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藏北凯歌》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6178
颗粒名称: 四十三
分类号: I267;R161;D263
页数: 11
页码: 503-513
摘要: 备战防寒工作一开始就很紧张。打柴、修房、打猎三项工作同时进行,而且必须争取在半个月之内完成。这也是一场与敌人争时间的艰苦战斗啊!
关键词: 行不行 革命战士 指导员 金珠玛米 日本军

内容

备战防寒工作一开始就很紧张。打柴、修房、打猎三项工作同时进行,而且必须争取在半个月之内完成。这也是一场与敌人争时间的艰苦战斗啊!
  柴禾地离先遣连驻地十五华里,早去晚归,每天连打带背能跑两趟。虽然这些柴禾全是茅刺,打起来扎手,背着刺人,但同志们并不嫌它。在藏北高原上除了牛粪,它算是最好的燃料了。
  杨卫国一直战斗在第一线,他领着同志们接连战斗了五天。开始还比较顺利,后来就费劲了。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各班又有了不少病号。照这样下去,很难按时完成计划。根据这两天摸索出来的经验,早上天冷,茅刺秆很脆,容易断。今天一班有人做了个钩子,钩着茅刺秆一拉就下来了,进展很快。能不能用这个办法提高工效呢?……杨卫国正考虑着,旺堆背着一大捆柴“呼哧”“呼哧”地走上来说:“指导员,今天打的柴禾又比昨天少了,病号又多了两个。这样下去怎么行呀!”
  杨卫国说:“是呀,我们得想些办法。”
  旺堆说:“指导员,我想应该组织一个突击班,专门打柴禾,其他的人负责背,这样可能好些。”
  组织突击班,杨卫国也考虑过,认为是个好办法。他想,如果再把连部的“几大员”增加进去,力量就更大些。这样,背的人一天可以跑三次;打柴的人晚上回来时,还可捎带一捆,工效可以提高一倍。可是,这个任务应该交给哪一个班呢?……一班是模范班,能担当这个任务,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杨卫国问旺堆:“旺堆,叫一班打柴,你看能行吗?”
  旺堆高兴地说:“准行。”
  杨卫国问:“一班长身体怎么样?”
  “没问题。”旺堆随口回答,“昨天还和我摔了一跤哩!他们班还没一个减员的。”
  杨卫国决定把突击任务交给一班去完成。
  晚上,杨卫国召开班以上干部会,进一步动员大家克服困难,做好备战防寒工作。杨卫国继续负责抓打柴工作,赵虎负责修房。会开得很成功,同志们情绪很高。
  一切安排妥当,杨卫国回到连部吹起笛子来了。他正在谱写一首备战打柴歌,已经整整搞了两个晚上了,下决心今晚上拿出来。他吹了一阵,放下笛子修改曲谱,见赵虎进来,便说:“老赵,快过来,帮我出点主意,提点意见。”
  赵虎看了一眼,笑着说:“其他事情还凑合,这个我可是扁担吹火:一窍不通。”
  杨卫国一把拉住说:“少废话,快坐下。我吹,你听,看这回改得行不行。”
  赵虎拿起他的笔记本看着。杨卫国连吹了几遍。赵虎高兴地称赞道:“老杨,好极了!有战斗气氛,能鼓舞人。”
  突击班天不明出发,打了两三个小时的柴天才亮。太阳刚从东山顶上升起,一班打的柴禾已经足够大家背三次的了。他们这时才烧起一堆火,准备吃早饭。
  今天背柴的人特别多,连部勤杂人员能抽出来的都来了。老班长把炊事班的人也都发动起来,晚上烙饼,白天背柴,家里一个不留,这可大大鼓舞了打柴的同志。背柴回来的路上,李成给大家教唱杨卫国谱写的打柴歌。大家踏着坚定整齐的步伐,和着节拍唱了起来。歌声是那么雄壮有力,鼓舞人心。
  身背毛绳去打柴,
  革命豪情满胸怀。
  掏出红心献祖国,
  一生交给党安排。
  心中好愉快,心中好愉快。
  站在高原望北京,
  一轮红日耀金辉,
  跟着领袖毛主席,
  革命到底头不回。
  打柴为战备,打柴为战备。
  全心全意为人民,
  革命战士显神威。
  驱除帝国主义反动派,
  祖国领土我保卫。
  红旗插藏北,红旗插藏北。
  杨卫国带领突击班由打柴场地回来,天色还早,大家拿着绳子又要去背,杨卫国阻止不住,首先张志德就不愿意,结果连杨卫国在内原班人马又去背了一次。回来的时候,天已断黑,草原淹没在夜幕中。同志们说着、笑着,唱着打柴歌,意气风发地往回走。杨卫国背着一大捆柴,兴致勃勃地转过头来,大声喊叫道:“同志们,加油呀!”
  战士们加大脚步,走得更欢了。张志德见小刘要赶过他,就拉住他悄声说:“小刘,我说你今后应该多长个心眼,让指导员少背点。你看,他背了多少!”
  小刘说:“我要他少背点,可他哪里肯听我的。”
  张志德给他出了个主意:“你不会事先给他捆好?”
  小刘说:“我就是这样做的,但他嫌少不要,自己另外又捆了一捆背走了。”
  张志德又给他出了个主意:“你不会少捆点,自己先背着,在路上换给他?”
  小刘一听,诉起苦来:“这个办法也行不通。昨天我就捆了一捆小的背上,到路上歇脚时偷偷换了过来。可是你猜怎么着?被他发现了,还挨了一顿批!他说,小刘呀,你应该多想点革命的需要,不应该老是为了我个人在那里费心思。结果,他还是背他的,我还是背那个小的,弄得我很不自在。”
  张志德十分了解他们的指导员,在党的事业面前,再艰苦再困难从不叫喊一声,总是带领着大家冲锋陷阵,走在最前面。张志德再没有说什么,抬起头来望着指导员那高大的背影。月光下,指导员背着一大捆柴,微弯着腰,一步一步地吃力地走着。
  小刘背着柴追赶杨卫国,见前面来了一帮人,说:“指导员,你看,连长他们来了。”
  赵虎见天黑了打柴的还没回来,就带着修房的同志接他们来了。赵虎走到杨卫国面前,二话没说,拉过柴捆背着就走。其他人也照着连长的样儿拉着柴捆就往背上背。可是一班战士谁也不愿意替换,争执半天,还是被修房的同志抢走了。
  杨卫国见老班长背着一捆柴吃力地走着,感到奇怪,便走上去问:“老郑,刚才没有人换你?”
  “换啦!”老班长说,“我看病号背着吃力,又换回来了。”
  杨卫国抓住背带就要往自己身上背,老班长不松手,说:“指导员,你放心,我掉不了队。”
  “给我!”杨卫国有点命令似的口气,接着又口气缓和地说:“来,我们两个换肩吧!”
  老班长没再坚持。他们走了一阵,杨卫国说:“老郑,明天你不要来了,家里做饭也缺人手。”
  老班长知道指导员的心意,说:“指导员,你用不着为我的身体担心。现在年龄是大了一点,但是为了革命,不管有多少艰难困苦,只要党需要,我就能受得了、顶得住。”
  听了老班长的心里话,杨卫国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为了革命,老班长赤胆忠心,从不考虑个人安危和得失,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这样的老同志,多么值得敬重、学习啊!杨卫国说:“你身体不好,上了年纪,不能和小伙子们比,适当地注意一点还是必要的。”
  “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只要我还能为党做点事情,哪怕再苦再累,心里都觉得痛快,就是有一天闭上了眼睛也是一副笑脸。”老班长的语气缓和,然而充满着激情。
  杨卫国没有再说话,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老班长留下。
  老班长也没再开口。他用充满信任的眼光看着指导员,心里在想:他在战场上是英雄,南泥湾生产是模范,平时也是事事带头,吃苦在先,是我们支部的一个好领导啊!
  老班长对杨卫国最了解。杨卫国十五岁那年,和他父亲一起逃荒到北平,父亲拉洋车,他拾破烂。十八岁时,父亲打伤了一个坐车不给钱的国民党官员,被关监至死。母亲气病了,无钱医治,最后在饥寒交迫下死去。杨卫国没法生活,还只得去拉洋车。一九三八年的一天,他拉了一个日本军官去车站,不但没拿到车钱,反而被打了一顿。他受不了这口怨气,带着一把匕首,拉着车在车站上等了那个鬼子军官一个星期。一个下着小雨的晚上,有个日本军官从车站走出来要坐车,其他拉车的都躲避了,杨卫国一见正是上次坐车的那个家伙,就迎了上去。待那个军官坐下以后,盖好门帘,拉着就跑。他一口气拉到郊外,放下车把,那个日本军官以为到地方了,弯腰走出来。杨卫国当胸给他一匕首,结束了他的狗命。当晚,杨卫国就逃跑了。在冀中找到八路军,参加了革命队伍。那时老班长是战斗班的班长,杨卫国就是他那个班的新战士。……
  走了一阵,老班长又换了肩。
  背柴回来天已很晚,同志们吃过晚饭就睡了。只有郎久、小刘躺在床上睡不着。今晚支部接受他们两人入党,举行了宣誓仪式。宣誓的情景,一直萦绕在他们心头。他们想着誓词,回味着指导员对他们讲的话,心情就象翻滚着的江水,始终不能平静。
  郎久从小给牧主放马,受尽了领主头人的鞭打、折磨,现在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他感到无限温暖和幸福。他暗暗下定决心:“从今后,应该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为解放西藏、统一祖国贡献力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小刘想:“自己是个革命烈士的子女,应该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跟着党和毛主席干一辈子革命。……”
  夜很深了,两个人还躺在铺上兴奋得不能入睡。
  半夜里天气变了,纷纷扬扬下起雪来。突击班的同志们打了两三个小时的柴禾天才亮。早上显得特别寒冷,把人的手脚都冻僵了。杨卫国叫大家停住手,围着火堆烤火、吃干粮。
  杨卫国问:“同志们,冷不冷呀?”
  战士们一齐回答:“不冷!”
  杨卫国笑着说:“说不冷,谁也不相信。但是,我们共产党人,革命战士,从来就是硬骨头,不向敌人投降,不向困难低头。天虽冷,可我们的心却是火热的。你们说对不对呀?”
  “对!”大家响亮地回答,脸上露出了笑容。
  杨卫国提高嗓门问:“为了解放西藏人民,我们吃苦应不应该呀?”
  “应该!”
  “对,我们应该为革命、为人民吃苦。”杨卫国说着站了起来,迈着坚定有力的步子向茅刺丛走去。战士们一齐站起来,跟随指导员走进茅刺丛中,你追我赶地干起来了。谁也顾不上说话,只听见“嚓嚓嚓”的打柴声在宁静的晨空回响。在这些英雄的革命战士面前,风寒失去了威力,退缩到一边。
  今天打柴工效很高,提前收了工。回来的路上,万明告诉杨卫国,中午江珠老人来过,他说这两天班公又在聚集人马,好象要干什么。
  这个情况引起了杨卫国的特别注意。两天前,顿珠向他报告了一个情况:甲瓦早上出去,一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才回来,估计是到才旦、班公那里去了。联想到这件事,杨卫国断定:“反动派要利用我们备战防寒的机会捣蛋了。”看来,不提前完成打柴任务是不行了。
  回到驻地,杨卫国、赵虎、巴图三个人分析了几天来侦察了解到的情况。为了防备土匪和反动派破坏打猎,他们决定,派一名排长带一个机动班,到打猎地区去加强侦察,随时准备应付意外情况。派旺堆和小于到索南草滩去侦察。然后又立即把各班、排长叫来讨论打柴问题。首先发言的是老班长,他说:“今天背柴的时候我想过,能不能在驻地周围打点‘茶麻草’当柴禾烧。”
  “茶麻草?”杨卫国想了一下,记起来了,前些日子老班长曾领着炊事班的人打过这种大根草烧。问:“能打多少?”
  “三四万斤没问题!”老班长说,“用十字镐一刨就挖出来了,不费多少劲。”
  赵虎高兴地说:“这是一个好办法。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勤杂人员的作用,也可以满足一些轻病号希望参加劳动的要求。”
  大家讨论了一阵,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于是,打柴人员分做两部分,少部分体弱有病的在驻地周围打“茶麻草”,其余的仍然打茅刺。突击班的任务不变。
  第二天早上,杨卫国领着突击班的战士正要出发,赵虎拉住他,要和他调换工作。
  “用不着了,我这人是老牛拉犁,有劲在后头。你不要担心,再攻几个碉堡也不成问题。”杨卫国风趣地说了几句,笑了笑,带着人走了。
  突击班走到打柴场地附近,见一些牧民在茅刺丛里一面说笑一面打着柴禾。杨卫国感到奇怪:“他们是不烧这种茅刺的呀,怎么也来了?”近前一看,扎西一家,除了孩子三口全都来了,顿珠父女也来了。杨卫国走过去,笑着说:“你们也烧这个吗?”
  萨姆及从茅刺里跳出来,站在杨卫国面前说:“我们有牛粪,不烧这个。”
  李成接着问:“那你们打它干什么?”
  萨姆及那双水灵灵的眼睛转动几下,调皮地说:“这个呀,你问问我们的领头人扎西就知道了。”
  扎西从茅刺丛中跑过来说:“大伙是给金珠玛米打的。”
  杨卫国听了很感动,想让牧民们回去,就说:“我们的人手已经够了。”
  “不行不行,金珠玛米的柴禾不打完,我们决不回去。”萨姆及喊叫起来。
  周围的人听萨姆及一喊叫都跑了过来,把杨卫国他们围在中间。依希穹培和彭措也随着跑了过来,他们一齐说道:“金珠玛米的柴禾不打完,我们决不回去。”
  杨卫国看了一圈,大部分是发还牛羊时领过牛羊的牧民。有的还拉来了自己的牦牛,准备驮柴用。杨卫国紧紧握住扎西和顿珠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你们的帮助!”
  “金珠玛米,没有你们,我们穷苦牧民也活不成呀!”扎西、顿珠说出了牧民们的心里话。
  张志德在旁边喊了一声:“同志们,快干呀!”
  突击班的同志听到喊声,立即进到茅刺里,和牧民们说笑着干开了。
  李成问:“萨姆及,你们来了多少人?”
  萨姆及回答道:“没有数过,我看有七八十个。”
  “是扎西约你们来的吧?”
  “不是!不是!只叫了一声,大家都自动跑来了。”萨姆及说,“听说帮助金珠玛米打柴禾,都跑着要来,远一点的还没得着信哩。”
  “你和阿爸都来了,谁给你们放羊?”
  “香孜阿妈呀。”萨姆及说,“我们说好了,她帮我放羊,我来帮金珠玛米打柴,我打的柴禾也算她一份哩!”
  牧民们自动跑来支援,鼓舞了先遣连的同志们,他们干劲更大了。天亮不久,等背柴的人赶到,已经打得差不多了。于是大家又一起背柴禾。牧民们背着一大捆柴禾,气不喘、心不跳,和平时走路一样。先遣连的同志还不能完全适应高原气候,走不多远就累得慌,气喘,心里难受。
  扎西每背完一趟,见有的战士还没到,就跑回去接。其他牧民见他这样做,也跑去接。顿珠、多桑和一些老年人走得慢,落在后面,战士们见了也返回去帮他们背一程。牧民们和解放军显得特别亲热。
  天黑时,牧民们拿着绳子准备回家,扎西对张志德说:“张班长,等打完柴,我想借支枪打几天猎,不知行不行。”
  张志德拉住他的手说:“借啥,跟连长、指导员说一声,给你一支就行了。”
  两人正说着,杨卫国走了过来。张志德转告了扎西的要求。不等他把话说完,杨卫国就打断他说:“快去从缴获土匪的枪支中挑一支好的给他!”
  扎西领到了一支枪,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用手不断抚摸着它。这是一支难得的钢枪呀,比他的猎枪强多了。
  扎西兴冲冲地背着枪走了。杨卫国望着他的背影,又想起打猎队的事情。他想去问问这两天打猎的情况,这是弥补粮食不足的措施啊!转身向打猎队走去。

知识出处

藏北凯歌

《藏北凯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79

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九五〇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一支骑兵先遣连进军西藏北部,为我大部队从藏北进军、配合各路大军解放西藏开辟通路,侦察敌情而英勇战斗的故事。这支英雄连队在民族隔阂很深、社会情况复杂、不适应高原气候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挫败了反动派的种种阴谋诡计,消灭了乌斯满残匪,终于在藏北站稳了脚跟。在统一祖国,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解放西藏的斗争中,为人民立了大功。作者描写了连队指导员杨卫国、连长赵虎、战士小刘和藏族战士旺堆、郎久等英雄群像;描写了解放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藏族人民与解放军之间的鱼水深情。语言朴实,情节生动感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