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藏北凯歌》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6143
颗粒名称:
分类号: I267;I247;G634
页数: 12
页码: 97-108
摘要: 天刚麻麻亮,巴图带领侦察班出发了。不久,先遣连各排也动手拆卸帐篷,收拾行李,准备出发。战士们一边忙着,一边议论着:
关键词: 解放军 老百姓 指导员 不愿意 为什么

内容

天刚麻麻亮,巴图带领侦察班出发了。不久,先遣连各排也动手拆卸帐篷,收拾行李,准备出发。战士们一边忙着,一边议论着:
  “嗨!好不容易才找到两户牧民,可是还没住上一夜就搬走了,多可惜!”
  “要是他们能多住一天就好了!”
  “他们对我们还是不了解,要不,怎会深夜里悄悄地搬走?”
  大家正在怀着惋惜的心情纷纷议论的时候,杨卫国走过来大声说道:“同志们,今天我们就要进入藏族老乡聚居的地方——隆冬草地。只要我们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大力宣传,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里的穷苦牧民就会很快了解我们,很快觉悟起来。我们有了群众的帮助,工作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杨卫国的几句话,说得大家心里暖烘烘的,都希望很快赶到隆冬草地。
  队伍出发了。他们走出小盆地,翻过一架小山,到了大头人索南管辖的地方——西木大草原。
  葛黄色的草原,象海洋一样宽阔、平坦,一直通到蔚蓝色的天边。虽然是秋天,草原上仍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小花,象天上的星星,在太阳底下闪着光,散发出一阵阵醉人的香气。轻柔凉爽的微风带着草原特有的气息,拂面吹来,使人感到舒适。战士们心情舒畅地行进在美丽的西木大草原上。马儿也放开四蹄轻快地奔驰着,似乎在和蓝天上飘忽的白云赛跑。
  草原真大啊!战马奔跑一天,在太阳落山时才到达山边,来到一个山洼里。山洼的边沿上星星点点地住着几家贫苦牧民,牛羊都聚集在各自帐篷周围。牧民们正在圈羊、挤奶,忙个不停。当他们发现先遣连的队伍以后,都慌忙扔掉手里的家什,丢下羊群,向山顶跑去,任你怎么喊话宣传,也不下山。为了免除牧民的误解,连队后撤两里地,停了下来。
  牧民见队伍后撤了,纷纷跑下山,拆卸帐篷,赶着羊群,慌慌张张地向南去了。
  战士们站在远处看着这一切,急得直顿脚。司号员文大有昨天没见到牧民,心里感到惋惜,今天刚远远地看了一下,牧民就搬了家,心里翻腾着,直埋怨说:“你们跑什么,解放军是保护老百姓的嘛!”
  “文大有,你说啥废话!”万明在旁边笑了,“如果他们知道解放军是保护老百姓的还跑个啥?”
  “嗨,要是在我们山东,老百姓见了解放军,老远就跑来迎接,亲得不得了。可这里……”王吉成又想起昨天的事情了。
  万明截住王吉成的话说:“这里是藏北地区,祖国的边疆,解放军第一次来,怎么能和山东革命根据地相比!指导员已经讲过几次了,你脑子里就是不装点东西。”
  杨卫国听到同志们的议论,走过来充满信心地说:“同志们,贫苦牧民总会和我们站在一起的。我相信,这里的老百姓一定会和我们解放军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共同战斗。”
  杨卫国正说着,万明从对面走过来说:“指导员,我想带几个人去侦察一下,看牧民们搬到什么地方去了,明天我们好去进行宣传。”
  “我们不能去。”杨卫国说,“如果牧民们发现我们跟随他们,就会更加害怕,反而不好。我们现在的任务是选好阵地,构筑工事,先站住脚,再进行下一步工作。”杨卫国说着,抬头看了看偏西的太阳,见赵虎大步走来,又说:“老赵,现在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要是能在天黑前把驻地选定下来就好了。巴图他们怎么还没赶到呢?”
  赵虎正准备说什么,巴图带的侦察班赶到了。他喘着气,满头是汗,走到赵虎跟前,用衣袖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珠,说:“连长,草地四周我们都跑过了,没有什么情况。”他跑得太急,说着缓了一口气,“刚才回来的时候,跑过一个草滩,我顺便看了一下,那里地形很好,我们住到那里去吧!”
  “嗨,你这家伙,看把你累的!缓口气再说。跑了一圈,成绩不小哇!”赵虎笑着,在巴图胸前擂了一拳,问:“那草滩离这儿有多远?”
  “四五里。”巴图高兴地说,“依山傍水,地势险要,草源充足,保你满意。”
  赵虎乐呵呵地说:“你不要吹,看了再说。”转过头对万明说:“一排长,快集合队伍出发。”
  “你呀,是跑着回来的吧?”杨卫国取下身上的水壶递了过去,“快喝点水!”
  巴图接过水壶,咕噜咕噜地喝了几大口。
  为了争取时间,队伍骑马行进。十分钟后,到了巴图说的那个地方。杨卫国跳下马来,正要上山,赵虎说:
  “老杨,时间不早了,先让同志们搭帐篷宿营吧。我们几个上去看看。”
  “好。”
  杨卫国答应一声,转身直往山上跑。赵虎也随着往山上爬。巴图、万明、小刘三个跟在赵虎后面。他们几个一口气爬上山顶。
  主峰居高临下,前面有三个重要的支撑点,可以控制前沿阵地;背后靠着山鹰也难飞过的陡峭的大雪山,地形十分险要。山下有条清澈的小河流。小河前面是个大草滩,正好作军马牧场。
  赵虎的手往大腿上一拍,连声说:“好地方!好地方!”
  万明高兴的嘴都合不拢了,说:“连长,你把机炮排给我,再配一个步兵排,我来守这个阵地。他就是来个千儿八百的也叫他有来无回。”
  杨卫国十分高兴,打了十多年的仗,象这样的防御阵地确实少见。重机枪和两门迫击炮,放在主峰阵地,可以一直打到草滩上,控制整个阵地。三个支撑点可以互相支援,构成交叉密集的火力网。他听了万明的话以后,转过头来闪动几下剑眉,说:“老赵,我们就驻扎在这里吧!”
  赵虎说:“好,就这样定了。今晚阵地上住一个排,以防万一。”
  万明一听,立即提出要求:“连长,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一排吧!”
  杨卫国笑着说:“你呀,还是老样,见了任务心里就发痒。不抓到手,连觉也睡不着。是吧?”万明也笑了,说:“指导员,别忘了,你当排长的时候,比我抢得还厉害哩!”
  几个人说笑着,不觉把整个一座山跑了个遍。
  夕阳映染着山峦,使这个险要的阵地变得更加威武壮丽。
  在太阳快沉下山的时候,杨卫国、赵虎他们才走下山。同志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挖地基,搭帐篷,钉马桩。老班长正在挖灶,准备做饭,见连长他们回来了,跑过去说:
  “连长,现在我们住下来了,应该派两个人去打头野牛回来。”
  “老班长,你又要给同志们改善生活了?”巴图笑着说。
  “好,满足你的要求。等能抽出人手来,一定派人出去。”赵虎认真地回答着。
  老班长满意地笑了。
  深夜,先遣连的连部里还亮着灯火。杨卫国坐在灯下向上级党委写工作报告。他根据支委会的意见,把当前的主要工作归纳成四项:第一,抢修工事,防止敌人袭击;第二,加强敌情侦察,摸清情况,掌握主动权;第三,大力开展群众工作;第四,做好争取上层人士的工作。重点是侦察敌情和宣传群众。杨卫国很快写完报告,接着考虑安排明天连队的活动。阵地工事明天必须动工。连队已经暂时住定在这里了,三个头人那里急须打个招呼,明天就派旺堆和郎久把藏文的宣传材料先给他们送去,听听他们的反应,摸摸他们的态度,以便进一步对他们做工作。他正聚精会神地思考着,万明跑进来报告:“指导员,阵地前面的深沟里发现有篝火。”
  杨卫国站起身来说:“走,看看去!”说着,两人一齐走出帐篷。
  他们走上山头,看见远处夜空下,升起一柱光焰,火光越来越明亮。从方向位置判断,好象是今天见到的那些牧民住的地方。
  杨卫国想:“牧民们既然有顾虑,连夜搬走了,现在又哪来的篝火呢?是不是有情况?……”
  万明说:“指导员,要不要立即派个侦察组出去?”
  “不用。我和小刘、旺堆去看一下。”杨卫国说完,就招呼小刘、旺堆,一同向山下跑去。
  三人越过草滩,走过一条山沟,爬上一个不高的土山。只见在一条山沟里一处避风的地方有一堆篝火,火堆上跳跃着红色的火焰,牛粪的青烟一道道升上天空。在火堆旁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火堆的另一面躺着一条大黑狗。老人身旁还放着一个什么东西,由于篝火闪动看不清楚。老人正弹着六弦琴,悲凄哀怨的琴声在深夜的山间回荡着。
  杨卫国想:“这一定又是一个受尽剥削压榨的穷苦人,在用琴弦吐露内心的悲愤。”他留下小刘在山头警戒,自己带着旺堆向着篝火轻步走去。一直走到火堆旁边,他才看清老人面前放的是一个羊皮口袋。他没有惊动老人,站在旁边静听着哀怨悲愤的琴声:
  雪山再高也有顶,
  草原再大也有边。
  灾难的岁月没有顶,
  穷苦的日子没有边。
  佛爷啊,你为什么不睁开眼?
  看一看奴隶们的苦难!
  奴隶们心里埋藏着无尽的哀怨,
  灾难啊,象一座千年不倒的雪山!
  身上背负着万斤重担,
  又哪里去诉苦喊冤!
  菩萨啊,你为什么不睁开眼?
  听一听奴隶们的心愿!
  悲痛重如山,
  我们并未被它压倒;
  眼泪流成河啊,
  我们并未被它淹没。
  黑夜有尽时哟黎明在前头,
  寒冬过去就是春天到来的时候!
  ……
  老人的眼泪伴随着琴声,一滴一滴落在琴弦上。旺堆心里很沉痛,他小时候曾听过这种琴声,现在似乎又回到了他做奴隶时的苦难的童年,泪水不断地滚落在他胸襟上。老人的琴声由悲怨转为悲愤激昂。旺堆用衣袖擦掉眼泪,向前移动几步准备坐下来。脚步声惊动了那只大黑狗,跳起来汪汪叫着向这两个陌生人扑来。
  琴声停了。老人拉住大黑狗,把它按住躺下。猛然发现站在眼前的是两个穿黄军装的人,大吃一惊。“啊!这不是领主、头人说的那些杀僧灭教的汉人吗?”两眼直直地瞪着他们。
  杨卫国慢慢走过去,靠火旁坐下来,通过旺堆,轻声地和老人交谈起来:
  “老大爷,你为什么深更半夜一个人在这里?”
  老大爷脸上带着愤怒和惊慌,他没有回答。停了一会才忿忿地说:“我没有牛羊,只有这条狗!”
  杨卫国从话音里听出老大爷误认他们是来抢牛羊的坏人,忙对他做宣传、解释。
  老大爷听了杨卫国的话以后,越发不安了。他用两手艰难地撑起身子,提起那个羊皮口袋,吆喝着大黑狗,移动脚步准备离开火堆。他的左腿有些颠跛,右脚背上有条长长的伤口,行动很不方便。
  杨卫国和旺堆两个忙上前扶住他。杨卫国热情地说:“老大爷,你不要怕,共产党是穷人的救星,解放军是保护老百姓的,和穷苦牧民是一家人呀!你要回家,天亮以后,我们用马把你送回去。”
  老大爷似乎没有听懂杨卫国的话,他只是想:“看来今天是活不成了!”可是这两个人不松手,仍然搀扶着他,态度十分诚恳。
  杨卫国说:“老大爷,你坐下,我们去拉马来送你走。”
  老大爷仍然不出声,也不坐下。过了好一会,他才气愤地说:“你们要杀就快动手!我是一个残废人,要饭的奴隶。”
  杨卫国听说他是个要饭的奴隶,更激起了他对老人的怜悯和同情,耐心地继续和他谈话。但不管你怎么说,老人再不答腔,也不坐下,站在那里不动。
  杨卫国想:“不能再让老大爷惊惧不安了。”他决定离开。临走时他对老人说:
  “老大爷,你坐下,等会儿我们给你送点干粮,拉马来送你走。”
  杨卫国和旺堆两个离开老大爷来到山头上,叫上小刘一起往回走。他忽然想起了那个羊皮口袋的事情,问旺堆:“老大爷的那个羊皮口袋是干啥用的?”
  旺堆回答说:“那是要饭用的,在藏北,要饭的人都用这个。”
  杨卫国说:“你回去带点干粮,骑上马给老大爷送去。如果他愿意,就用马送他回去,不愿意就算了,不要勉强。”
  三个人在夜空下走着,几块黑云挡住了月光,草原骤然变得暗淡起来。谁也没说话,心情都显得有些沉重。
  旺堆回到驻地以后,跑进伙房,老班长正在做饭。他把指导员的指示向老班长一说,老班长非常高兴,还特意从锅里捞出一大块野牛肉叫他带上。
  旺堆带上干粮和野牛肉,骑上战马,一口气跑到火堆旁边。可是老大爷已经不在那里了。眼前只有一堆快要烧尽的牛粪火。老大爷往哪里去了呢?怎么办?老大爷今天可能还没吃东西,刚才不是看见那个羊皮口袋空空的吗?他想了想,认为不能这样回去,一定要找到他。
  旺堆估计,刚才来的路上没碰见老大爷,可能是顺沟往南走了。于是他顺着沟往南追去。追了十几分钟,隐约见前面有个黑影,估计是老大爷,叫了两声没回音,那只大黑狗却汪汪地叫起来。“是他!”旺堆的心欢跳起来。
  旺堆追到老大爷的面前,跳下马来说:“老大爷,我给你送干粮和肉食来了。”不管老大爷愿不愿意收下,旺堆就往他羊皮口袋里装。
  老大爷刚才在火堆旁听说要送他干粮,还听说要用马送他回去,他想都不敢想会真有这样的好事。老人怕他们真的再来找他,谁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来呢?因此,他怀着恐惧不安的心情,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了那里。现在,他们真的追来了,但不是来伤害他的,而是送来了干粮和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他弄不明白了。自己应该怎么做,他也不知道。旺堆和他说话,他不应声。要他骑马,他不敢骑。
  旺堆见他不答话,也不骑马,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不动,只好遵照指导员的嘱咐,不去勉强他。
  旺堆返回的时候,仔细回想着老大爷的表情和那张多皱纹的脸,觉着似乎在哪里见过。对了,有点象当年的爷爷。“啊!会不会就是他呢?”他勒住马,准备再回去看看。但是,他马上又推翻了自己的想法。他和阿爸走的时候,爷爷还很健壮,而且不是残废。“不会是他吧,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啊!”他两腿一夹,驱马往前走了。
  老人在夜空下慢慢地走着,一直走到下半夜,来到一个山脚下,他感到脚上的伤口疼痛难忍,夜寒风大,冻得全身发抖。他支持不住,找了一个避风的地方住下。
  太阳已经升起几丈高了,老人才醒来。他站起身,四处瞭望着,无意中发现草滩上有人活动,立即辨认出和昨晚上见到的那两个人一样,都穿着黄军装。“啊,他们住到这儿来了,我得赶快离开!”他慌忙拉起躺着的大黑狗就走。这时,先遣连阵地上的哨兵发现了他,大声报告:“连长,前面山脚下发现有一个人。”
  赵虎、杨卫国正领着大家修工事,听到报告都跑了过来。赵虎用望远镜观察一阵说:“好象是个老年人,走路脚有些跛。你看看,是不是你们昨晚上在火堆旁见到的那个老大爷。”
  杨卫国接过望远镜看了一阵说:“嗯,很可能是他。大概他不知道我们驻扎在这里,所以走到这儿来了。估计他现在已经发现我们了,要急于离开。”
  赵虎说:“老杨,我们是不是再去做点工作。”
  “我去看看。”杨卫国叫上小刘一同去。没走几步突然想起昨晚上在火光下隐约见到老大爷脚上有伤口的事,便对小刘说:“快!把李医生也叫上。”
  杨卫国带着李成、小刘很快追上了老大爷。老人见后面追来三个穿黄军衣的,不知他们要干什么,想加快脚步躲开。可是他的脚坏了,没走几步就跌倒了。杨卫国他们一齐赶上扶起了老大爷。李成注视着老大爷脚背上那个三寸多长已经化脓的大伤口,看样子是一个刀伤,忙放下药箱说:“老大爷,快坐下,我给你治治。”也不管老大爷愿不愿意,就要动手。
  老大爷不愿意治,用力挣脱了杨卫国的手,准备走开。
  杨卫国又扶住了他,恳切地连比带划地说:“老大爷,共产党是穷人的救星,解放军是保护老百姓的,和穷苦人是一家人。就让医生给你治治吧!你年龄大了,脚上的伤口又这么严重,不治好怎么能走路呢?”
  老大爷用一双疑惑不解的眼睛注视着杨卫国。他没有再反对,也没表示愿意。心想:“看你们怎么处置我吧!”
  杨卫国和小刘把他扶到一个石头上坐下,李成就动手给他治伤口,上药包扎。
  老人感到脚上一阵凉爽、舒适,疼痛立即减轻了。脸上疑虑的神色有些减退了。
  李成很快包扎完毕,站起身说:“指导员,我们把老大爷接到驻地去,让他治好伤再走吧!”
  杨卫国很同意李成的意见,便用商量的口吻对老人说:“老大爷,你到我们那里去住下,等我们的医生把伤给你治好了再走,愿意吗?”
  老大爷摇了摇头,没说话。但是从神态表情上来看,他对杨卫国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反感了。杨卫国想说服他,作了半天工作,老大爷还是不愿意。
  杨卫国没有勉强老人。带着李成、小刘离开老人返回驻地。临走之前,对老人说:“老大爷,你不要走远了,明天我们的医生再来给你换药,一定把你的伤治好。”老大爷呆呆地站在那里,长久地望着杨卫国他们的背影,想着昨晚上和刚才杨卫国对他讲的话:“共产党是穷人的救星,解放军是保护老百姓的,和穷苦牧民是一家人。”难道这是真的吗?他活了七十多岁,给头人赶马去过印度,跑过拉萨,和英军打过仗,可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军队。嘴里不自禁地念叨着:“好人,真是好人啊!”他不理解,为什么领主头人要把他们说得那么坏呢?

知识出处

藏北凯歌

《藏北凯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79

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九五〇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一支骑兵先遣连进军西藏北部,为我大部队从藏北进军、配合各路大军解放西藏开辟通路,侦察敌情而英勇战斗的故事。这支英雄连队在民族隔阂很深、社会情况复杂、不适应高原气候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挫败了反动派的种种阴谋诡计,消灭了乌斯满残匪,终于在藏北站稳了脚跟。在统一祖国,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解放西藏的斗争中,为人民立了大功。作者描写了连队指导员杨卫国、连长赵虎、战士小刘和藏族战士旺堆、郎久等英雄群像;描写了解放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藏族人民与解放军之间的鱼水深情。语言朴实,情节生动感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