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藏北凯歌》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6138
颗粒名称:
分类号: G633;I267;G623
页数: 15
页码: 29-43
摘要: 秋高气爽。队伍在雪地上行进着。到了中午,太阳直射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雪原一片晶莹闪亮。强烈的反光,耀眼刺目。杨卫国走着走着,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疼,两眼有点肿胀。问了问身旁的几个战士,也都有同样的感觉。他立即想到会不会得雪盲症?就派旺堆去一排叫医生来研究一下,看有什么办法预防。
关键词: 看不见 雪盲症 指导员 炊事班 眼药水

内容

秋高气爽。队伍在雪地上行进着。到了中午,太阳直射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雪原一片晶莹闪亮。强烈的反光,耀眼刺目。杨卫国走着走着,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疼,两眼有点肿胀。问了问身旁的几个战士,也都有同样的感觉。他立即想到会不会得雪盲症?就派旺堆去一排叫医生来研究一下,看有什么办法预防。
  杨卫国继续往前走着,看见前面小刘和炊事班老班长几个人在那里说着笑着,挺热闹,便大步走过去。
  原来小刘感到脸发烧,眼发胀,抓了把雪擦了擦眼睛觉得挺舒服,就对老班长说:“老班长,你的脸烧不烧?眼胀不胀?你看这玩艺儿很解决问题。”
  老班长没答话,抓了把雪试了一下,连声说:“不错!不错!清凉多了。”
  后面的同志们也仿效他们,并你一言我一语地称赞开了:“小刘,你这办法不错嘛!”
  “这是哪里出产的灵丹妙药呀?这么灵验!”
  小刘诙谐地说:“我这是就地取材,昆仑医药公司的产品。各取所需,保证供应。”惹得同志们都大笑起来。
  杨卫国几步跨上来,笑着插话道:“我是你们这个公司的第一个顾客。”
  他撮起一把雪捏成雪团,在脸上、眼眶上擦抹起来,顿时感到清凉爽快。他心里一动:“这是不是能防治雪盲?”
  小刘见指导员对这个办法很感兴趣,心里高兴。这时候连长也走过来了。小刘说:“连长,用雪擦眼睛,可以减退烧胀,你试试看!”
  “啊,是吗?”赵虎也撮起一把雪擦起来。
  这时郎久迈着两条长腿,摇晃着高大的身躯,咕吱咕吱地从后面走过来。令人奇怪的是他眼睛上蒙着黑布条,布条上挖了两个洞,露出两只眼珠。不知这是干什么。同志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郎久身上去了。
  小刘跑上去拉住郎久的手说:“铁塔,你这是出的哪家子洋相?”说着伸手要去摘郎久脸上的黑布条。
  “别动!别动!”郎久用手推挡着,“这是我的特制‘眼镜’!”
  大家听说是特制“眼镜”,闹哄开了。几个人把郎久团团围住不让他走,都要参观他的“眼镜”。
  杨卫国用手把大家分开,走过去对郎久说:“你这‘眼镜’有何妙用?让我也戴一下好吗?”
  郎久是个不爱说话的人,他憨厚地一笑,把眼上的黑布条取下来递给指导员。
  杨卫国接过布条蒙在眼上试了一下,觉得雪原的反光没刚才那样强烈刺眼,视力也强多了。他想:“如果把两个洞改小一点,不就是一副很好的‘雪镜’吗?……”他正想着,李成背着药箱从后面走过来,一见杨卫国就着急地说:“指导员,高原阳光紫外线强烈。很多同志都说脸发烧,眼睛胀痛。这是雪盲症的预兆。我们得赶快想办法防止!”
  “你看怎么办?”杨卫国问李成。可是李成却为难了,他说:“咱们没有雪镜。除此还有什么办法,我也没有经验。”李成急红了脸。
  “没经验不要紧。向群众请教,办法就出来了。”杨卫国随手把黑布条递给李成,“你看,这个办法怎样?”
  李成接过黑布条端详一阵,然后蒙在眼上试了一会,惊喜地说:“行行行,有科学道理。有色布条可以吸收一部分光热。”
  “用雪擦眼睛是不是可以起防治作用?”杨卫国怕用雪擦眼睛有什么副作用,提出问他。这可又把李成难住了,他想了半天才说:“这个我说不出科学根据。”
  杨卫国见李成没法肯定,转过脸问郎久:“用雪擦眼睛行不行?”
  郎久说:“我们家乡也用这种办法。”
  “嗨呀,我的好铁塔,你怎么不早说!”李成兴奋起来了。
  “我,我说不出个科学道理来呀!”郎久的一句老实话又把大家惹笑了。
  赵虎用雪擦完眼睛,随即也从李成手里拿过黑布条蒙在眼上试了试,他那方正的脸堂上立时露出笑容,连声说:
  “这办法好!好!”接着问:“这是谁发明的?”
  郎久忙说:“连长,这不是什么发明。我们家乡的人遇到这样的雪天就戴上它!”
  “嗨!你怎么不早报告!”赵虎高兴极了,“我刚才还在为这事发愁哩,这不是解决问题了嘛!”
  杨卫国兴冲冲地说:“老赵,我看让队伍暂停前进,把这个简便易行的办法立即推广下去。”
  “对!把排长都叫来,布置一下。”赵虎说。
  一会儿各排排长都跑着来了。
  赵虎说:“老杨,你快给大家讲讲吧!”
  杨卫国首先把郎久这副黑布眼镜和用雪擦眼的经验给大家作了介绍,又谈了自己对黑布眼镜的修改意见。布置完毕,大家都跑回去赶制“眼镜”。过了不大工夫,全连一半人都戴上了用有色布条做成的“眼镜”。可惜有色布太少,还有一半人无法做。杨卫国、赵虎正在犯愁,能不能搞点代用品呢?旺堆从炊事班那边跑来,兴高采烈地对杨卫国、赵虎说:“报告指导员、连长,黑布条问题解决了。”
  大家仔细一看,旺堆的两只眼眶抹得墨黑,只露出两个白眼球,这倒使他的眼睛显得更加炯炯有神了。可是大家见他这副怪样,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巴图强忍着笑说:“旺堆,这个办法是谁想出来的?这么绝!”
  旺堆说:“刚才我到一排帮他们做‘眼镜’,他们吵着黑布不够。张班长给排长提了个建议,他说能不能用墨代替。我想有道理。墨我们没有,锅烟是现成的。我到炊事班弄点锅烟试了一下,不错,有效。我看这个办法更简便,又来得快。你们看行不行?”
  “行!就这么办,让没有黑布条的人都戴上这样的‘眼镜’!”杨卫国果断地说,“涂抹眼眶的任务交给一班。”
  队伍又继续前进了。一班长张志德带着几个战士站在路旁,用锅烟给没有“眼镜”的同志们涂抹黑眼眶。一班战士给指导员、连长每人做了一副黑布“眼镜”,他们坚决不要。“领”了一副锅烟“眼镜”,乐呵呵地走在队伍里。
  先遣连天黑宿营以后,几个排同时发生了雪盲症,来势很猛,百分之六十的人失去了视力。
  经过一天艰苦行军的战士们,本来应该是很容易睡着的,可是今晚不行啊,疾病折磨着他们,使他们不能安稳入睡。
  战士们病情严重,杨卫国心里着急。他想详细摸摸情况,急急忙忙从连部走出来,顺着山脚一直往西走去。昆仑山的夜,哪怕是夏天、秋季仍然是寒冷的。阵阵夜风迎面扑来,杨卫国不禁打了几个寒噤。他拉上了大衣领,加快步伐,一会儿来到一排驻地。雪盲最忌阳光和灯火,所以帐篷里都没点灯。在朦胧的月光下清楚地看到了排列在山脚下的帐篷。
  杨卫国走到一班帐篷跟前,正想进去,无意中发现前面不远的沙滩上有个人影在那里转圈,既不远走,也不往帐篷里进,心里有点疑惑:“谁在那里?干什么?”他正想走去看看,帐篷里传出了议论声:
  “班长哪里去了?”
  “不是解手去了吗!”
  “怎么还不回来呀?”
  “是呀,该回来了!”
  “出去找找看。”
  “两眼一抹黑,出去也是瞎找。”
  “是嘛!我只听说过有瞎子弹琴,可没听说过瞎子找人。”
  黑暗的帐篷里传出了战士们愉快的笑声。
  杨卫国明白了,那个人影是一班长张志德。心想:“怎么,全班都得雪盲了,没一个能看见的?”
  他没出声,走过去拉住张志德的手,笑道:“这又不是公园,你跑到这里来逛什么?”
  “指导员,这比公园还好,雪原、冰峰、戈壁,别有风味!”张志德说着笑了起来,“昆仑山这脾气谁能摸得透,一天变好几个花样,把人捉弄得哭笑不得。”
  “实践出真知。我们一定能摸透它的脾气,让它乖乖地降服。”
  “那还用说,有党有毛主席的领导,我们什么事情都能办到。”
  两人正说着,听见帐篷里一连声地喊叫:“班长!班长!”
  杨卫国领着张志德走进帐篷。张志德急忙说:“喊叫啥,这不是回来了吗?”
  杨卫国把张志德安置在铺位上坐下,自己也随着坐了下来。笑着说:“好呀,你们把班长扔在戈壁滩上不要啦!”
  大家一听指导员来了,躺下的一齐坐起来。王吉成说:“我们班长闲得没事干,跑去逛昆仑山大公园去了,有什么办法!”
  “你们谁听说过有瞎子逛公园的?”
  大家听了杨卫国这句话笑得前仰后合。这时他们不用说也都明白了,班长是指导员牵回来的。
  帐篷里黑魆魆的。本来杨卫国的眼就有点模糊不清,他用了好大劲也无法辨清班里有几个雪盲,便问张志德:“一班长,你们班几个病号?”
  “六个,占一半。”张志德说。
  “你这个班长,工作带头,害病也不甘落后。”杨卫国开玩笑地说。
  “今天他在雪地上帮助运输班拉骆驼、上驮、备马、搭帐篷,闹腾了一天,病号里还能少得了他!”
  一听话音就知道王吉成是在夸奖他们班长。
  “指导员,本来我不愿带这个头,可是雪盲找上我硬要挑战,我就坚决应战,决心和它斗到底。”
  张志德说得轻松愉快,又把战士们说乐了。只有性情急躁的王吉成不高兴。他最恼火的是两只眼睁不开,怎样去完成进藏任务呢!他忧虑地说:“指导员,你看两只眼都看不见了,怎么能行军打仗呀!”
  他这么一说,同志们的心情一下沉重起来,都附合着说:“是呀,一半的人成了瞎子,还怎么能行军打仗?”
  “谁说不行?”张志德听了班里战士们的话以后,心里有点不高兴,不等指导员开口就把话接了过去,“眼看不见了,我们也照样要行军打仗!”
  王吉成心里是存不住半句话的,他接着问:“那怎么打呀?”
  “能打!”张志德肯定地说,“我们连就有过‘瞎子’打仗的英雄事迹。”
  “‘瞎子’打仗?”战士们都发出疑问。
  “对!‘瞎子’不但能打仗,而且能打胜仗!”杨卫国把话接了过来,说得十分有力。
  “指导员,你就把‘瞎子’打仗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吧!”张志德说。
  战士们一齐要求:“指导员,给我们讲讲吧!”
  杨卫国想,现在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很有好处。于是他说:“好,我给大家讲讲。”
  那是一九四三年的事情。大概也就在秋冬之交吧,当时我们连的一个排,奉命在一个险要的山口子上担任阻击日本鬼子、掩护大部队转移的任务。当时鬼子仗着人多,接连向我们阵地发起几次冲锋。他们妄想一下子拿下这个阵地,结果死了一百多人还没上去一个。鬼子发疯了,他们天上用飞机炸,地下用大炮轰,炸弹、燃烧弹、催泪弹一齐扔在阵地上,把个阵地变成了火海。有些同志牺牲了。最后,一个排的兵力只剩下十八个同志。可是这十八个人中,有十个人被催泪弹、炸弹弄得睁不开眼睛,成了‘瞎子’,只剩下八个人还能睁开眼看见东西。炮火一停,鬼子又发起猛烈攻击,眼睛看不见的同志都很着急。有的同志说:“排长,眼都瞎了怎么打呀?”
  当时排长头上负了伤,眼也看不见了。敌人的炮一停,他忽地跳出掩蔽部,站在战壕里对大家说:“为什么不能打?眼看不见了,我们有手,照样消灭敌人。”他把两只袖口一卷,英勇地下达了战斗命令:“一班长,你把能看见的同志组织起来控制自动火器,隐蔽监视敌人的行动位置,随时向我报告。其他同志,准备手榴弹,拧开保险盖……”
  同志们根据排长的命令,准备战斗。敌人在一阵狂轰滥炸之后,嗷嗷地嚎叫着向我阵地发起攻击。他们看到我们阵地上没有人开枪射击,也没有一个人活动,以为炮弹把我们的阵地炸平了,哪里还有人呢?于是放心大胆地向我阵地冲来。这时,一班长卧在排长侧面监视着敌人,不断向排长小声报告情况:“敌人离我阵地八十米,山洼地带;六十米,石楞上;五十米……”当敌人冲到离我阵地只有四十多米的时候,排长“嗖”的一声扔出一颗手榴弹,同时大喊一声:“打!”
  接着机枪、冲锋枪一齐开了火,两排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敌人受到这一猛烈打击,伤的伤,死的死,剩下几个连滚带爬地退了回去。当然,敌人不会就此罢休,他们又接连发动几次冲锋。都被我们打了回去。队伍坚持到天黑时子弹不多了,手榴弹也扔光了。同志们又互相配合,彼此帮助,趁敌人还没有发起冲锋的时机,摸着黑在阵地前面垒起一道半人多高的石墙。等敌人再次发起进攻的时候,大家齐心合力向山下推倒石墙,满坡的大小滚石把敌人砸得鬼哭狼嚎。就这样,他们坚持了一天一夜,打退了敌人十五次冲锋。快天亮的时候,这个排接到通知,说大部队已安全转移,阻击任务已经完成,命令立即撤退。可是全排十八个人,只有八个人是眼睛能看见的,十个看不见的当中还有四名重伤员,怎么撤呀?排长果断地说:“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留下四个看得见的同志和我一起掩护,其他同志撤。”
  一班长带着四个看得见的同志背着重伤员,用树枝牵引着其他同志撤走了。
  大家正听得出神,杨卫国的故事却到此结束了。他接着说:“同志们,我们眼前的困难,和他们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我们一定能克服困难。……”
  王吉成听到这里,十分激动,猛地站起来,就象八年前那个阵地上的战士,精神抖擞地说:“对,我们有脚有手,照常能行军打仗!”
  大家心里热浪翻腾,齐声说:“对,我们要继续进军,可不能耽误时间,影响大军完成解放西藏的任务。”
  这时,突然从帐篷外面传来郎久洪亮的声音:“指导员,分给一班的公差勤务和行军打仗的任务我们几个人包下来了。”
  接着从外面走进来几个人,以郎久为首,在杨卫国面前站了一排,似乎在进行一次庄严宣誓,齐声说道:“一班的任务我们包了!”
  郎久他们的出现,给帐篷里增加了愉快气氛。他们表达的决心更增强了同志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刚才郎久他们哪里去了呢?先遣连宿营以后,李成就背起药箱跑到各班,一面看病,一面调查了解治疗雪盲的土办法。他到一班时,恰好一班在郎久的建议下正在把手巾放在雪水里,捞起来拧成半干,浸敷在病号眼上搞“冷浸凉敷”的试验,为大家治雪盲。李成一见,兴奋地问:“这是谁想的办法?”
  张志德回答说:“郎久的主意。”
  李成追着问:“郎久,你以前用过这个办法吗?”
  郎久说:“小时候得过一次雪盲,我阿妈就这样给我敷过。”
  “郎久又献出了一宝!”李成高兴地跳了起来,“你可真是我们的大医生呀!”
  郎久说:“我可说不出个科学根据。刚才我和班长商量,准备先在我们班试验一下,要是有效,再去报告。”
  李成对张志德说:“一班长,这次我可要抓你们班的公差了。”
  张志德不知道他要干啥,便问:“干什么?”
  李成说:“你们班这个办法很好,要推广到全连。现在,我们的眼药水太少,这是一个补救办法。我准备把你们班几个眼睛好的同志请到各班传授经验。”
  “全力支持。”张志德满口答应,“这几人个都给你,由你分配任务。”
  “不,给你们班留下一个。”
  “不用了,我还可以对付。除了两眼睁不开的,其他人都去。”
  李成带着几个人跑到连部找到连长,建议推广“冷浸凉敷”疗法。赵虎问明了情况,十分欢喜,催他们快到各班讲去。
  现在郎久他们几个完成传授经验的任务,一起回来了。走到帐篷门口,听指导员正在里面讲战斗故事哩。他们没有进去打扰,一直站在外面听着。英雄故事深深激动着他们的心。郎久听到里面你一言我一语在向指导员表决心,满腔豪情再也按捺不住了,边说边走了进来。
  杨卫国站起身来望着大家,两道剑眉闪动几下,有力地说:“同志们,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为了坚决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我们的解放西藏、统一祖国的任务,什么困难我们都不怕。昆仑山挡不住我们,雪盲也吓不倒我们,我们照常要行军打仗!……”
  杨卫国正讲着,小刘跑来说:“指导员,连长找你。”
  杨卫国随即跟着小刘匆匆走了。
  杨卫国离开以后,王吉成一直想着刚才指导员讲的那个故事。他为那几个担任掩护的同志担心,尤其是那个排长更使他放心不下。他着急地问:“班长,那几个担任掩护的同志最后撤走没有?你不能给我们讲讲吗?”
  张志德接着指导员没有讲完的故事讲了下去:
  “他们几个人在接连打退敌人两次冲锋、完成掩护任务以后,排长负了重伤,昏迷不醒。这四个同志没有被困难吓住,他们背着排长,凭着道路熟悉,趁天未明找了一条僻静的山间小道撤离了阵地。”
  “那个排长后来怎么样,牺牲了?”王吉成着急地问。
  “没有!后来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就恢复了健康。”张志德回答。
  “他是谁?现在在哪里?”王吉成非要追问个水落石出才能安心,要不然他心里老悬着一块石头。
  “同志们,你们说那个排长是谁?”张志德故意要急急同志们,不一下说出来。
  大家都急切地问:“是谁?你快说呀!”
  “他就是我们的指导员啊!那个一班长就是我们的连长。”
  “啊!”大家心里的一块石头“咚”的一声落了地,一双双饱含爱戴、敬佩的目光一齐朝着帐篷外面望去。
  月儿落山了,大地一片黑暗。夜风掠过沟谷、雪峰,发出“嘘嘘”的吼声。杨卫国在回连部的路上,一面走,一面思考着问题:“雪盲症威胁着连队,战士们的思想情绪虽然还是稳定的,但多少也受到一些影响。根据当前情况,支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杨卫国走进连部,赵虎迎面说:“老杨,我也去班里转了一下,刚回来。我们得赶快开个会,研究一下当前的问题。”
  杨卫国决定召开支委会,让小刘去通知支部委员。
  支委会结束的时候,夜已经很深了。支委会上主要决定了两件事:第一,做好思想工作,保持连队旺盛的战斗情绪;第二,发动群众,防治雪盲,克服困难,继续行军,争取尽快完成为大军开辟通路的任务。杨卫国聚精会神地趴在一个弹药箱上给上级党委写情况汇报。时而有几片飞舞的雪花,悄悄地从帐篷天窗中飘落在他脸上,立时化成了冰冷的水珠,给他增添了几分寒意。他正写着,突然泪水簌簌地往下淌,笔记本都弄湿了。这时他感到两眼好象扎进了一包针,撒进了一把辣椒面,火辣辣地痛得钻心。他觉着眼前的灯火也变了颜色,红圈套绿圈,一团模糊。他想鼓起精神坚持写下去,但上眼皮压着下眼皮,似乎有几千斤重,任你用多大劲也睁不开。他知道,继续写下去是不行了,只好让小刘把机要员找来,他口述,机要员记录,总算把汇报写好了。
  这时,李成背着药箱来了,说:“指导员,你还没点眼药水哩!”
  “眼药水不是剩下不多了吗?我用‘冷浸凉敷’就行了!”杨卫国说。
  “眼药水和‘冷浸凉敷’结合治疗,好得快。”
  李成让杨卫国躺下,给他点了眼药水。小刘提着一桶冰凉的雪水进来,把毛巾浸在水里,然后拧出来敷在他的眼上。他感到一阵清凉舒适,胀痛顿时松快多了。
  天一亮,吃过早饭,支部大会就开始了。支部动员会一结束,党员们都回到各自的排里去参加排的会议。
  各排的会开得很成功,讨论十分热烈。如何防治雪盲、坚持继续行军的意见、办法提了不少。正在受到雪盲症严重威胁的先遣连又出现了一个龙腾虎跃的局面。
  今天最忙的是炊事班。炊事班里病号多,没病的同志天不亮就起来做饭。旺堆今天起得特别早,见炊事班人手少,忙不过来,征得班长的同意,跑到炊事班来帮厨。他们做好早饭,送到班里,同志们都吃不下,剩了很多。老班长和旺堆心里都很难过。他们分别跑到各班去征求意见。不少同志反映干的吃不下,想吃点稀的。他们赶快跑回去熬稀饭、擀面条。饭做好了,老班长挑着汤面条,旺堆担着大米稀饭,送到各班去。饭送到三排,因为三排病号多,他们两个特别照顾,一碗一碗盛上端到每个同志手里。有人愿吃汤面,有人愿喝大米稀饭,都吃得挺欢畅。有的说:“老班长做的面条真有滋味儿!”有的说:“稀饭里放了啥,好吃极了!”老班长见大家乐意吃,心里高兴;旺堆喜得合不拢嘴。他们见哪个吃完了,就劝说着:“再来一碗,吃饱了才能抗住雪盲。”“再来一碗,吃饱了好继续行军。”
  “啊呀!老班长,你想把我撑死不成?”一个战士说。
  “旺堆,你这样整我,等我的眼好了,小心我非刮你的鼻子不可!”又一个战士接着说。
  帐篷里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天已经黑了,炊事班还忙活着。小刘拿着两副马尾编制的雪镜跑了进来,递给老班长和旺堆说:“这是二班的同志叫我送给你们的,知道你们今天太忙,没时间做这个。”
  “同志们的行军准备工作做好了没有?”老班长问。
  “都准备好了!”小刘说,“为了防治雪盲,大家还制作了十几种雪镜。”
  “指导员睡了没有?”老班长关心地问。
  “没有,正在开干部会哩。”
  老班长说:“今后你可要把他管紧一点。他那脾气我知道,工作起来,没明没夜的。”
  “可不,昨晚上就只睡了两三个小时。”小刘应了一声,转身往外走,老班长又叫住他,问:
  “三排的雪盲最严重,他们的准备工作也做好了?”
  “今天指导员在三排,给他们上眼药,又给他们讲革命英雄事迹,还帮助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同志们情绪可高啦。他们向党支部写了行军途中不掉队的保证书,还向一排提出挑战哩。”
  老班长满意地点点头说:“这就好!”
  “老班长,你快准备好吧!连长、指导员说了,明天清早出发。继——续——前进!”最后这句话小刘比着手势,说得有板有眼,说完飞步跑了。

知识出处

藏北凯歌

《藏北凯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79

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九五〇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一支骑兵先遣连进军西藏北部,为我大部队从藏北进军、配合各路大军解放西藏开辟通路,侦察敌情而英勇战斗的故事。这支英雄连队在民族隔阂很深、社会情况复杂、不适应高原气候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挫败了反动派的种种阴谋诡计,消灭了乌斯满残匪,终于在藏北站稳了脚跟。在统一祖国,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解放西藏的斗争中,为人民立了大功。作者描写了连队指导员杨卫国、连长赵虎、战士小刘和藏族战士旺堆、郎久等英雄群像;描写了解放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藏族人民与解放军之间的鱼水深情。语言朴实,情节生动感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