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藏北凯歌》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6185
颗粒名称: 五十
分类号: F426;I267;D267
页数: 10
页码: 585-594
摘要: 驮盐队回到先遣连驻地时,天还没黑,同志们正在忙着给患高原病的同志煨草药,熬羊骨头汤。盐一运到,杨卫国立即组织一些战士给缺盐的牧民送盐,同时给病员炒盐热敷。炊事班的同志欢欢喜喜地收拾着熊肉,忙得手脚不停。
关键词: 解放军 集中力量 干什么 指导员 怎么样

内容

驮盐队回到先遣连驻地时,天还没黑,同志们正在忙着给患高原病的同志煨草药,熬羊骨头汤。盐一运到,杨卫国立即组织一些战士给缺盐的牧民送盐,同时给病员炒盐热敷。炊事班的同志欢欢喜喜地收拾着熊肉,忙得手脚不停。
  巴图回到驻地几个小时了,还不见文大有回来,心里有些着急,和赵虎商量要亲自去找。赵虎想到他几天没有睡觉,没有同意,派旺堆、小刘拉着空马去接。快天亮的时候,旺堆、小刘回来了。他们跑了很远的路程没找见文大有。
  杨卫国、赵虎和巴图都很焦急。巴图不安地说:“准是迷路了。这么大的风雪,一时辨认不清方向很容易走错路。”
  “再派几个人出去,一定要把他找回来。”赵虎说着,站起身来就要去派人。
  “老赵,等一等。”杨卫国说,“我看派旺堆马上到草滩上去找扎西,让扎西再找上几个牧民分头去找。他们熟悉道路和地形,好找。”
  赵虎觉得这个意见很好,急忙走出连部去安排。
  这两天除了给病号搞综合治疗,同志们都集中力量缝补棉衣。小于拿着一件棉衣翻来复去地看了一阵,犯愁地说:“这棉衣咋补嘛!”
  杨卫国正在教一个入伍不久的战士怎样使针用线,听到小于的话走过来,接过棉衣看了一阵。这棉衣确实烂得不成样子了,不仅磨破了面子,棉花也都快掉净了。小于说:“指导员,你看,没棉花没布,怎么补呀。”
  杨卫国笑着说:“没棉花,可是有羊毛啊,这比棉花还暖和。快去拔些羊毛来。”
  “可是布怎么解决?背上全磨破了,哪里找那么大的布去!”小于还是发愁。
  “有!有!”杨卫国说,“你快去拔羊毛,我去找布。”
  一会,杨卫国抱了好几块有大有小的布块跑来了。大家一阵高兴,围上来一看,才知道指导员把他的单衣、单裤和衬衣、衬裤都撕开了。小于含着激动的泪水说:“指导员,你把衣服都撕了,穿啥?”
  “你看,我不是身上有穿的嘛!”杨卫国说,“不要紧,有一套就行了。”
  同志们心里都热烘烘的,找出自己的单衣单裤准备撕开补棉衣。杨卫国制止了他们:“不要再撕了。用多少撕多少,不要造成浪费。这是祖国人民发给我们的啊,要注意爱护!”
  杨卫国回到连部,见小刘的棉衣放在那里还没补好。他知道小刘站哨去了。这几天病号多,站哨人员换不过来,小刘昨晚上就站了两班。杨卫国拿起他的棉衣,在灯下一针一针地缝补起来。他行针走线的动作是那么娴熟利落。他一面缝着一面回忆着当年南泥湾大生产时候织布、缝衣的情景,心情十分振奋。我们人民军队这个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应该一代代传下去。他把棉衣补好,褶好放在小刘枕头上,又下班里去了。
  小刘站哨回来,发觉他的棉衣已经补好,看了看针脚,知道是指导员补的。他鼻子一酸,眼睛湿润了。指导员对同志关怀备至,可是对自己却毫不顾惜。他已经好几个晚上没很好睡觉了,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
  经过一番努力,每个人都穿上了整齐的棉衣。缝补棉衣工作一结束,做鞋的工作又开始了。
  这天吃过早饭,杨卫国走了好几个班,看了看做鞋情况。当他看到有的在利用旧鞋修补加工,有的在做新的,真是五光十色,什么样的都有的时候,他想,这样不好,部队嘛,总要尽量搞得整齐一致才行。
  杨卫国走进了一班。一班的同志们都趴在土墩上、铺上,聚精会神地磨着什么。杨卫国没打扰他们,一声不响地站在旁边看他们究竟在搞什么。停了一会儿,张志德才发觉指导员进来了。他说:“指导员,我们正在做做鞋的准备工作哩。”
  杨卫国问:“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
  张志德说:“我们在磨针,做鞋用的。”
  “磨针?”杨卫国不解地看着他。
  张志德递过去一根磨好的牛骨针说:“是呀,你看这不是!”
  杨卫国接过来仔细看了一阵问:“你们准备用这个针缝什么样的鞋呢?”
  张志德用手指着郎久面前缝好的一只鞋说:“你看,那不是!”
  杨卫国这才发现,墙角里还坐着郎久,正在全神贯注地做鞋,面前放着一只做好了的。他几步走过去拿起来翻看着,脸上立时露出笑容,问:“郎久,你这鞋做得不错嘛!”
  “指导员,不行,我这笨手笨脚的做不好。”郎久憨厚地笑了笑。
  杨卫国越看越觉着做得不错,问:“这鞋叫啥名字?”
  “皮窝子。”郎久回答。
  杨卫国赞赏道:“象个皮窝子。”
  郎久问:“指导员,你看这样做行不行?”
  “好!好!”杨卫国连声称赞,“这样做法是你发明的呀?”
  郎久笑了笑,没答话。张志德抢着说:“除了我们郎久还能有谁!?这一只就是他一手做成的。”
  郎久解释道:“指导员,这办法不是我一个人想的,没有我们排长、班长和同志们出主意,想办法,也搞不成这个样子。”
  杨卫国笑着说:“好啊!你们一班有了新产品,还保密,不愿拿出来。”
  张志德连忙说:“指导员,哪里是保密,我是想,搞成一双以后,再送给你检查一下,看合不合格。我们班昨晚上开了一个会,准备每人缝一双这样的鞋。”
  杨卫国满心高兴地拿起皮窝子,翻来复去地看了一阵,又穿在脚上试了试。这皮窝子鞋,是用野马皮做底、野羊皮做帮缝成的,里面垫上野羊毛,穿起来既松软、舒适又很暖和。
  说起做皮窝子,郎久可确实费了一番苦功。自从那天党支部开完动员大会,提出向疾病作斗争,号召大家动手补棉衣、做鞋以后,他回到房里就向排长建议,要做皮窝子鞋。排长积极支持,班长也鼓励,并且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没有锥子,就用铁丝磨制,没有细麻绳,就用羊毛捻,没有缝鞋针,就用牛角削成片,再在石头上磨成牛角针。他和排长、班长三个人闹腾了一天一夜,才做出这只样品来。
  今天一班的战士,除了郎久,其他的都在做准备工作。首先是磨牛角针。这是一个细致活儿,稍不注意就磨破了。有时针磨成了,但钻针鼻眼的时候又弄坏了,前功尽弃,又得重来。王吉成从今天早上到现在连一根针还没磨成。这次他用上全身力气,累了一身汗,好不容易才磨好一根。他心里特别高兴:“嗨,总算磨成了!”接着,把全副精神都放在最后一道工序——钻针鼻眼上。他屏住呼吸,轻轻地钻着。谁知,他听见指导员和班长、郎久在说话,一转头,稍没留神牛角针一下又破裂了。王吉成急得心里冒火,嘴里咕哝道:“小东西,这么娇气。今天制服不了你,我不姓王。”
  张志德转过头来问:“又坏了?”
  “可不。”王吉成说,“千小心,万小心,还是没成功。嗨,我这粗脚笨手的干这种细活真不容易。”
  “我看这倒好,把你那个急躁劲儿也磨一磨。”杨卫国笑着,走过去说,“给我一根,我也来试试。”
  杨卫国蹲下来,“咕吱”“咕吱”地在石头上磨着。牛角针并不怎么难磨,他很快磨好一根。为了顺利通过钻针鼻眼这一大难关,他把牛角针缠上细线,只露出一点来钻孔,防止破裂。这样确实比较保险,针鼻子很快钻成了。他递给王吉成说:“怎么样,合不合格?”
  王吉成高兴了,他说:“指导员,太好了。你一下就摸着它的脾气了。”
  “按照你的脾气去磨针,一天也磨不成一根。”杨卫国说,“必须依着它,要有点耐心才行。”
  “我这人就是耐性太差。这次呀,我非得磨成不行。”王吉成说。
  “对,应该有这个决心。”杨卫国鼓励他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决心,什么事都可以做成。”
  王吉成没有再说话,埋下头磨针去了。
  杨卫国心里特别高兴。他想,在目前来说,一班这种办法是最好不过的。野牛、野马、野羊皮有的是,如果全连都做这样的鞋,既整齐一致,又舒适耐穿。他转过脸,对正在磨针的王吉成说:“王吉成,你去通知各排排长到这里开会,参观你们做的皮窝子鞋。”杨卫国没等王吉成跑出去,又叫住他说道:“把各班班长也都叫来,学学磨针。”
  王吉成跑了出去。郎久抬起头说:“指导员,这哪里值得参观啊。”
  杨卫国说:“郎久,你们给连里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大家都可以做新鞋穿了。等一会你还得给大家介绍经验。”
  郎久腼腆地说:“我说不出个道道来。”
  “你是怎么做的就怎么说嘛!把你和排长、班长研究做鞋的前后经过都谈谈,详细一点。”杨卫国启发着郎久。
  郎久说:“嗨,要是排长在就好了,他能说出个道道来。”
  杨卫国这时才想起,还没见到万明。就问:“你们排长哪里去了?”
  张志德答道:“到阵地上去了。”
  杨卫国又问:“到阵地上去干什么?”
  张志德说:“看碉堡去了。”
  杨卫国心里有点疑惑:“看碉堡干什么,难道他们又有什么打算?”正要开口问,张志德说:“指导员,我们一班想把一号阵地的夜哨包下来。”
  “你们班有多少病号?”
  “五个。”
  “包下来,有那么多人站哨?”
  “人的问题可以解决。”张志德说,“刚才我和排长研究过了,一号阵地是我们最高最远、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阵地,光来回上下爬坡就要半个多小时。如果我们晚上在碉堡里住上半个班负责站哨,就可以减少来回跑路的时间和体力的消耗。这既保证了休息,又大大减少了全连站哨人员,也符合战备要求。”
  杨卫国说:“碉堡里太冷,一整夜睡在那里,同志们能受得了吗?”
  “这个,我和排长也研究好了。”张志德说,“我们把碉堡的门窗都堵严,地上垫上干羊粪,铺上羊皮,搬去几个铺大伙儿睡。再把水壶灌上开水,放在被窝里,每晚上换两次水。郎久自告奋勇担任换水工作。这样,站哨的可以换勤一点,少挨冻。轻病号也可以站哨。一个班分做两班倒,六个人一晚上,轮换着休息。”
  杨卫国觉得张志德的话很有道理。他想找万明再研究一下。正要发话,万明从外面走了进来。杨卫国笑着说:“好呀,你去看碉堡也不叫我一声,悄悄的一个人跑去了。”
  “指导员,你都知道了?”
  “知道了。”
  “我是想,先去看看,觉得妥当了再向领导汇报。”万明解释说。
  杨卫国很赞赏万明的工作方法。他是个侦察员出身,做事考虑问题总是很细致。他接着万明的话问:“怎么样,碉堡里能住人吗?”
  “我看行。”万明说,“我想等一会儿带些人上去把里面修整一下,上面用烂帐篷盖顶,门窗都封好,不会挨冻。”
  “好,那你们就先试验一下,如果行,二号阵地也可以采取这个办法。”杨卫国同意了万明的意见。
  万明还想谈点事情,但还没来得及开口,全连的班、排长都跑来了。杨卫国见人已来齐,拿起那只新缝的皮窝子说:“同志们,你们看看这个新产品怎么样?我想,如果全连都能穿上这样的皮窝子,大家一定会很满意的。”
  大家活跃起来了,都抢着传看皮窝子鞋。有的还用脚试了试,赞不绝口地说:“好极了,好极了,我们班也应该这样做,每人一双。”
  杨卫国说:“同志们,要做出这样的鞋,还要学会磨牛骨针。这可是个细致活,粗心大意是磨不成的。一班有现成的经验,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于是,大家又抢着看牛骨针。有个同志说:“郎久,快给我们介绍介绍经验吧!”
  大家不由分说把郎久拉到中间。郎久也不推辞,往中间一站,讲开了制作皮窝子鞋的经过和磨牛骨针的要领。他话不多,讲的却很实际。
  杨卫国等郎久说完,接着说:“同志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我们要发扬南泥湾大生产的革命精神,人人动手,每人都做一双这样的新鞋穿上。”
  现场会一完,各班、排长都赶着回去了。杨卫国想,同志们在动手制作时,一定还有不少问题,于是叫郎久带着他们的皮窝子鞋,去各班介绍经验。这下可把郎久忙坏了,这个班还没说完,又被那个班拉走了;这个问题还没讲完,那个问题又提了出来。郎久是有问必答,尽量满足同志们的要求。
  各个房间的战士,有的在磨针,有的在捻线,有的在缝皮窝子,他们说着笑着,十分热闹。重病号也动了手,谁也劝不住。
  先遣连的同志们经过几天的努力,补好了棉衣,做好了皮窝子鞋。他们在和严寒、疾病的斗争中,又取得了一个新的胜利!
  这天傍晚,侦察组的同志汇报说,牧民中又在流传一个谣言:“解放军采药,踏动‘神山’,惹怒了‘山神’,草原要遭大难。现在魔鬼已经降临到解放军头上,大批人病倒了。他们都过不了这个冬天。百姓们要免除灾难,必须远离解放军驻地的草滩。这是佛爷的旨意。……”
  赵虎听着汇报,气愤地说:“敌人又在利用我们的暂时困难,进行破坏捣乱了。”
  杨卫国沉思了一阵说:“老赵,我估计敌人在造谣的同时,可能还有其他阴谋。我们必须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赵虎说:“对,不能让这些家伙占一点便宜!”
  杨卫国说:“明天我们集中力量出去做宣传工作,把牧民积极分子也都动员起来,一齐出动,揭露敌人的阴谋。”
  赵虎说:“轻病号也可以出去。”
  两人接着分析研究了侦察组汇报的其它一些情况和问题。

知识出处

藏北凯歌

《藏北凯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79

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九五〇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一支骑兵先遣连进军西藏北部,为我大部队从藏北进军、配合各路大军解放西藏开辟通路,侦察敌情而英勇战斗的故事。这支英雄连队在民族隔阂很深、社会情况复杂、不适应高原气候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挫败了反动派的种种阴谋诡计,消灭了乌斯满残匪,终于在藏北站稳了脚跟。在统一祖国,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解放西藏的斗争中,为人民立了大功。作者描写了连队指导员杨卫国、连长赵虎、战士小刘和藏族战士旺堆、郎久等英雄群像;描写了解放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藏族人民与解放军之间的鱼水深情。语言朴实,情节生动感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