资料着手编写地质报告,对一至三号矿脉绿柱石、锂辉石、钽铌铁矿储量作出计算,对整个阿尔泰地区的矿产作了远景评价。民国35年(1946),苏联地测、探矿工程队继续在三号矿脉和胡吉尔特四号矿脉、虎斯特一号矿脉开采绿柱石,在三号矿首次试采锂辉石。民国35年(1946),苏联派工程队至阿山富蕴开采钨矿。民国36年(1947),据阿山可可托海逃出矿工徐海峰报称,苏联在富蕴采矿区分一、二、三矿场,每区有一定范围,一矿场(即现可可托海一矿)矿机两部,有工人三百;二矿场(即现胡吉尔特二矿)矿机两部,工人约二百;三矿场(虎斯特原称三矿)矿机一部,工人二百余人。除可可托海主要矿场外,二、三号矿场苏联派二、三人主管行政技术工作,其余均为招收的当地矿工。人最多达三千多人,哈萨克族最多,因乌斯满进攻,矿工被迫外逃。乌斯满强占富蕴县城外围,二、三号矿场立即停工,工人集中在可可托海一号矿场工作。苏联在可可托海矿区职员技工约一百人,警卫队百余人,警卫队配有步枪、机关枪等。矿场建有房屋百余间并修筑有坚固工事炮台等。设有发电机修理及汽车零件修配厂和无线电台。在可可托海各矿脉上可采出包含有黑、白、红、绿各色,有的成六楞形的大块矿石。3个矿场矿工每人每日定额生产矿产成品约2千克。经常可见苏联技术人员勘探矿脉,指挥矿工把所采矿物装车运往布尔津,待每年初夏洪水期由额尔齐斯河装轮船启运苏联。
  苏联招收当地民族矿工一律按不同工种生产任务、数量和质量标准实行计件工资,矿工工资折合人民币50~60元。当时劳动工具主要是十字镐、榔头、柳筐、口袋等,运输工具有手推车、马车爬犁。后期增加有拖拉机、风钻、柴油机、空压机等。人工手选精矿为绿柱石、钽铌铁矿、云母产品。苏联经营可可托海矿山时戒备较严,被招收的工人一律不准进入苏行政技术警卫人员及家属住宅区,也不准到苏专备的俱乐部看电影,不准到他们的食堂进餐、门市部购物。其发电房、电台、库房等地还设岗哨警戒。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地质矿产勘查 1950年,中(国)苏(联)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股份公司阿山矿管处成立,除对原可可托海等矿进行勘查、开采以外,又在承化县的哈拉苏、柯克西亚、巴寨、阿巴宫等地床进行勘探和开采。1952年,对冲乎尔矿区填制万分之一地质图12平方千米。由苏方地质工程师索洛多夫对可可托海矿区三号和一号矿脉的铍、锂地质勘探报告产出量进行了计算,并获全苏储委会批准。1953年,谢维洛夫和丘洛契尼可夫领导的地质队在大小青格里河流域及喀拉额尔齐斯河上游左岸2800余平方千米进行20万分之一地质测量,萨克谢也夫在库威28平方千米区域做万分之一地质测量。1953年下半年,可可托海矿管处地质工作主要在三号矿脉东侧进行岩心钻探,在其他矿脉矿场开展重型或轻型地质勘探工作。
  1956年,新疆可可托海矿区成立北疆地质勘探大队(后更名701队)。701队工程师葛振北等主持完成三号矿脉(1946~1957年)稀有金属储量计算,1957年提交报告,1958年经全国储委会批准。1960年,由701队地质工作者宁广进、徐百谅两人负责主持可可托海以三号脉为主的6条矿脉的稀有金属矿产品的最终储量作出计算报告。1964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新疆分院地质研究室、可可托海矿务局成立新疆稀有元素地质队对三号矿脉矿物成份进行系统评价,于1974年提交“可可托海花岗伟晶岩矿床三号矿脉钽铌和锆铪工业评价报告”,1976年提交“新疆可可托海三号伟晶岩矿脉稀有元素矿化特征总结报告”。
  国家“八五”计划重点科研攻关项目“305”项目办公室,安排以寻找锂铍铌钽稀有金属为主的科技攻关项目,解决可可托海老矿山的后备基地,历时4年(1992~1995),提交《可可托海地区稀有金属成矿与找矿》专题论著。它的正式出版发行,标志中国新疆可可托海以及阿勒泰地区稀有金属成矿规律和找矿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该专题在系统研究总结可可托海地区稀有金属成矿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地质、物探、化探综合方法,取得显著的找矿效果,发现一处伟晶岩型锂、铌、钽矿床,发现了新的稀有金属矿化类型(蚀变岩型),提高两处普查评价基地,开拓了可可托海地区新的找矿前景。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阿勒泰地区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4

《阿勒泰地区志》客观记述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概貌、物产资源和风土人情等内容,特别是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风貌和各项事业的新成就,是了解阿勒泰地区区情的一部资料书。记述时限,上限以事物开端为起点,追溯其渊源;下限截至1995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