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迁 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7929
颗粒名称: 二、迁 出
分类号: I267;F426;I207
页数: 2
页码: 153-154
摘要: 民国19年(1930),因部落头目互相争夺,叶力斯汗·阿力甫,带领500户哈萨克族牧民迁往哈密、巴里坤。民国21年(1932),哈斯木汗、巴洋带领青河县牧民500余户迁往外蒙古。是年,察干郭勒县佐以塔吉肯·热拜、沙然可为首的700户哈萨克牧民迁往外蒙古。民国22年(1933)7月,青河县塔依克藏根带领哈萨克族牧民100余户迁往外蒙古。由于哈萨克、蒙古族不和,青河县又有300余户蒙古族牧民迁往外蒙古。
关键词: 哈萨克族 阿勒泰地区 青河县 富蕴县 外蒙古

内容

民国19年(1930),因部落头目互相争夺,叶力斯汗·阿力甫,带领500户哈萨克族牧民迁往哈密、巴里坤。民国21年(1932),哈斯木汗、巴洋带领青河县牧民500余户迁往外蒙古。是年,察干郭勒县佐以塔吉肯·热拜、沙然可为首的700户哈萨克牧民迁往外蒙古。民国22年(1933)7月,青河县塔依克藏根带领哈萨克族牧民100余户迁往外蒙古。由于哈萨克、蒙古族不和,青河县又有300余户蒙古族牧民迁往外蒙古。是年,布伦托海县佐托和三拜、加普萨尔拜、刀马湖洛为首的55户哈萨克族牧民分3批迁往外蒙古。民国23年(1934),富蕴县萨尔巴斯部落哈不勒台吉带领300余户牧民流往哈密、甘肃一带。是年,以可可藏根、可洛青、龙木特为首的200户蒙古族牧民迁往外蒙古。民国24年(1935)8月,察干郭勒县佐胡沙因台吉带领乃曼部落500余户迁往青海、哈密。民国25年(1936)5月,布伦托海县佐索里坦恰热甫台吉带领依铁勒部落1000余户牧民,迁往甘肃、青海。民国27年(1938)9月,哈生木江带领250户哈萨克族牧民迁往甘肃。10月,沙拉赫定带领20户哈萨克族牧民迁往甘肃。
  民国30年(1941)7~8月,青河县额尔木汗乌库尔台,带领一个47户的阿吾勒迁往蒙古国。民国33年(1944),福海县哈合什比带领100余户哈萨克族牧民迁往玛纳斯。民国36年(1947),乌斯满·斯拉木将福海、青河、富蕴县的哈萨克族牧民3694户、17813人裹胁到奇台、哈密,并迫使一部分迁往甘肃。
  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1年,乌斯满·斯拉木叛乱,青河、富蕴县一部分哈萨克族牧民迁往奇台、木垒、巴里坤等地。
  1954年,应苏联政府的要求,中国政府开始遣送苏联侨民回国。是年3~6月,阿勒泰专区遣送回苏联侨民280户。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安徽、湖北、江苏、山东、上海等省(市)来专区的支边青年部分返回原籍定居。
  1978年后,阿勒泰地区人口迁出明显增加。是年,全地区迁出16196人。1985年,全地区迁出18282人。1990~1995年,阿勒泰地区累计迁出69348人,年均迁出11558人。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阿勒泰地区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4

《阿勒泰地区志》客观记述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概貌、物产资源和风土人情等内容,特别是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风貌和各项事业的新成就,是了解阿勒泰地区区情的一部资料书。记述时限,上限以事物开端为起点,追溯其渊源;下限截至1995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