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藏北凯歌》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6152
颗粒名称: 十七
分类号: I267;I247;G634
页数: 10
页码: 212-221
摘要: 今天是先遣连的休息日,天气特别好。清早,金色的太阳就从雪山尖上露出了笑脸,片刻间,雪山草原都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战士们饮好、刷净了战马都自由活动去了。有的在草滩上赛跑,有的促膝谈心,有的在河边洗衣服,有的准备去打猎。
关键词: 打电话 罐头盒 野韭菜 指导员 大米饭

内容

今天是先遣连的休息日,天气特别好。清早,金色的太阳就从雪山尖上露出了笑脸,片刻间,雪山草原都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战士们饮好、刷净了战马都自由活动去了。有的在草滩上赛跑,有的促膝谈心,有的在河边洗衣服,有的准备去打猎。
  杨卫国准备去打猎。他兴致勃勃地站在帐篷门口等旺堆替他备马,两眼望着前面宽阔的金黄色的草滩。草滩上的洼地里,有只大麻兔在那儿吃草,时而抬起头来望望四周。就在这个时候,十几个战士把它包围了。它惊慌地抬起头,立起两只前腿,认准一个方向拚命地跑去。战士们一面追,一面大声喊叫着:“指导员,截住它,不要让跑掉了!”
  杨卫国听到喊叫,野兔已经来到跟前。他猛地扑向野兔,一把抓住了它的后腿,把它提了起来。野兔挣扎着“吱吱”地叫着。战士们见指导员捉住了野兔,一齐拥上来。杨卫国随手递给一个战士,他笑着、嚷着向伙房跑去。
  杨卫国亲切地望着这些生龙活虎般的战士,露出了愉快的笑脸。一会儿,旺堆拉着马来到杨卫国跟前。他俩翻身上马,急速奔驰在河边的草地上。正跑着,听见郎久在后边叫道:“指导员,等一等!”
  杨卫国勒住马,向追上来的郎久问:“有事吗?”
  “没有。”郎久说,“连长叫我也参加打猎。”
  杨卫国笑着说:“怎么,还怕我们完不成任务?”
  “不是。”郎久有点不好意思了,“这是老班长的建议,他说我腿长跑得快,让我把你们打的野物快点拿回来,好下锅。”郎久说着也憨厚地笑了。
  三个人向前跑了一阵,来到一个小山下。前面有条小河。河边有一群野羊,边饮水边追逐嬉戏。但地形开阔不好接近。杨卫国问:“你们说,怎么打法?”
  郎久说:“顺小河边匍匐前进。”
  “这样打法太笨,还不保险。”旺堆说,“应该打伏击。”
  “对,打伏击。”杨卫国同意旺堆的意见。接着右手一挥,说:“郎久和我到山脊上去埋伏,旺堆骑马打追击。”
  杨卫国和郎久两个朝沟口隐蔽前进,迅速爬到山脊上卧下。旺堆见时机已到,骑上快马,从正面追赶过去,到了二百米处,端起枪“啪啪”就是两下。野羊受到这一突然袭击,从小河边没命地向山沟口奔去。郎久打开保险,待野羊来到跟前连开两枪,两只野羊应声倒地。正在奔跑的野羊受到阻击,四散奔逃。杨卫国趁机连开三枪,弹无虚发,沟里坡上倒下五只野羊。
  三个人用马驮着野羊,迎着灿烂的阳光往驻地走。路过河湾,他们看见一群野鸭在河里游逐戏水,欢叫不止。旺堆说:“指导员,打几只野鸭不好吗?”
  杨卫国不慌不忙地端起枪,“啪啪啪”连发三弹,中弹的几只野鸭随波飘荡在河心。郎久、旺堆赶紧扔掉马缰绳,跳到河里捞野鸭去了。
  老班长正在河边淘米,听到枪声跑了过来,一见打了这么多东西,两只眼笑得眯缝着说:“快拿回去,今天让大家吃顿好饭!”
  杨卫国随着老班长,向他淘米的地方走去。
  郎久、旺堆把马赶到伙房门口,帮厨的人一齐围了上来,翻看着野鸭。王吉成突然惊叫起来:“啊呀!好枪法,这是谁打的呀?”
  这时旺堆、郎久才发现子弹都是不偏不倚正打在野鸭头上。大伙都连声称赞指导员的好枪法。
  大家正议论不休的时候,巴图带着一帮人打柴回来了。他放下柴,走过来看了一下说:“这有啥稀奇的!你们还不知道指导员打电话线的本领呢!”
  “打电话线?”几十双惊疑的眼睛望着副连长。
  “打电话线。”巴图肯定地说,“七年前,一次部队围攻日本鬼子的据点。那时指导员是班长,他带着我们几个同志担任截断电话线,破坏敌人通信联络的任务。我们到了指定地点,敌人巡逻队来往不断,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围攻据点的战斗开始了,可是我们的任务还没完成。这时大家都很着急,主张由几个人掩护,一个人爬电线杆,去执行破坏电线的任务。班长说:‘来不及了’,他端起枪,‘啪啪’两枪,就把电话线打断了……”
  巴图形声绘影地说着,杨卫国挑着两桶水,老班长端着一筛子盛好大米的罐头盒走了过来。杨卫国说:“老巴,你又在那里说什么呀,快让大家动手烙饼,烧米饭吧。”
  说起做饭,的确是一件难事。
  藏北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力不够,开水只有七八十度。大米饭做出来总是八成火,夹生饭;面条下到锅里,全是稀糊糊,连一根成条的也没有;馒头蒸出来粘牙,用手一捏,成了一块面疙瘩。同志们听说吃米饭,蒸馍都直摇头。老班长为这事伤透了脑筋,好多个晚上没睡好觉。他想给同志们改善伙食,吃回烙饼,可是只有一口锅,要炒菜烧汤,再要烙饼,这顿饭得吃到啥时候去呀!老班长发动炊事班的同志出谋献策,终于想出用罐头盒煮大米饭、在小圆锹上烙饼子的好办法。后来,又有人建议在石板和油光石上烙饼。老班长试了几回还真行。可是这样一来,炊事班的人手就不够了,而且烧柴也比较费。所以每逢连队休息,老班长就发动大家去拾牛粪、打草根,在小圆锹或石片上烙饼,在火堆旁边用罐头盒煮大米饭,腾出大锅炖野味。汤泡烙饼,肉作菜,同志们越吃越爱吃,都夸老班长有办法,点子多。
  大家正忙着,司马益喜滋滋地拿着一把野菜奔跑过来说:“老班长,这是野韭菜,打汤喝吧,味道可鲜了。”
  同志们已经好长时间没吃到蔬菜了,听说野韭菜,都跑来看。李成有点不相信,便问:“这是野韭菜吗?”
  “错不了!在我们家乡,天山上就有这种野菜。”司马益说。
  老班长拿起野韭菜端详了一会,乐呵呵地说:“嗯,这是好东西,有它好调味。还有没有?再拔点回来。”
  几个战士跟随司马益又去草滩找野韭菜去了。
  大伙儿忙着帮厨做饭的时候,赵虎正忙着给战士们理发。从清早开始,没闲过一会,直到开饭的时候他才停手。
  这顿午餐果然十分丰盛。红烧兔子肉,野韭菜凉拌野鸭丝,清炖野羊肉块。同志们吃着、笑着,都说这顿丰盛的午餐,别有风味。
  小刘这人,对什么都感兴趣。打猎,放马,帮厨,哪一样也少不了他。有时在河边上见到那些野花野草,也觉得新鲜可爱,连根挖起来,用罐头盒装好放在床头上,早上搬出去晒太阳,晚上再搬回来。每天如此,不厌其烦。不过,他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还是驯马。
  自从那次穿越峡谷被马摔下来以后,根据指导员的指示,他认真总结了经验,认为青鬃野性大,难以驾驭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青鬃胆小;一条是自己和青鬃彼此不熟悉,感情还不够深厚。从此,他对青鬃加强了跳越障碍和战术上的训练,练大它的胆子。同时注意爱护青鬃,和它建立感情。白天行军,小刘总是步行,让马休息;晚上天冷,他把大衣脱下来盖在马背上;发的干粮,他总是少吃一点给马留下。慢慢地青鬃被驯服了。早晚训练时,它总是摇头摆尾,踏动四蹄,十分柔顺。小刘非常高兴,驯马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小刘今天没去打猎,也不想帮厨。吃过早饭,他就拉着青鬃到河边草滩上来了。他想对青鬃来个综合训练,或者说是考核。
  小刘站在青鬃面前,用几个指头在它脑门上轻轻敲击儿下,小声说:“你呀,上次在峡谷里给我留下一个两寸多长的伤疤,成了永久的纪念,还记得吗?现在你学乖了。今天我要考考你,看你有多大进步。”
  小刘做了一个手势,要它立正,青鬃踏动着的四蹄立刻乖乖地停下了。接着他翻身上马,右手从左面腰间“唰”的一声抽出战刀,高举在青鬃头前,刀光闪亮,青鬃昂头竖耳,瞪着两只大眼,静立待命。小刘两脚跟在马肚上轻轻一磕,说了声:“追击!”青鬃“嗖”的一声蹿出几丈远,四蹄腾空,飞奔在草地上。小刘手持战刀,左右劈砍,一直跑了两里多路。他有意试试青鬃跳越障碍的能力,缰绳往右一引,青鬃扭转身子,向一条小河冲去。小河有一丈多宽,河水哗哗奔流。快到河边了,小刘两腿夹紧,一手抓住青鬃颈上的鬃毛,一手持住缰绳往上一提,身子象只小燕贴伏在马背上,说了声:“青鬃,跳过去!”只见青鬃纵身一跃,四蹄腾空,“嗖”的一声跳了过去。没跑多远,有个一米多高的大石头直立在眼前,小刘又一提缰,两脚一磕,说声:“青鬃,跳!”青鬃又“嗖”的一声飞越过去了。接着,小刘勒住缰绳,放缓速度,用手往它颈上一拍,给青鬃下达卧倒的命令。然后右手微控马缰,右脚跟轻碰一下马肚,人体重心向左移动,奔驰跃进的青鬃,突然收住四蹄,向左倒卧在草地上。小刘随着也趴卧在草地上。停了一会,小刘“呼”的一下从地上跳起来,说了声:“起立!”同时向上提缰。青鬃迅速立起“嗖”的一声从地上跃起。小刘纵身上马,青鬃向前急驰。正跑着,小刘做了一个滚鞍落马的动作。正在急速奔驰的青鬃,见主人“负伤”落马,兜了一个小圈子,绕到主人跟前卧下,慢慢移动身躯向主人靠拢。小刘做着负伤的动作,费力地趴卧到青鬃背上。青鬃纹丝不动,等主人卧好了才慢慢地站起身,稳稳当当地向驻地走去。走了几百米,小刘从马上跳下来,见青鬃全身是汗,心疼地说:“今天就辛苦点吧,这是综合考核!”这时,小刘也是满身大汗。
  小刘驯马的时候,李成洗完衣服一直站在河边上看得入神。小刘滚鞍落马了,他心里一惊:“怎么,又摔下马来了?”他立刻回想起小刘在赛虎拉姆峡谷里摔下马来的事。接着他看见青鬃卧倒,驮着小刘往回走,心里更紧张了:“摔得不轻啊!”他急忙向草滩上跑去。还没跑到跟前,见小刘已从马上跳了下来,站在那里对着马叽哩咕噜地说些什么。他明白了,这是在进行战场救护训练。他不禁哈哈地笑起来了,大步走过去问:“小刘,你和谁说话,那么亲热?”
  小刘高兴地回答说:“和我的战友。”
  李成笑着说:“你这家伙,哪会儿学得这套本领,我还以为你摔坏了哩。”
  “吃一堑长一智,老摔坏还行!”
  “你也该休息休息了,看把你累成啥样子了!”
  “指导员说,平时多流汗,战时才少流血。现在不抓紧时间,提前训练好战马,一有紧急任务怎么完成?”小刘说得挺认真。
  李成连声称赞:“有远见!有远见!”
  “一个革命战士,没有战备思想还行!”小刘说。
  李成用一双敬佩的眼光望着他,关心地说:“你这个水壶总不离身,我已提醒过你几次了,放在帐篷里不轻松点吗?”
  小刘随口答道:“背着有劲。”
  李成不以为然地说:“嗨,一个烂水壶,有啥劲!”
  “烂水壶!?”小刘低缓地说,“这是我爸爸留给我的。”
  李成关切地问:“啊,你爸爸在哪里?”
  李成这句无心的问话,却触动了小刘的感情。
  小刘的爸爸叫刘涛。原来是天津发电厂的电工,是个地下党员。后来由于叛徒告密,被暴露了。刘涛连夜跑到解放区,参加了队伍。从此,小刘的妈妈给别人洗衣服,小刘拾破烂维持生活,苦熬了几年。一九四八年天津解放了,小刘的妈妈带着他到处打听,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刘涛所在的那个部队。部队首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沉痛地告诉他们,刘涛已经在解放天津战役中牺牲了,最后拿出一个被子弹打穿又补好了的一个水壶递给小刘的妈妈说:“这是刘涛同志留下的遗物。我们一定要为刘涛同志报仇,消灭反动派,解放全中国。”母子两人虽然悲痛万分,但也激起了他们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满腔仇恨。小刘要为爸爸报仇,坚决要求参军。妈妈拿出水壶给小刘背在背上说:“孩子,去吧!为你爸爸报仇,消灭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就这样,小刘怀着对阶级敌人的强烈仇恨,参加了队伍。
  李成见小刘愣在那里不说话,又追着问:“小刘,快说呀,你爸爸叫什么名字?现在在哪里?”
  “他叫刘涛,原来就在这个连队。”
  “啊,原来刘涛就是你爸爸呀!”
  李成心里十分激动。他听杨卫国讲过,刘涛原来是他们连的连长。在解放天津时,他带领全连冲破敌人防线,进城和敌人展开巷战,在和敌人拚刺时,身上六处受伤,但还坚持战斗,直到最后英勇牺牲。原来英雄连长刘涛就是小刘的爸爸,可是他从来没听小刘说过。他现在才明白小刘整天背着这个水壶不肯放下的原因了。他没再说话,用敬重的眼光望着小刘和他背着的水壶。
  下午,驻地前面草滩上又搬来了三户牧民。一户是才仁;一户是道地冬;还有一户是经江珠老人做了工作以后自动搬来的。他们一来到草滩上,杨卫国和赵虎就带着同志们跑去帮忙。顿珠父女是义务宣传员,他们这家跑了又跑那家,给新搬来的牧民介绍情况。萨姆及更是活跃,到处都可以听到她爽朗的笑语声。草滩上变得更有生气了。
  杨卫国和赵虎帮助牧民们搭完帐篷,又到每户帐篷里坐了一会。返回时,天已不早了。两人并肩走着。赵虎喜悦地说:“老杨,你看,我们刚来几天,就搬来了这些牧民。”
  杨卫国兴冲冲地说:“只要我们对群众的宣传工作做好了,草滩上的牧民将会越来越多!”
  赵虎说:“我看把香孜阿妈也接来吧,靠近一点好照顾。”
  杨卫国说:“明天派人去接吧。她住在草滩上,还可以帮我们做些宣传工作。”
  走了一阵,赵虎惋惜地说:“可惜,扎西一家没有搬来。扎西是一条硬汉子。”
  杨卫国说:“刚才道地冬谈了一点情况,主要是他阿爸多桑不愿搬来,说扎西打伤过解放军,总有点不放心。他让道地冬先搬来,自己等几天再说。我看派个人找找扎西,向他解释清楚,解除他们父子的顾虑。据了解,扎西一家是穷苦牧民,过去他曾领头反抗过领主头人们的差、税,在群众中很有威信。牧民们都称他是藏家的一只雄鹰。”
  赵虎说:“他应该成为我们的积极分子。”
  “对!”杨卫国说,“如果我们做好扎西的工作,对我们今后开展群众工作,很有好处。多桑老人宗教迷信思想浓厚,更得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才行。还有才仁杰和彭措的工作我们也应该抓紧时间做。从那天才仁杰制止彭措用刀砍王吉成的事来看,他对我们已经有了好感。只要我们进一步做工作,他一定会很快成为我们的基本群众。”
  赵虎见杨卫国和他想到一起了,很高兴。心想:“老杨这人,对啥事情了解得总是那么透彻、细致。”

知识出处

藏北凯歌

《藏北凯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79

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九五〇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一支骑兵先遣连进军西藏北部,为我大部队从藏北进军、配合各路大军解放西藏开辟通路,侦察敌情而英勇战斗的故事。这支英雄连队在民族隔阂很深、社会情况复杂、不适应高原气候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挫败了反动派的种种阴谋诡计,消灭了乌斯满残匪,终于在藏北站稳了脚跟。在统一祖国,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解放西藏的斗争中,为人民立了大功。作者描写了连队指导员杨卫国、连长赵虎、战士小刘和藏族战士旺堆、郎久等英雄群像;描写了解放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藏族人民与解放军之间的鱼水深情。语言朴实,情节生动感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