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藏北凯歌》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6142
颗粒名称:
分类号: I267;C55;I247
页数: 16
页码: 81-96
摘要: 杨卫国带着侦察队一直往南走,他们越过一个个草原,翻过一座座雪山;又接连走了四天,不见一个人影。第五天的上午,在草原的边沿上和深沟的角落里,开始见到一些帐篷痕迹和炊火余烬,却找不见人的踪迹。
关键词: 侦察队 解放军 干什么 指导员 为什么

内容

杨卫国带着侦察队一直往南走,他们越过一个个草原,翻过一座座雪山;又接连走了四天,不见一个人影。第五天的上午,在草原的边沿上和深沟的角落里,开始见到一些帐篷痕迹和炊火余烬,却找不见人的踪迹。
  中午的时候,侦察队停下来休息,旺堆发现了情况:“指导员,你看,山头上有人。”
  杨卫国急忙问:“在哪里?”
  旺堆用手指着说:“那个山头上。”
  同志们立即向旺堆靠拢,视线都集中到他指着的山头上。他们进入藏北以来,除了在无人区救过一个老乡而外,还没有遇上一个牧民。现在听说有人,他们是多么兴奋和激动啊!可是看来看去,山头上乱石峥嵘,连个人影也没有。几十颗火热的心又凉了下来。大家都没说话,仍旧仔细地观察着,哪怕是有个人影在眼前晃动一下也行啊!
  旺堆聚精会神地搜索着每个石缝。
  “人在哪里?”李成凑到旺堆跟前,悄声地问。他想帮旺堆寻找。
  旺堆没吱声,心里在责备自己:“刚才为什么不死盯着他,眨眼工夫就不见了,哪里找去?”
  杨卫国看了一阵,不见有人,转过头来问:“旺堆,刚才是不是看花眼了?”
  “不会!”旺堆回答得很肯定,“我看清楚了的,就在那个大石头旁边。”
  “我们上去看一下,有人就一定会留下脚印。”王吉成建议说。
  张志德附和道:“指导员,上去看看吧!”
  万明也说:“已经深入藏北这么多天了,按说应该有人烟了。上去看看吧!”
  杨卫国觉得大家说得很有道理。他思索一下,转过头来对大家说:“一排长,你到前面去侦察。我带几个人到山头上去看看。其余的人原地休息。”
  杨卫国带着旺堆、小刘、王吉成三个一口气爬上山顶。山头不高,上面乱石林立,地形复杂。几个人找了一阵,不见人迹。王吉成心里急得发火,压低声音问:“旺堆,怎么连个脚印也没有呢?”
  “你沉住气!”旺堆不满意他那股急躁劲。心想:“办事情没一点沉着劲,哪能行!”
  旺堆连跑好几个地方,都没找到脚印。他想,应该先找到那个大石头。可是在山下看见的石头,上来看就变了样,哪一个也不象。他仔细地辨认着,终于找到了那块大石头。近前一看,大石头旁边正好有个沙窝,里面有两个特别明显的脚印。旺堆心里踏实了:“哎,总算找到了!”他抬起头来,大声喊道:“指导员,这里有脚印。”
  王吉成听到喊叫,跑去一看,果然不错,有脚印。他高兴地笑了。心想,旺堆这个人就是细心。王吉成高兴了两分钟,四处张望了一下马上又失望了。光是脚印有啥用,人呢?连个影子也没有。
  杨卫国仔细地观察脚印,认真地辨别着脚印的去向。然后,他们顺着脚印,从山头上走下山坡,在山脚下一个斗大的石头旁边发现有杂乱的马蹄印。看来这人是骑马来的,上山的时候是把马拴在这块石头上的。“这是个什么人呢?他到山头上去干什么?……”杨卫国接连向自己提出几个问号,一个一个地分析着。旺堆说:“指导员,我看这个人不是牧民。”
  “你怎么知道?”杨卫国很重视旺堆的话,想听听他的意见。
  “如果是牧民就会有牛羊,而且也不会是一个人。你看这是一个石头山,上面一根草也没长,牧民不会到这个石头山上来放牧。”旺堆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杨卫国没说话,沉思着:“是呀!这人为什么要跑到石头山上来?发现我们之后就迅速地离开了,又是为什么?根据这些情况判断,这个人十有八九是敌人派出来搞侦察的……”忽然,一班长张志德气喘吁吁地跑来向他报告:“指导员,在小河边发现有火。”
  “有火?”
  “有火。”张志德缓了口气说,“我和排长向南侦察,在小河边发现有帐篷痕迹,还有一堆牛粪灰。我用手一刨,还有点火星。估计是牧民在这里住过,刚搬走。排长要我来向你报告。”
  杨卫国剑眉一耸,说:“走,看看去!”
  杨卫国大步来到小河边。河边上有两处搭过帐篷的痕迹,地上还有余火未尽的牛粪灰,周围有很多半干的牛羊粪。看来搬走时间不长。另外,还找到狗蹄印和人的脚印。
  旺堆察看一阵,抬起头来对杨卫国说:
  “指导员,这两户可能是牧民。过去我在家的时候,六、七、八三个月就赶着羊群到这些大草原来放牧。按习惯这是夏季草场;到九月份牧民们就慢慢向南转移,进入冬窝子放牧。他们一定是往南迁移了。”
  旺堆刚说完,万明从山边侦察回来报告说:“这两户人家是顺山脚往南走的。有人、牛、狗、羊的脚印,看情况是两户牧民。”最后问:“要不要跟踪前进?”
  杨卫国没有急于回答,冷静地思考着:“根据情况判断,可以肯定这是两户牧民。看来,这与山头上发现的那个人完全是两回事。而且他们走的也不是一条路。现在是顺着那个骑马人的去路跟进,还是顺着这两户牧民的去路跟进?……”
  同志们听了旺堆的话和万明的报告,心里又是高兴又是着急,恨不得一口气追上这两户牧民。王吉成见指导员不说话,又耐不住了,往前走一步,站在杨卫国面前说:“指导员,我们抓紧时间赶上去。老乡走得不会太远,一定能追上。”
  小刘接着说:“指导员,我们从后面跟上去吧!错过这个机会,再找到他们不容易。”
  杨卫国考虑了同志们的意见,认为必须首先找到这两户牧民。有了群众,才能进一步了解情况。至于发现山头上的那个人,看来行动较快,又是骑马,很难追上。而且现在连队还未住下来,派出侦察人员也不好联系……。杨卫国主意拿定了,果断地说:“一排长,集合队伍,跟着牧民的脚印,侦察前进!今天我们一定要追上他们。”
  “是!”万明应声跑去。
  杨卫国带着侦察队,向牧民离去的方向前进。急走了几个小时,爬上一个山头。忽然,旺堆转过头来,兴奋地说:“指导员,你看,追上他们了。”
  大家的心猛然一下欢跳起来,都往前面望去。前面是个小盆地,四周围着许多小土山,中间有个蓝晶晶的小湖。湖边草地上羊群蠕动。山脚下有两顶黑色的帐篷。帐篷门口竖起一根小木杆,杆上飘扬着各色布条做成的幡旗。
  杨卫国擦一擦脸上的汗水,兴奋地说:“嗨,总算找到了!”
  他向后作了一个让大家隐蔽的手势,随即自己也趴下来仔细观察。
  放羊的孩子,把羊群赶到帐篷前面。羊群里发出一阵“咩咩”的叫声。这时从帐篷里走出两男两女,着手给母羊套索,然后拿着挤奶筒挤奶。小孩子拿着盛奶工具在帐篷里外跑出跑进,忙个不停。看样子他们今天不会再走了。
  李成看了一阵,小声问道:“旺堆,那个木杆上的东西有啥讲究?”
  “那些布条就象征着藏民心目中的‘佛爷’。”旺堆小声回答。
  李成没再出声,两眼注视着山下。
  同志们这时都很兴奋。自从连队进入昆仑山,每天和他们见面的是连绵不断的山峦沟谷,草原戈壁,和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峰;和他们打交道的是风沙雨雪。而今天终于找到了牧民群众,就好象见到了久别的亲人,多么希望上前去和他们握手交谈啊!
  王吉成实在憋不住了,向指导员要求道:“指导员,我们下去和老乡见见面吧!宣传宣传党的政策。”
  “没判明情况,怎么能下去?”张志德转过脸说,“你呀,急躁劲又来了。”
  牧民们一边挤奶,一边不断地抬头向四处张望。一个男牧民朝这边山头上望了好一阵,突然扔下挤奶工具,跑进帐篷,提着叉子枪跑出来,对另外三个人用手比划着说了些什么。接着,妇女、小孩一起动手急急忙忙拆卸帐篷。他们动作迅速,很快就把两顶帐篷拆卸完毕,驮到了牦牛背上。然后,他们从草地上扶起一个人来,让他骑在牦牛背上,一个妇女在后面扶持着,看样子是一个病人。另外,有两条牧狗,在羊群周围叫着跑来跑去,帮助主人赶羊。
  很清楚,牧民又要搬家了。
  山上的战士们看见这个情况,心里急得直冒火。好不容易才找到两户牧民,怎么能轻易让他们走掉呢?大家心里都很着急,可是谁也没说话,都看着指导员,等他拿主意。
  杨卫国从观察中断定,这是两户牧民。他们一定是受了反动宣传的影响,害怕我们。见我们来了,就赶快搬家回避。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和他们接触,宣传党的政策,使他们了解我们,消除畏惧心理。赵虎同志带着的三个排应该立即向这里推进。
  他考虑定了,转过头命令小刘:“你去告诉连长,已经找见了两户牧民。叫他把队伍带来。今晚上我们侦察队就在这里宿营。”
  小刘答应一声,转身骑马走了。接着,杨卫国对万明说:“我先去和牧民见见面,你随后把队伍带下来。”
  杨卫国说着,站起身来,对旺堆说:“走,我们俩一起去!”
  两人大步向山下走去。
  牧民们正往前走,见从山头上下来两个背枪的朝他们追赶上来,一时慌了手脚。
  两个背枪的牧民:一个大约三十来岁,身材十分魁梧,名叫扎西;另一个年约二十五六岁,是扎西的表弟,叫道地冬。那个男孩十二三岁,是扎西的儿子,叫次白;老人是扎西的阿爸叫多桑。那两个妇女:一个是扎西的妻子,叫卓玛;一个是道地冬的妻子,叫中尕。
  前两天班公带着几个狗腿子,四处散布谣言。他们说:“共产党的军队要来草原,全是汉人。他们杀僧灭教,烧寺院,抢牛羊,还要派款征税……。”逼着牧民们往南迁移。牧民们听了很害怕,纷纷往南搬家。当时,扎西的阿爸多桑正病着,不愿马上搬。扎西的表弟道地冬愿留下作伴。他们又停留了两天,今天早上才赶着牛羊往南迁移。走到下午,多桑的病重了,不愿再走了,两家就打算中途住下来。当扎西发现山头上有人,心想,可能就是管家、狗腿子们所说的那些杀人、抢羊的汉人,心里十分恐惧,因此又急忙搬家。
  扎西回头看见两个背枪的人已经来得很近了,听他们在喊话,说些什么,扎西没有留意去听。他想,这些人反正要杀人、抢羊,不然,为什么紧紧追赶我们呢?他心一横,暗说:“牛羊不能让你们顺顺当当地抢走。我们活不成,也要叫你们死几个!”于是,他和道地冬抢占了一个山头,让其他人扔下牛羊也跑上山。
  杨卫国见牧民们十分惊慌,心说:“看来,要立即和他们见面是不行了,必须首先喊话,解除他们的恐惧,然后才能和他们接近。”于是他和旺堆一面缓步向那个山头靠近,一面让旺堆喊话:“老乡,不要怕!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保护人民的……”
  扎西在山上听到说这是共产党的军队,心里更加肯定了:“对,就是前几天领主、头人和管家、狗腿子们所说的那些杀僧灭教、抢劫牛羊的汉人。”他两眼气得通红,心里说:“好,你们来抢吧!”他卧在地下,架起叉子枪,瞄准了山下的人,随时都准备着开枪射击。
  杨卫国走到山脚下,见牧民们对立情绪更加严重了,就停下了脚步。这时,后面的同志们也赶到山下。杨卫国让旺堆继续喊话宣传。山上的牧民没有回应,都卧在那里不动。只见两个妇女不时抬起头来注视着河滩上的牛羊。杨卫国这才察觉到,他们丢在草滩上的牛羊没有人照料,在乱跑乱叫。
  张志德也看出了牧民们的心思,对杨卫国说:“指导员,我们派两个人去把老乡跑散的牛羊赶在一起,不要让跑丢了。”
  杨卫国想了想,点了点头。
  两个战士向草滩跑去,吆喝着把跑散的牛羊往一处赶。牧狗见了生人,跳上跳下,汪汪地叫着。
  扎西架上叉子枪以后,见山下的人不再往山上走,随时准备击发的手指慢慢松下来。听到喊话、宣传以后,紧张的心情有了点缓和。他不明白这些人要干什么。牛羊在草滩上,他们为什么不抢?他们人多、枪多,为什么不敢上来?难道真象他们刚才说的那样:“共产党的军队是保护百姓的?”但是,这个念头在他脑子里只是一闪就过去了。头人管家说,汉人和藏人不是一家人,从来汉人总是欺压藏民的。这些汉人无非是想把他们骗下山,不费一点力气就把他们捉住杀掉,好顺顺当当地把牛羊赶走。他看见两个人下去赶羊了。啊!他们下手抢草滩上的牛羊了。一股怒气冲上心头:“今天我扎西和你们拚了!”他端起叉子枪,从山顶上冲下来,跑到山腰的一个土堆上,迅速卧倒,向草滩上一个赶羊的战士“叭”地一声开了枪。
  侦察队的战士们迅速卧倒,向那个大汉瞄准。张志德一见自己的同志被打伤,顿时满腔怒火,哗啦一声拉开枪机,推上了子弹。王吉成更是怒气冲天。他从地上跳起来,端起枪就向山上冲。空气顿时紧张起来。
  杨卫国觉得情况严重。脑子里迅速地活动着:“这两个人是敌人吗?不,决不是。他们住的是两顶简陋的小帐篷;一家老小穿的是那么破烂;而且他们带着牛、羊、牧狗……,这一切都说明他们是两户穷苦牧民。我们决不能开枪。枪一响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就在王吉成刚抬腿迈步的时候,杨卫国大声命令道:“站住,不准动!”
  王吉成猛然收住脚,转过头来两眼通红地看着指导员。他不明白,山上开了枪,同志们负了伤,为什么不能还击?怒火在他胸中越烧越猛。他不顾一切地转身又要向山上冲去,刚迈出一步,杨卫国厉声喝道:“站住!”
  待王吉成停住脚,杨卫国说:“枪放下!”杨卫国的声音是那么严厉,“不能开枪,他们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
  王吉成把端着的枪慢慢地放下,退了回来。
  “指导员,你说怎么办?”万明问。
  杨卫国感到这样对峙下去不好,紧张气氛缓和不下来,不好办。但是,那大汉为什么要开枪打我们赶羊的人呢?他反复地琢磨着。噢,对了!可能是牧民们误会了。杨卫国命令说:“把赶羊的两个同志撤回来!”紧接着又说:“把队伍撤到草滩上去!”
  万明说:“我们撤回来,让他们走吧!”
  “不,不能让他们走!我们也不能马上离开。”杨卫国坚定地说,“等气氛缓和一下,我们还要想办法和他们接触。对他们宣传解释清楚,让他们了解我们以后,才能让他们走。不这样做,对我们以后做群众工作很不利。”
  这时,旺堆一步站了出来,要求说:“指导员,让我上去给他们解释!”
  “不能去!他们再开枪怎么办?”李成在旁边担心地说。
  “不要紧。”旺堆说,“我是本地人,容易和他们接近。我一个人上去,不会使他们感到有什么威胁。”
  旺堆的话有道理,杨卫国点头同意了。郑重地对他说:“旺堆同志,你上去以后,要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
  “是!”
  旺堆答应着。刚一转身,杨卫国又一把拉住说:“把枪放下,空手上去更好些。”
  队伍撤到离山头三百多米的草滩上停下来了。同志们担心地望着旺堆的背影。
  旺堆一面喊话,一面向山上走去。
  扎西冲到半山腰,开枪打伤一个人以后,以为对方要向他开枪,或者向他攻击。他准备着开第二枪,第三枪……。可是出乎意料,这些人没有开枪,也没有冲上来,相反地,还向后撤了。他想:“难道他们打不过我们吗?不,他们那么多人,那么多枪,怎么会打不过呢?那又是为什么?”他确实无法理解。他见山下的人后撤了,自己也撤到了山头上。他的那些跑散的牛羊被赶到一起,仍然在草滩上,没有被赶走。扎西正在疑惑不定,见起先喊话的那个人向山上走来了,于是他又作好了开枪准备。
  旺堆走到半山腰时,扎西作手势制止他前进。
  旺堆只好停下来,向山上喊话:“夏保①,不要害怕。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穷苦牧民是一家人呀!……”
  旺堆见山上的人没再阻止,就又向山上走去。
  扎西听了旺堆的话,心里翻腾起来:他们究竟是什么人呢?这些人想干什么呢?扎西越来越感到奇怪了。他们不但没有开枪还击,还不带武器要来和他交朋友,看来没有什么恶意。但是,打伤了他们的人,他们能饶过我吗?不过走上来的人空着手,能干什么呢?即使他要动手,我这把藏刀也能对付得了他。他见旺堆慢慢走上山头,也就慢慢地站了起来,但仍然紧紧握住腰上的那把长藏刀。他的表弟道地冬也学着扎西的样子,站在他身后,随时准备着拼杀。
  旺堆走上去,说:“夏保,我们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是来解放西藏的,和穷苦牧民是一家人,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
  扎西突然打断旺堆的话,怒视着他,质问道:“你们为什么要抢我们的牛羊?”
  “你是说刚才赶羊的事吗?那是你们误会了!”旺堆说,“刚才怕你们的牛羊跑掉,我们才派人把跑散的牛羊赶回来。你看,你们的牛羊不都在草滩上吗?”
  扎西没再说什么。旺堆又接着说下去:“刚才你们开枪,打伤了我们的同志,但是,你放心,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决不会向人民开枪,伤害人民……”
  扎西没说话,一再地想:“难道这些人真象他们说的是人民的军队,保护人民的吗?那为什么他们追着我不放呢?究竟想干什么?”扎西难以想通,急切地问:“我们可以赶走我们的牛羊吗?”
  旺堆明白了扎西的心思,回答道:“你们的牛羊金在那里,你们可以赶走,愿到哪里放牧就到哪里放牧。”
  扎西不说话了,沉思着。
  这时,杨卫国捧着一条洁白的哈达走上山头,来到扎西跟前,按藏礼,微弯着腰,双手捧递过去说:“老乡,你们受惊了!”
  这句亲切的话,使扎西感到意外。他想,我打伤了他们的人,怎么反而慰问我们,说我们受惊了呢?开始他不敢去接哈达,只是茫然不安地看着杨卫国。杨卫国是那么和善可亲。当杨卫国再次向他递献哈达时,他才不安地伸出双手接住。
  杨卫国对扎西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保护人民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伤害群众一草一木。”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伤害群众一草一木?”扎西的思想激烈地斗争着,如翻江倒海。“是呀,他们并没抢我的牛羊,也没伤害我什么。你看这些人对我们多么和蔼,看来,这些都是好人啊!”扎西心里经过反复思量肯定了:“不错!这些共产党、解放军是些好人,不象领主、头人们说的那样。”
  扎西的心顿时安定了。他上前两步,抓住杨卫国的手。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旺堆站在一旁,见扎西态度有了变化,高兴地说:“走,下山去!我们自己的队伍来了,还怕什么。”
  杨卫国和旺堆走在前面,扎西、道地冬在后面领着全家下了山。
  战士们把羊群赶来交给他们。妇女、小孩们见了这些和蔼可亲的金珠玛米①,脸上也露出了愉快的微笑。
  黄昏时分,侦察队靠山边搭起了帐篷。扎西、道地冬他们不愿和侦察队住在一起,把牛羊赶到海子边,准备搭帐篷住下来。杨卫国带了几个战士和医生到了海子边,帮两户牧民搭帐篷。战士们还捡来两口袋牛粪,送给他们烧火做饭。
  李成背着药箱,走进帐篷,见多桑病着,要给他看病。多桑不愿意,他说:“有佛爷保佑,能消灾免难。不看,不看!”
  旺堆帮着李成对他耐心劝说,他才勉强让看。多桑大爷是重感冒,发高烧。李成要给他打针吃药,他又拒绝了。旺堆好说歹说,最后总算打了针,吃了药。李成向他打听情况,他一句话也不说。
  杨卫国在李成给多桑看完病后,把旺堆叫上,和扎西、道地冬一起交谈。了解到这附近有三个比较大的帮保①:索南、加杨格及和五金次仁,他们各管着一块地方。最大的是索南。并且问清楚了这三个帮保住的地方和路怎么走。
  杨卫国和旺堆离开牧民帐篷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一轮明月当空,月光洒满高原。海子里,水面微波浮动,闪耀着银色的光芒。他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往前走着,穿过一丛丛骆驼刺的草滩,到了山边宿营地。杨卫国没有马上进帐篷,他想,应该找王吉成谈谈心。他转身走向一班帐篷,没走几步,正遇着王吉成迎面走来。王吉成见了杨卫国停住脚,站在他面前,低着头说:
  “指导员,我今天违犯了纪律,请组织上给我处分吧!”
  杨卫国亲切地说:“走,我们一块谈谈!”
  两人踏着月光,在帐篷前面的草地上,并肩边走边谈。
  杨卫国说:“过去国民党反动派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高压政策,残酷地压迫他们。在西藏,对藏族同胞也是这样。给藏汉民族之间造成很大隔阂。这里牧民从未与我们接触过,对我们根本不了解。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必须体现党的民族政策,考虑到党和人民的利益。就说今天的事吧,牧民误会了,开枪打伤了我们的同志。你一时气愤,不加分析思考就要冲杀上去。如果你打死或者打伤了他们,这将要造成什么样的恶果,你想过吗?毛主席教导我们:‘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我们每个革命战士,随时随地都要牢记毛主席的这个教导。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工作,才能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王吉成静静地听着指导员的话,心里亮堂了。最后,他激动地说:“指导员,你放心,今后我一定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就是自己牺牲了也要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杨卫国看出王吉成心里很难过,拍拍王吉成的肩膀说:“认识到就好了。藏北这个地区聚居的都是藏民,离内地远,他们不了解我们。今后一定要注意执行党的政策,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王吉成回到帐篷,同志们都香甜地入睡了,他躺在铺上翻来复去睡不着。心想:“今天要不是指导员制止得快,我一开枪伤了牧民,这将给党的工作造成多大的损害啊!”他反复地回味着指导员对他讲的这些道理。
  半夜的时候,赵虎带着队伍赶到了,一阵忙碌之后,才住定下来。
  月儿西斜。海子边一片沉寂。住在黑色帐篷里的两户牧民疑虑不安,没有入睡。
  多桑打针吃药以后,很快退烧了。他爬起来,把儿子叫到跟前,说:“扎西,赶快搬家,赶快离开这个草地!”他神情紧张,就象大祸临头似的。
  扎西说:“天亮再搬吧。”
  “天亮就晚了。这些汉人不会轻易饶了我们!”
  扎西说:“这些汉人,看来不会有恶意。”
  “活佛旨意:草原来了汉人,将有大灾难。何况你打伤了他们的人,他们会放过你吗?”
  扎西本来为这件事心里老不放心,有些惧怕,阿爸这一说更害怕了。他听从了阿爸的主意,立即到道地冬的帐篷里商议了一下,两人就动手拆卸帐篷,准备搬家。
  在先遣连帐篷的前面,小刘正在站哨。他发现了这个情况,连忙跑进帐篷里报告:“连长,老乡在拆帐篷,又准备搬家了!”
  赵虎翻身坐起来问:“现在就要搬吗?”
  “你快去看吧,帐篷都快拆完了。”小刘有点惋惜地说:“他们要是能再住一天就好了。”
  “看来,老乡对我们还是不放心!”赵虎说。
  “老赵,走,我们看看去,再对他们做点工作。”杨卫国说着已经穿好衣服站起来了。
  杨卫国,赵虎,又叫上了旺堆,三人一起大步走到海子边的时候,帐篷已驮在牦牛背上,牧民正赶着牛羊起程往南走。他们见三个解放军朝他们走来,都有些心惊。杨卫国对他们说,是来送行的,他们的情绪才稍微安定下来。
  杨卫国、赵虎、旺堆送了牧民一程,又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就往回走。路上,杨卫国说:“老赵,据扎西说,再走一天路程就是牧民聚居的地方——隆冬草地了。我们今天一定赶到那里。首先让巴图同志带一个侦察班摸清那里周围的情况,并选好地形,扎下据点,然后立即开展群众工作。”
  “情况复杂,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才行。”赵虎说,“看来反动的领主头人已经在准备对付我们了。”

附注

藏语译音:朋友。;藏语译音:解放军。;藏语译音:头人。

知识出处

藏北凯歌

《藏北凯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79

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九五〇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一支骑兵先遣连进军西藏北部,为我大部队从藏北进军、配合各路大军解放西藏开辟通路,侦察敌情而英勇战斗的故事。这支英雄连队在民族隔阂很深、社会情况复杂、不适应高原气候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挫败了反动派的种种阴谋诡计,消灭了乌斯满残匪,终于在藏北站稳了脚跟。在统一祖国,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解放西藏的斗争中,为人民立了大功。作者描写了连队指导员杨卫国、连长赵虎、战士小刘和藏族战士旺堆、郎久等英雄群像;描写了解放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藏族人民与解放军之间的鱼水深情。语言朴实,情节生动感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