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助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8076
颗粒名称: 一、互助组
分类号: S858;F426;F323
页数: 1
页码: 241-241
摘要: 1951年,阿山专区农业互助组织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季节性变工互助组,本地有785个,参加户数3356户;另一种是常年互助组,有19个、475户,其中组织得较好的是承化县的萨尔哈木斯互助组。他们由牧转农,响应政府定居互助的号召,在农会主任阿不都热合曼·贾斯勒汗的带领下组织4个生产小组:第一组12人,有马8匹、牛2头、土洋犁各1部、籽种2520千克;第二组13人,有马10匹、土洋犁各1部、籽种2730千克;第三组5人,有马3匹、土洋犁各1部、籽种630千克;第四组有妇女8人,耕畜农具由其他三组帮助,有麦种168千克、洋芋62.5千克、植树125棵。
关键词: 哈巴河县 常年互助组 互助组织 互助组 季节性

内容

1951年,阿山专区农业互助组织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季节性变工互助组,本地有785个,参加户数3356户;另一种是常年互助组,有19个、475户,其中组织得较好的是承化县的萨尔哈木斯互助组。他们由牧转农,响应政府定居互助的号召,在农会主任阿不都热合曼·贾斯勒汗的带领下组织4个生产小组:第一组12人,有马8匹、牛2头、土洋犁各1部、籽种2520千克;第二组13人,有马10匹、土洋犁各1部、籽种2730千克;第三组5人,有马3匹、土洋犁各1部、籽种630千克;第四组有妇女8人,耕畜农具由其他三组帮助,有麦种168千克、洋芋62.5千克、植树125棵。
  1953年,经过整顿,阿山专区共有互助组171个,其中,常年互助组9个、参加者58户,季节性互助组162个、657户,入组户数共715户,占全地区农户的5.10%。
  常年互助组的耕地多选近水好地(政府安插之地或调剂之地),也有借用使用组长的地(一般谁有地谁就是组长),其籽种、劳力、农具由各户出,不足部分向政府借贷。1951年,最早的互助组的分配做法是先将籽种等借贷归还,其余粮食平分,大家共同劳动,有偷懒者开会批评使其纠正。1953年,逐步建立记工算账方法:哈巴河县胡马尔互助组每日记工1次,每10天算账1次,记工标准人劳动1天记1工、马(牛)劳动1.5天记1工、洋犁使用1天顶1工。布尔津县然依沙互助组规定2个童工顶1个全劳。吉木乃县吾马尔互助组收获按各户所出籽种数之比例分配。有的地方曾对互助组中组长不参加劳动、个别组员拿钱顶人工、有洋犁的户向其他户索取修理费等视为“雇佣剥削”,进行批评。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阿勒泰地区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4

《阿勒泰地区志》客观记述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概貌、物产资源和风土人情等内容,特别是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风貌和各项事业的新成就,是了解阿勒泰地区区情的一部资料书。记述时限,上限以事物开端为起点,追溯其渊源;下限截至1995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