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7579
颗粒名称:
分类号: I267;G634;C55
页数: 2
页码: 2-3
摘要: 阿勒泰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历史上,这里属漠北草原向西延展的部分,处亚洲东部与中部草原带之间,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各游牧民族西迁东往的孔道和繁衍生息之地。
关键词: 阿勒泰地区 阿尔泰 阿尔泰山 科布多 外蒙古

内容

阿勒泰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历史上,这里属漠北草原向西延展的部分,处亚洲东部与中部草原带之间,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各游牧民族西迁东往的孔道和繁衍生息之地。
  公元前5世纪前后,这里成为塞人等部族游牧之地。西汉初年,今阿尔泰山东南麓有游牧部族建立的呼揭政权。至西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匈奴已定呼揭及其旁国,这里成为“匈奴右地”。匈奴分派单于子弟为呼揭、乌籍王,并置右贤王、日逐王等统辖此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匈奴内乱,日逐王先贤掸率部归汉,汉朝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甘露元年(公元前53),匈奴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争位,分别送质子入朝,汉宣帝向呼韩邪单于颁赐金质“匈奴单于玺”。东汉永元三年(91)后,北匈奴逐渐西迁,鲜卑人尽据匈奴故地,原匈奴右地转而为鲜卑右地。鲜卑首领亦被中原王朝册封。其后柔然、突厥、铁勒、薛延陀、葛逻禄、回纥等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争战、勃兴,相继建立起强大汗国。他们主动要求中原王朝册封委任,成为中国边隘之藩镇。其间,唐朝在平定西突厥汗国后,在今阿勒泰地区辖境内先后设立沙陀州、大漠州、金附州都督府等羁縻州府。宋元时期,乃蛮及其汗国世居阿尔泰山;西辽在此屯垦以为粮秣基地。成吉思汗也曾在这里转战,威服各部,蓄积力量,并经此出发西征。第一次西征后,成吉思汗把已征服地区分封给他的四个儿子,其中第三子窝阔台封地辖区基本上相当于历史上的“匈奴右地”,统有阿尔泰山南北诸地。蒙古汗国及元朝开西域经营重点放在北路的先河。明初,瓦剌兴起,一度控制了阿尔泰山东、西两麓广大地域,此后准噶尔汗国在此基础上崛起。清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后,继续确立以北路为战略重点的西域经营策略,先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又设科布多参赞大臣,统辖蒙古草原西部杭爱山至额尔齐斯河一带的广大地区。至光绪三十年(1904),设科布多办事大臣,并移驻承化寺(今阿尔泰市)办事,实行科阿分治,此为阿勒泰地区正式建置之始。民国初年,改称阿尔泰地方,属中央政府直辖。民国8年(1919)归并新疆,改为阿山道。民国17年(1928),改道为行政区,列新疆第六行政区。民国32年(1943)8月后,改设为阿山专区。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政务院改承化县为阿勒泰县,阿山专区亦改为阿勒泰专区。1971年,改阿勒泰专区为阿勒泰地区。
  阿勒泰地区以阿尔泰山得名。《后汉书》称此山为“金微山”,新旧《唐书》作“金山”,宋元史籍称“金山”或“按台山”、“阿勒台山”,清代一般写作“阿勒坦山”或“阿尔泰山”。其区域范围先以地理范畴为限,东起杭爱山,西抵塔尔巴哈台山,北到叶尼塞河,南括准噶尔盆地北缘,地跨阿尔泰山南北麓。汉时为“匈奴右地”、“鲜卑右地”,后为突厥、回纥、西辽、窝阔台汗国辖地。明属瓦剌之地。清代,为科布多参赞大臣属地。科布多参赞大臣辖区大致沿袭历史上形成的阿尔泰山政治单元的范围。清末,随着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清朝频发边境危机,先有同治初年(1862~1864)中俄塔尔巴哈台谈判以常驻卡伦为界划分边界的失利,继之又在历次谈判及具体勘界划界中节节退让。其间,俄国侵略者得寸进尺,先派重兵侵越各常驻卡伦、焚烧兵营,杀戮驱赶卡兵,随意改变边界标志,然后威逼清朝边务官员承认签约。就这样,在有关科布多等多项划界条约中,科布多丧失原辖阿尔泰淖尔乌梁海和斋桑等地区10余万平方千米土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伊犁将军长庚奉命实地勘察阿尔泰山,指出:今日俄国觊觎阿拉克别克河,必为他日侵吞整个阿尔泰山之张本,一旦有事,俄人由布伦托海南下,则新疆全局皆震。鉴此,他提出阿尔泰山必须单独设官经理。在阿尔泰山外围屏蔽尽失,已由大区的一部分变为独当一面的边地,从而成为新疆屏障的时候,单独设治就势在必行。
  辛亥革命后,俄国乘机策动外蒙古反动王公、活佛宣布“独立”,并纠集叛军进犯科布多。外蒙古军队进占科布多城后,在俄国支持下,继续进犯阿尔泰和新疆,由俄国一手策划的分裂中国的“科阿战争”爆发。由于新疆都督杨增新联合伊犁、阿尔泰,调军筹饷坚决抵抗,多次挫败蒙俄军事进攻,俄国遂改用谈判手段,并施展惯技,意欲达到其侵略野心。民国2年(1913)7月,其驻承化领事馆官员寻衅滋事殴打中国士兵,被激怒自卫的中国士兵刺伤,俄遂借口保护外交官员,出兵1500名武装入侵承化寺,以武力相要挟。9月,俄国胁迫中国代表阿尔泰办事长官帕勒塔签订《中蒙军队停战条约》,该条约虽被北京政府否定,但所议定以阿尔泰山分水岭为科布多与阿尔泰分界线,最终成为阿尔泰山北、东麓大片国土丧失之肇端。民国3年(1914)后,俄国困于欧战,无力顾及东方,外蒙古在失去俄国支持后,亦取消“独立”。民国8年(1919)阿尔泰归并新疆后,阿山道在杨增新的支持下,积极经营阿尔泰山以北地区,陆续建立耳里匮设治局、德伦河县佐、察干郭勒县佐、布尔根河县佐,开辟守边安民的良好局面。但至民国13年(1924)苏联再次扶持外蒙古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后,他们毫无根据地坚持以阿尔泰山分水岭为疆界。外蒙古乘机夺取阿尔泰山以北及布尔根河上游阿山所属三县佐、一设治局约4万余平方千米领土。至此,继北阿尔泰(“俄国阿尔泰”或“苏联阿尔泰”)丧失以后,东阿尔泰(“蒙古阿尔泰”)不保,仅南阿尔泰(“中国阿尔泰”)独存。阿尔泰疆域的变迁是中国近百年屈辱史的缩影。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阿勒泰地区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4

《阿勒泰地区志》客观记述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概貌、物产资源和风土人情等内容,特别是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风貌和各项事业的新成就,是了解阿勒泰地区区情的一部资料书。记述时限,上限以事物开端为起点,追溯其渊源;下限截至1995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