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藏北凯歌》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6141
颗粒名称:
分类号: I267;G634;I247
页数: 13
页码: 68-80
摘要: 先遣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行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越过荒无人烟的世界屋脊——昆仑山,踏破千年积雪,来到藏北高原。金黄色的草原上,镶嵌着一块块透明的宝石般的海子。湛蓝的海水,一浪接一浪地冲击着岸边的岩石和胶泥。远处,土黄色的群山绵亘,积雪终年不化的山尖,象一朵朵白莲,挺立在蓝天白云之间。野羊、野马三五成群地在草滩上窜来窜去,有的在漫步行走。战士们见了这般景色,一个个心旷神怡。
关键词: 侦察队 藏北高原 继续前进 藏北地区 指导员

内容

先遣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行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越过荒无人烟的世界屋脊——昆仑山,踏破千年积雪,来到藏北高原。金黄色的草原上,镶嵌着一块块透明的宝石般的海子。湛蓝的海水,一浪接一浪地冲击着岸边的岩石和胶泥。远处,土黄色的群山绵亘,积雪终年不化的山尖,象一朵朵白莲,挺立在蓝天白云之间。野羊、野马三五成群地在草滩上窜来窜去,有的在漫步行走。战士们见了这般景色,一个个心旷神怡。在莽莽昆仑这一面的藏北高原上,真想象不到会有如此独特、动人的风光。
  先遣连的同志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又翻过一座雪山,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下到山脚下。山边有两眼碗口粗的喷泉,常流不息。两眼泉水流出不远汇成一股,顺着一条被泉水长期冲刷成的天然渠道,经过儿百米的草滩,流贮在一个清澈的海子里。他们沿着水渠走到海子边,只见水面碧波荡漾,游鱼成群。岸边还憩息着成群的野鸭。见来了一大队人马,它们一齐扑楞着翅膀惊飞了,沙岸边留下一堆堆洁白的鸭蛋。大家齐声赞叹着:“藏北高原,多么美好啊!”
  杨卫国心情振奋地站在岸边,迎着晚霞,遥望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他想:“连队已经进入藏北,胜利完成了翻越昆仑山开辟通路的任务。现在应该停下来,立即将情况上报党委。让队伍休整一两天再走。”杨卫国马上找着赵虎,把自己的想法对他说了,赵虎也很同意。
  连队在搭帐篷的时候,杨卫国起草了一份电报,让机要员立即发出去。
  天黑不久,机要员拿着一份电报跑进连部,说:“指导员,上级党委回电了!”
  杨卫国心里很兴奋,上级党委的指示总是这么及时。他接过电报,喜悦地看下去:
  先遣连党支部:
  电悉。
  你们发扬了我军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地翻过昆仑山,完成了开辟通路的任务。对你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师党委给以表扬并向全体同志致以亲切的问候。
  同意你们休整一二日,再继续侦察前进。你连已进入藏北地区,要注意执行民族政策,加强连队纪律教育。
  据悉:有股乌斯满的残匪约三、四百人,正在向藏北流窜。你们须加强侦察,注意敌情,提高警惕。
  师党委
  杨卫国看完电报对小刘说:“快去把连长找来!”
  赵虎跑进连部,杨卫国将电报递给他说:“老赵,快看看,师党委来的指示。”
  赵虎看完电报,在沉思着。
  杨卫国说:“我想明天一早就把师党委的指示精神传达下去。同时对连队进行一次纪律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后天我带一个排在前面侦察前进,你在后面指挥队伍,与我们拉开一段距离,逐步推进。你看这样安排行不行?”
  “我同意这样安排。”赵虎想了一下说,“藏语学习还要强调一下,现在正是用得着的时候。”
  “好,就这样决定!”杨卫国说,“我们把几个排长都叫来,开个支委扩大会,再研究布置一下。”
  早饭后,号声一响,队伍整齐地集合在草地上,静听着杨卫国的讲话:
  “同志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藏北了,上级党委来电问候同志们,并表扬了大家。同时,告诉我们,有股乌斯满的残匪在向藏北流窜,我们必须百倍提高警惕,作好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杨卫国停了一下说:“根据上级党委指示,明天要继续侦察前进。我们很快就会和藏族老乡见面了。我们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会有很大影响。毛主席指示我们:‘必须提高纪律性,坚决执行命令,执行政策,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全军一致,不允许任何破坏纪律的现象存在。’毛主席的指示,我们必须牢牢地铭记在心里,坚决贯彻执行。我们能否完成毛主席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关键就在于我们有没有高度的纪律性,和能不能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杨卫国接着讲了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最后,他号召同志们学习藏语。说道;
  “我们在行军途中学了不少藏语,有人已经学会一两百句。我们还要继续加紧学习,无论是在行军途中,或是宿营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这是革命的需要。只有学会了藏语,才能和藏族老乡打成一片,才能作好宣传群众的工作;向藏族老乡学习,也才有了便利的条件。”
  晌午过了,连队集会才结束。宿营地上立即掀起了学习讨论毛主席指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热潮。
  夜深人静,战士们已经入睡。杨卫国在查铺的时候,发现运输班住的地方有人提着马灯在那里晃动。那是谁呢?在干什么?看了一阵,辨认不清,便迈步向运输班住地走去。走近了才看出是老班长,提着马灯在一粒粒地捡着散落在地上的大米。他听到脚步声,抬起头见是指导员来了,说:“指导员,这么晚了你还不休息?”没等杨卫国开口,他接着说,“开晚饭的时候同志们往伙房里扛大米,不小心把口袋剐破了,地上撒了一些。当时没有工夫捡,这阵才腾出手来。”
  杨卫国也忙弯下腰,用眼睛搜寻着,边拾边说:“是呀,每一粒粮食都是人民的血汗换来的。特别是我们现在来到藏北地区,交通运输这样困难,我们对粮食必须注意节约、爱惜。”
  “指导员你放心,我们保证不浪费一粒粮食。”老班长说。
  杨卫国是能掂出老班长这个“保证”的分量的。老班长一贯爱惜粮食。他说这是保证革命胜利的重要物资。不管平时、战时,他都千方百计地想法改善连队生活,让同志们吃好。但是有谁抛撒浪费一粒粮食,他就要严厉批评。
  夜更深了,晚风不停。杨卫国一直帮老班长拾干净了草地上的大米才走开。
  天刚亮,杨卫国带着一个排出发了。杨卫国拉着白马,和万明并排走着,说:“一排长,准备调你们排的一个战士到连部工作。”
  “工作需要就调吧!”万明回答很干脆。
  杨卫国笑着说:“你可不要后悔哟!”
  “连里哪次调人我们也没说一个不字。”万明说。
  “那就叫旺堆到连部报到吧!”
  万明一听要调旺堆,着了急。可是刚才他已把话说死了。沉吟了半天才开口:“你咋不早说要调旺堆?调他不行!除了他,调哪一个都可以!”
  “可是我们要的就是旺堆。”杨卫国认真地说,“旺堆出身好,工作积极、能干。他是藏北人,藏汉语都会说。我想,把他调在连部能发挥更大作用。我和连长商量过了,他很赞成。万明同志,你想,我们党多么需要民族干部啊!我们对他应加强培养和帮助。”
  其实指导员讲的这些道理,万明心里也明白。他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可是真要把旺堆调走,心里又舍不得。
  “他到连部做什么工作?”万明问。
  “我看暂时就叫他当通信员,但主要还不是这个。到了藏北地区,我们要开展群众工作,有好多事情需要他去做。”杨卫国说。
  “好吧,我通知他到连部报到。”万明终于同意了。
  杨卫国和万明边走边说,不知不觉走上了山顶。这时天气突然变了。杨卫国抬起头来望望天空,黑沉沉的云团就压在头顶上,仿佛一伸手就能撕下一大片似的。他感到有点气闷,转过脸正要说什么,旺堆从后面骑马奔到跟前,跳下马来说:“指导员,赶快离开这个山头吧!今天的黑云低得不能再低了,十有八九要来一场大冰雹。”
  “很厉害吗?”
  “可不!”旺堆说,“在这里,一场大冰雹就会打死好多羊,是一场大灾难。牧民遇上这样的天气,就赶快躲避。”
  杨卫国闪动几下剑眉,立即下达口令:“上马,快速前进!”
  “上马,快速前进!”
  ………………
  口令迅速传了下去。侦察队的战士们跨上战马,向山下奔去。山脚下刚好有个很长的石岩,石岩下面可以避雨。队伍刚在那里停下来,天空就电闪雷鸣,冰雹眼看就要来了。杨卫国扬眉环顾一下左右两面的同志,独不见小刘,问道:“小刘哪里去了?”
  “在后面收拾马鞍具。”有人回答说。
  杨卫国有点不安地问:“离这有多远?”
  旺堆说:“我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我去接他。”
  说罢,跳上马鞍,朝着来时的方向策马飞奔。刚跑出不远,冰雹就急骤地滚落下来。他把身上的棉衣一脱,顶在头上,继续往前奔驰。
  小刘收拾好断了的马肚带,望望天空滚动的云团,刚骑上马往前赶,只听一声霹雳,随着一道长长的闪电,由东向西,似乎把整个天空都撕开了。伴随雷声、闪电,滚落下来的都是指头大的冰雹。
  这突然袭击使小刘很气愤,心里说:“看你还有什么花招,都使出来吧,我才不理你那一套哩!”他加快马速,向山下奔去。正跑着,见旺堆迎面来了,两马相接,旺堆喊道:“快到前面石岩下去!”说着,双手取下头上顶着的棉衣,往小刘头上一盖,就勒转马头往回跑。小刘想把棉衣还给旺堆已经来不及了。他加快马速追上去,很快就到了大岩石下。
  小刘跳下马,见旺堆的脸上被冰雹击破两个口子,心里很感动,赶快送上棉衣,给旺堆披上,说:“旺堆,你的脸……”
  “不要紧。”旺堆打断小刘的话,用衣袖往脸上一擦,说:“你看,这不是好好的吗?”
  “快找小医生擦点红药水。”小刘拉着旺堆向李成面前跑去。
  过了一会儿,冰雹停止了,又下起了大雪。这可把侦察队的同志们激怒了。杨卫国把手一摆,大声喊道:“同志们,雪挡不住我们,走呀!”
  队伍迎着风雪,奋勇前进。
  大雪只下了一阵子,就象一群溃逃的敌人,慌忙从这个山头退到另一个山头,慢慢地销声匿迹了。天空云雾消散,红日高照。巍巍雪山,辽阔无垠的藏北草原又展现在眼前。
  杨卫国带着侦察队继续前进,接连走了几天不见一个牧民。这天侦察队的同志们行进在一个广阔的大草原上,他们一面前进,一面细心观察,都希望能发现点什么情况,可是从早上一直走到下午,什么也没发现。正在大家预感到今天又将一无所获的时候,突然一个同志指着前面喊道:
  “指导员,你看那是什么东西?”
  同志们听到喊叫,都停住脚向前望去,距离太远看不清。杨卫国说:“走,看看去!”
  同志们向前走了三百来米,发现有一具完整的死人骨架,脚手还戴着镣铐。同志们都惊讶地围着看。在这茫茫无际的大草原上,哪来的这副骨架呢?大家正在寻思,旺堆从后面走上来,沉痛地说:“指导员,这准是流放到这里的奴隶,或者是穷苦的牧民。”
  “流放?!”同志们都用一双惊疑的眼睛望着旺堆,希望他说清楚点。
  “领主头人们的心比豺狼还狠,”旺堆愤怒地说,“穷苦牧民和奴隶们对他们稍有触犯,他们就给奴隶、牧民妄加上一个罪名,用挖眼、割舌、剁手、砍脚种种残酷的刑罚来治罪。甚至用牛皮裹身把人整死或用牛活活把人拖死。在藏北,他们还有一种刑罚,就是给人带上脚镣手铐,派人押送到无人区,活活把人折磨死。”
  同志们听了旺堆说的,胸中燃烧着熊熊的阶级仇恨的烈火,心中都迸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解放西藏人民,砸烂奴隶枷锁。”
  杨卫国咬着牙,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一定要推翻这个最黑暗、最残暴、最野蛮的封建农奴制度,把西藏人民从水深火热中彻底解救出来。”
  同志们紧跟在杨卫国身后向前走着。不远,又发现一具同样的骨架。有多少阶级兄弟就这样被残害,无辜死去啊!同志们更加感到自己肩上挑的担子是多么重大!
  夕阳西下。侦察队越过草原来到一个小山包下的泉水边。骆驼走到这里,卧下嗷嗷叫,不站起来。大家都猜不透是怎么回事。仔细一检查,才发现骆驼的蹄子磨穿了。指战员们不由得纷纷看了看自己脚上的鞋。杨卫国的鞋底早已磨穿了,走起路来火辣辣的痛。好几个战士的鞋都张开大嘴,似乎在向主人诉苦。杨卫国想:“干粮已经不多,战士们也感到疲累。现在该怎么办?是停下来等待后面的队伍,还是继续前进?军队和人民是鱼水相依的。找不到牧民,没有他们的帮助,又怎能迅速摸清情况?因此,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克服,尽快找到群众。”想到这里,杨卫国决心继续前进。他往旁边一站,两道剑眉闪动几下,一双敏锐的眼睛扫视一下大家,说:“同志们,现在我们的干粮不多了,鞋也破了,骆驼的蹄子也都磨穿不能走路了,怎么办?是停下来等连长他们来了再走,还是继续前进?”
  同志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对,我们要继续前进侦察。困难吓不倒我们。”杨卫国说,“粮食和鞋,这里早给我们准备好了。”
  同志们都感到惊奇,这里哪来的粮食和鞋?眼睛一齐望着指导员。杨卫国手往草滩上一指,说:“你们看,那不是现成的吗?”
  同志们都往杨卫国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不远处,一群群野马,在那里悠闲自在地吃草。有的见这边来了这么多客人,正抬着头朝这边望着哩!没等大家开口,杨卫国果断地说:“一班长,你带几个人去打猎。其余的人搭帐篷,做饭。”
  杨卫国领着大家搭帐篷。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杂乱的“呱呱”的乌鸦叫,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放下手里的帐篷杆,向远处望去。见左侧山边有一群乌鸦在那里忽上忽下地盘旋,似乎想争吃什么东西。他想:是不是那里有死去的牛羊、野马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应该派人去看看。便叫一排长万明带着人去了。
  没用多会儿,打猎的战士用骆驼驮回了已经剥好的野马。这时,帐篷也已搭好,正在用马料熬包谷稀饭。杨卫国帮助卸下野马肉,心情愉快地对大家说:“同志们,现在我们来个短暂的休整。抓紧时间先利用野马皮把我们的鞋修理好,让骆驼也穿上新“皮鞋”。等饭做好就吃饭。吃饱肚子,晚上睡个好觉,恢复一下疲劳。明天一早出发。”
  同志们听了都笑嘻嘻地迅速行动起来。
  旺堆将刚才新剥的野马皮用刀子割成几十个小四方块。从中选出些大的,用绳子牢牢地绑在骆驼蹄子上,给它穿上了“皮鞋”。剩下来的,一人分两块,拿去补鞋。王吉成的鞋子早就不能穿了,他一直咬着牙打着赤脚走路,这两天裂了好几个大口子,走起路来血直往外流。他选了两块大些的野马皮,用驼毛捻两根细绳,把野马皮往自己脚上一包,用细毛绳紧紧地绑在脚上。杨卫国见他这个打扮竟和骆驼蹄子差不了多少,便走到他跟前,打趣地说:“小王的铁脚板,穿上这双新‘皮鞋’,真是美极了!”
  大家看了看王吉成脚上的打扮,又瞧了瞧骆驼蹄子,都哈哈大笑起来。
  “小王,你看我的新‘皮鞋’,”杨卫国把脚伸给王吉成看,“你把皮子割成长方形的,四周穿些小洞,这样,行走起来就稳当,穿起来也方便。”
  大家仔细地把杨卫国的鞋端详了一番。他的作法和南方人穿的草鞋差不多。于是又仿照他的办法,对自己的新“皮鞋”作了一番修改加工。
  开饭的时候,万明背着一个带着脚镣手铐的藏民回来了。大家都诧异地围了上去。杨卫国赶忙接过来背进帐篷,放到自己铺上。用手试着藏民的鼻息,只剩一丝柔气了。小医生背着药箱跑来拿出药物,对他进行急救。杨卫国仔细地审视着藏民。这人看上去大约三四十岁,两臂、两腿和脸上全是伤痕,脚镣、手铐牢牢地锁住他的手脚,已经被折磨得不象样子了。杨卫国转身问万明:“怎么回事?”
  万明擦了两把脸上的汗,喘息着说:“我们跑到左侧山边,见他躺在山脚下。那群乌鸦飞上飞下争着要啄他。他无力地挥动两只手,所以乌鸦还不敢近前。我们叫他,他已经不能说话了。我想,这一定又是一个被流放的贫苦牧民。”
  “嗯,很有可能。”杨卫国同意万明的判断。
  李成经过一番急救,老乡苏醒过来。他睁开眼,见周围都是一些陌生人,神情十分害怕。他想翻身起来,但是手脚被脚镣手铐禁锢着,探了探头又倒下了。杨卫国和王吉成忙扶他坐了起来。杨卫国说:“快,拿铁锤把镣铐砸开!”
  “对!砸开它!”王吉成有力地应了一声,跑出去拿了一把钉马掌的铁锤回来。帐篷里顿时响起铿锵有力的锤声。铁锤声飞越原野,惊震夜空。脚镣砸开了,手铐砸烂了,一个被残害的奴隶获得解放,得到了新生。那人用力站起身两眼直楞楞地望着王吉成和杨卫国,紧紧地握着他们的手,两行激动的泪水簌簌地向下掉。他嘴唇抖动着说了声:“土其其①!”就要往外挪动。
  杨卫国拉住他用藏语问:“老乡,你往哪里去?”
  他没有回答。两眼惊惧地看着杨卫国。过了一会儿才开口:“干什么?要我当奴隶吗?办不到!”
  杨卫国听不大懂,问了站在跟前的旺堆后说:“老乡,你误会了。共产党解放军是保护老百姓的,和穷苦奴隶是一家人。你不要害怕。”
  他怀疑地听完旺堆的翻译,问:“现在我自由了吗?”
  “完全自由了。”杨卫国和善恳切地说,“你愿到哪里就到哪里去。”接着杨卫国又对他说了一些我们是什么人,是来干什么的,消除他的疑虑,劝他在帐篷里睡觉休息。他似乎相信了杨卫国的话,他不急着要走,愿意留下休息。可是不愿睡在帐篷里,硬要到外面去睡。杨卫国没有勉强他,由他走到帐篷外一个避风的大石头旁边睡下了。王吉成给他送去一些干粮和一壶水。
  夜深了,寒风刺骨。杨卫国拿起自己的大衣,叫醒旺堆,一同给老乡送去。老乡很警觉,听到两个人的脚步声翻身坐了起来,两眼注视着来人。他们走到跟前,杨卫国把大衣递给他,亲切地说:“老乡,天气很冷,你盖上吧。”
  他不伸手接。杨卫国把大衣披在他身上,问:“老乡,你叫什么名字?”
  他迟疑了一阵才回答:“才仁杰”。
  “哪里人?”
  “江多沟。”
  “这里是什么地方?”
  “无人区。”
  “牧民都住在哪里?”
  “一直往南走,就有住户了。”
  “你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他咬着牙,再不说话了。杨卫国叫旺堆又问了几句,他也不再回答。杨卫国想,老乡还没完全解除顾虑,而且很疲乏,先让他休息,等天明再详细和他谈谈。杨卫国和旺堆走后,才仁杰再没睡着。他反复思索着:“他们为什么救我,还给我吃的?他们说解放军是保护穷苦人的,和我们奴隶是一家人,没有奴隶和奴隶主的区分。这有可能吗?不可能,不可能。自古以来哪有这种事情!他们救我,给我吃的,盖的,一定还是想要我给他们当奴隶。我得赶快离开这里。”
  天亮以后,杨卫国和旺堆去看他,只见大衣和水壶留在那里,人已经不知去向了。旺堆说:“这个老乡真落后,我们救了他,还是不相信我们,偷偷地跑掉了。”
  杨卫国说:“不能怪老乡,只能说我们的工作还没做到家。只要他们真正了解了我们,就会一心一意地和我们站在一起。你想想,在你参军前,对我们还不十分了解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旺堆说:“可不,当时我的思想就很矛盾。要不是老班长,我还不会参军呢。思想转变是要有个过程。”
  李成走过来说:“多可惜,要是那个老乡不走,请他给我们带路多好。”
  “就是请老乡带路也要完全出于自愿,丝毫不能勉强。”杨卫国郑重地回答。
  队伍已经集合好,准备出发了。杨卫国交代万明:“今天的行进方向,一直往南。”

附注

藏语译音:谢谢的意思。

知识出处

藏北凯歌

《藏北凯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79

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九五〇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一支骑兵先遣连进军西藏北部,为我大部队从藏北进军、配合各路大军解放西藏开辟通路,侦察敌情而英勇战斗的故事。这支英雄连队在民族隔阂很深、社会情况复杂、不适应高原气候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挫败了反动派的种种阴谋诡计,消灭了乌斯满残匪,终于在藏北站稳了脚跟。在统一祖国,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解放西藏的斗争中,为人民立了大功。作者描写了连队指导员杨卫国、连长赵虎、战士小刘和藏族战士旺堆、郎久等英雄群像;描写了解放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藏族人民与解放军之间的鱼水深情。语言朴实,情节生动感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