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迁 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7978
颗粒名称: 一、迁 徙
分类号: D75;F426;F416
页数: 1
页码: 183-183
摘要: 清光绪十七年(1891),俄国军队700余人,越界进驻哈巴河以东。同年,境内有少数俄罗斯人定居。光绪二十七年(1901),斋桑至布尔津的额尔齐斯河航道开通,俄国的日用百货、石油、布匹等不断与本地活畜、畜产品交换,常有零散俄罗斯商人,游民入居布尔津。
关键词: 阿勒泰地区 可可托海 俄罗斯人 布尔津 俄罗斯族

内容

清光绪十七年(1891),俄国军队700余人,越界进驻哈巴河以东。同年,境内有少数俄罗斯人定居。光绪二十七年(1901),斋桑至布尔津的额尔齐斯河航道开通,俄国的日用百货、石油、布匹等不断与本地活畜、畜产品交换,常有零散俄罗斯商人,游民入居布尔津。
  民国2年(1913),俄国以中国士兵刺伤俄驻承化领事事件为由,派俄兵一营进驻承化,后部分撤走,仍留下两连。同年7月,俄国非法将俄罗斯族300余户,迁往承化、哈巴河、布尔津等地,强占土地、牧场和水渠,经营农牧业生产,并伐木筑屋,长久居住。
  民国6年(1917),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少白俄败兵和难民越过边界,进入阿勒泰地区。民国10年(1921),白俄残兵六七千人,在巴奇赤的带领下,从塔城越界,盘踞本地。后被苏联红军和新疆省军击溃逃散,多数遣返,部分留居本地区。
  民国19年(1930),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加之边境地区发生饥荒,一部分俄罗斯人遂同哈萨克乃曼、克烈部落一起相继越过边界,进入阿勒泰地区。这一批进入当地的人员比较多,克烈、乃曼部落等共达1万人。
  民国19~29年(1930~1940),俄罗斯人在当地逐步失去苏籍,并相应地取得中国国籍,时称“归化族”。
  民国32年(1943),阿山区有俄罗斯族1419人,其分布情况是:承化86人,布尔津1086人,哈巴河53人,富蕴53人,其他地方141人。
  民国24~27年(1935~1938),可可托海矿小量开采,民国35年(1946)开始大规模开采,当时称阿牙阔孜矿,1949年称“中苏新疆稀有金属公司可可托海矿务局”。同时,阿尔泰矿(有色金属矿)亦勘察开采。这两个矿由苏联人主持采矿,一批俄罗斯族科技人员、矿山工人、商人及眷属进入本地,有些在本地落户。
  1949年,阿山区俄罗斯族达1912人,占当时总人口56211人的3.4%。
  1953年,随着1950年中苏莫斯科友好条约的贯彻执行,上述两矿扩大,双方往来增加,入籍俄罗斯人达3384人,占当时总人口97129人的3.48%。1955年,可可托海矿、阿勒泰矿交由中方经营,迁走部分俄罗斯人。1962年,由于国内经济困难和国外反华宣传的影响,一部分俄罗斯族人,特别是以往取得苏联“侨民证”的人,通过合法签证返回苏联,当地俄罗斯族的人口减少。1985年,阿勒泰地区有俄罗斯族126人。1990年,阿勒泰地区有俄罗斯族36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07%。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阿勒泰地区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4

《阿勒泰地区志》客观记述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概貌、物产资源和风土人情等内容,特别是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风貌和各项事业的新成就,是了解阿勒泰地区区情的一部资料书。记述时限,上限以事物开端为起点,追溯其渊源;下限截至1995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