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藏北凯歌》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6136
颗粒名称:
分类号: I267;I247;G634
页数: 14
页码: 1-14
摘要: 晨风徐徐,薄雾笼罩大地。昆仑山的沟谷中响起一阵剧烈的“哒哒哒”的马蹄声,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惊醒了千年沉睡的冰峰。由东向西,渐渐出现了一支马队急驰猛进的身影。健儿们精神抖擞,伏鞍纵骑,顺着一条狭窄、湍急的河流沿岸而上,一瞬间,驰进赛虎拉姆峡谷。
关键词: 解放西藏 继续前进 就这样 大石头 指导员

内容

一九五〇年初秋。
  晨风徐徐,薄雾笼罩大地。昆仑山的沟谷中响起一阵剧烈的“哒哒哒”的马蹄声,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惊醒了千年沉睡的冰峰。由东向西,渐渐出现了一支马队急驰猛进的身影。健儿们精神抖擞,伏鞍纵骑,顺着一条狭窄、湍急的河流沿岸而上,一瞬间,驰进赛虎拉姆峡谷。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出的一个骑兵先遣连。他们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解放西藏的伟大指示,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坚强的毅力翻越昆仑山,向西藏北部挺进。他们担负着为我大部队从藏北进军,配合各路大军去解放西藏,开辟通路,侦察敌情的光荣任务。
  走在队伍前面的是一个年约二十五六岁的指挥员。他身材魁梧,阔背宽肩,浓眉虎眼,肩上斜背一支驳壳枪,骑一匹高头大马,精神饱满,威风凛凛。
  紧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小战士,身材不高,还带着孩子气的圆脸上,有着一双机灵的大眼睛,显得十分英俊。他骑一匹青鬃烈马,背一支木把冲锋枪,腰间紧紧扎着一条皮带。两肩交叉斜背着的军用水壶和帆布包,随着急驰的战马,在他腰间有节奏地跳动着。
  走在队伍前面的是进藏先遣连连长,全军有名的特等战斗英雄赵虎;紧跟在他身后的是通信员刘志刚,大伙儿都叫他机灵鬼小刘。
  长长的马队进入了赛虎拉姆峡谷深处。两面都是陡峭的崖壁,高耸的山峰,就象锋利的宝剑,直插天际。天空看上去就象是在峡谷上端的一条狭窄的暗蓝色的带子。峡谷里深奥莫测,使人感到有些气闷。战马喷着粗气,奔驰的速度也减缓下来。突然,走在头里的大红马仰头长啸一声,跟在后面的战马也随着昂头竖耳发出共鸣。河谷的急流声,战马的嘶啸声,急骤的马蹄声,交织在一起,在峡谷里回荡,好似敲响了一口巨大的铜钟,嗡嗡直响,经久不息,更增加了峡谷里的沉闷。赵虎赶忙拉紧马缰,转身命令后面的队伍:“拉大距离,缓速前进!”
  通信员小刘就势勒住马缰,转身向后传达:“拉大距离,缓速……”
  话没说完,他那匹青鬃野性大发,猛然跳出行列,在乱石堆里前蹦后蹶,几下子就把小刘扔下马来。它却调过头来顺着山边飞奔开了。
  小刘翻身爬起来,觉着腿上不对劲。用手一摸,满手是血。他也顾不得包扎,忍住疼痛,紧紧追赶青鬃。几个战士迅速跑出队伍,想截住青鬃,没有截住,眼看青鬃就会冲出河谷。他们大声呼喊:“截住它!截住它!”
  突然,从队尾奔出一个人来,迎着青鬃,几步蹿到它的侧面,一把抓住缰绳头,用力拽着不放。青鬃受到这一突然袭击,暴跳如雷,转过头,立起两只前蹄向他扑来。那人往旁边一闪,待青鬃前蹄着地,趁势一把抓住它的鬃毛,“嗖”地一声跳上了马鞍,两脚登蹬,两腿夹紧,双手勒住马缰,任凭青鬃尥蹶翻腾,他态度从容,稳若泰山。青鬃最后只得嘶啸两声,在原地踏动四蹄。它被降服了。
  这人是先遣连的指导员杨卫国。他三十来岁,身体健壮,宽宽的胸脯,方方的肩膀,一张丰满微黑的圆脸膛,两道浓黑的剑眉下有着一双敏锐的眼睛。使人一见就知他是一个久经锻炼,有胆略,有气魄,刚毅果断的人。
  小刘见指导员抓住了战马,加快脚步跑过去。杨卫国从马上跳下来说:“小刘,你这马野性很大。”
  “指导员,我向你保证,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把它驯成全连最出色的战马。”
  杨卫国说:“对,应该有这样的决心。训练战马是我们骑兵的一项艰巨、光荣的任务。现在我们担负解放西藏的先遣任务,更应该把战马训练好。”
  小刘连忙立正回答道:“是!我一定把它训练好!”
  “说说看,你准备怎么训练?”
  “利用早晚……”
  “不,”杨卫国见他没说到点子上,打断了他的话,“你应该首先找出青鬃为什么会撒野,然后对症下药,才能把它训练好。要吃一堑长一智。”
  “是!我一定总结经验教训,加强训练!”小刘人虽小心眼挺灵活,不管什么问题一点就明。
  杨卫国关切地问:“摔伤没有?”
  小刘挺着身子立正回答:“没有,一点没有。”
  “没有摔伤?你这脚上的血是从哪儿来的?”
  这时,医生李成背着药箱从杨卫国背后走上来,把药箱往地上一放,弯下腰就要去卷小刘的裤腿,说:“给我看看!”
  小刘不给看。两脚边向后退边说:“当骑兵的摔一下,擦破点皮算个啥?又不是折胳膊断腿,有什么好看的!”
  李成是个性情爽朗,做事认真,心直口快的小伙子。他父亲是个西医大夫,李成在家上学时,跟父亲学了一些医务知识;到部队以后,虽然总共不过当了四个月的卫生员,进过半年医训班,由于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政治觉悟和医疗技术提高很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同志们都亲切地叫他“小医生”。
  小刘不让看,李成心里有火,直逼到小刘面前硬要卷裤腿。指导员在跟前,小刘不好和李成争吵。没法,只好停住脚由他看去。可是心里却在暗暗求情:“小医生呀,你可千万不能声张,要是让指导员知道了,他会多么难过啊!”小医生卷起他的裤腿一看,就惊叫起来了:“啊呀!摔伤这么严重,还说没有!”
  小刘着急了,忙弯下腰装做拿纱布,把嘴贴到李成的耳边轻声要求道:“指导员在这里,请你不要大惊小怪的好不好?”
  李成象是没有听见,仍然说他的:“哼!发生了事故,不作检讨;负了伤还瞒哄领导,医生看一下都不行,这是什么态度!不让我说,我还要建议指导员用担架把你送回去呢!”
  小刘满脸通红,全身冒汗,心里一阵火辣辣的。他觉得李成有点小题大作,故意为难。本想和他争吵几句,又觉得理短。搞不好他真向指导员建议,说伤势很重,得整天骑在马上行军,不准步行,那就更糟了。只好硬着头皮由他说去。
  李成扎好绷带,直起腰还想说什么,一个战士在他背后用手指捅了一下,这才不再开口了。他见小刘那股尴尬劲,心里不由得好笑。
  小刘见李成不吭声了,觉得有了说话的机会。他想,必须赶快把指导员认为他伤势很重的印象排除掉。他抖抖精神,故意把胸脯挺得高高的,两只机灵的眼睛在杨卫国脸上转动了几下,说:“指导员,你看,一点都不影响行军打仗。”为了使指导员相信,他还在原地跳动了几下。
  杨卫国见小刘这股子倔强的劲头,心里挺高兴:“象只小老虎,是个坚强的战士。”但却故意绷着脸说:“可得小心!如果真的不能走了,我就送你到运输班‘疗养’去。”
  “我只擦破一点皮,算不了什么。指导员,你忘了?打虎梯山的时候,你腿上中了两颗子弹,鲜血直流,还坚持和敌人拚刺刀哩。……”
  “现在说这些干什么!”杨卫国打断小刘的话,不让他说下去。
  小刘不吭声了。
  攻打虎梯山的战斗,队伍临出发前李成听小刘讲过。那次战斗很激烈。赵虎带一个排从正面佯攻,杨卫国带一个排迂回到敌人的侧翼,一鼓作气攻上敌人阵地。这时一群敌人端着刺刀扑过来。杨卫国率领全排战士端着刺刀迎上去,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当他接连刺倒几个敌人以后,一条腿负了重伤。但他咬着牙硬和敌人拚杀到底。战斗结束,才被送进医院……。李成想到这里,心情激动,敬佩地望着杨卫国。又转脸望了望小刘,心想:“他是在向指导员学习啊!”
  前面传来了几声马嘶,队伍已经走远了。杨卫国要他们快骑马跟上。小刘翻身上马,一溜烟向前跑去。
  峡谷越来越窄。乱石林立,这里已经没有路了。队伍只能在石隙中绕着走。有时还必须跳越障碍才能通过。有时还得下马步行,行进速度十分缓慢。
  小刘追上连长的时候,队伍正好行至峡谷咽喉。谷口只有两丈多宽,中间一个擎天巨石兀立河心。倾泻而下的河水,突然受到它的阻挡,发出怒吼,喷出几丈高的银色水花,然后绕过巨石形成左右两股急流,撒野似的嚎叫着奔流而下。河谷中水雾弥漫,看不清楚水路,队伍停止前进。
  赵虎纵身跳到一个大石头上,居高临下地俯视着水势和周围的地形。几丈高的水花不断地飞溅到他的脸上。两道浓眉上很快结满一层细小晶莹的雾珠,视力渐渐模糊起来。他用手把脸一抹,两只有神的大眼转动了几下,转身大声叫道:“副连长!”
  “到!”巴图应声跑到前面,他那矮胖墩实的身躯,虎背熊腰,就象那颗兀立河心的巨石一样,谁也休想搬得动他。
  赵虎果断地说:“你立即组织救护组。我骑马向前探测水路,摸清情况以后队伍再过。”
  巴图不愿让连长亲自去试探水路,想把这项艰巨任务抢过来,便说:“连长,你组织救护,我来探测水路吧。”
  赵虎说:“你不会水,马又负过伤。我的马高大,我又会水,比你条件好。”
  这时一班长张志德跑上来了:“连长,你要指挥队伍,这个任务还是交给我吧!”
  同志们也一齐跑上来争着要求去探测水路。赵虎朝大伙儿扫了一眼,决断地说:“不要争了,副连长组织一班救护,我去探测水路。”
  连长的性格,大家是深知的,说话做事干脆利落,在战场上指挥果断,消灭敌人英勇顽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总是冲锋在前,从没见他皱过眉头。他这样一决定,谁也不再开口了。
  赵虎骑上了大红马,刚要下水,小刘一步上前拦住:“连长,先让我试试。”不管连长同不同意,跳上马跑在前面,准备下水了。
  “你还有点组织纪律性没有?”赵虎冒火了,“刚才还没把你摔痛是不是?”
  在大家向连长争任务的时候,机灵鬼小刘在一旁没有吭气,盘算着来个先下手为强,连长看自己先下去了,还会有啥说的。谁料连长真火了,小刘不敢坚持,只得退到一边,担心地望着连长过渡。
  赵虎骑着大红马,缓步探测前进,河水渐渐深了,水势也逐渐增大。刚一接近谷口,一股激流冲向马头;浪花水雾象个巨大的白色帐幕,笼罩了赵虎。大红马受到激流冲击,掉头转身,急奔回来,呼哧呼哧地摇摆着脑袋,喷洒着鼻孔、嘴里的水沫,似乎在向主人提出抗议。
  赵虎好不容易才勒住受惊的大红马,睁着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注视着奔腾的河水。他要再试探一次。这次赵虎有意把马头提高,不让浪峰直扑马头。可是这是逆水而上,水势又猛,怎么也躲避不了接连袭来的浪峰。几个浪头扑过来淹没了大红马的身子。它抗不住了,要往后退,可是主人死死勒住马缰不松手。水势越来越猛,大红马艰难地走了几步,突然前蹄踏着一个被急流冲滚下来的石头,接着后蹄又被一块石头击中站立不住,翻倒在水中。赵虎也摔到水里去了。大红马挣扎着站起来,扭头就要向岸边奔去。赵虎在水里随波翻滚了几下,在头部露出水面的一瞬间发现了身边的大红马,迅速一把抓住马尾,随着大红马上了岸。第二次骑马探测又没有成功。
  赵虎被激怒了。同志们让他换衣服,他也不理会,两眼瞪着河谷。停了一会,他又拉着大红马向水边走去。心想,就算你是大海,我今天也要踏出一条路来。这时,杨卫国从后面急步走上来,一把拉住,问:“干什么?”
  “我想擦着绝壁再试探一次。”
  “不行!再不能这样干。”
  “老杨,你心里很明白,如果上午过不去,下午洪峰下来,全连就有被卷走的危险。”
  杨卫国没有答话,陷入了沉思。他在分析观察到的情况,寻找可以利用的条件。赵虎两次过渡都失败了,看来不能蛮干,必须另找办法。
  “赵虎同志,你这样即使侥幸闯过去了,也只是一人一马。后面的马队、驼队如何过法,你考虑过没有?”杨卫国语气和缓,但很严肃,两道剑眉紧皱着。
  赵虎被问住了。他开始想得简单,以为只要探清水路,闯过去就行了,没去想马队,特别是运载武器弹药、给养物资的驼队如何闯过去。他想了想,对杨卫国说:
  “老杨,我们开个现场会合计合计吧!”
  杨卫国两道剑眉舒展开了,亲切地看着赵虎说:“对,开个诸葛亮会。”
  赵虎转身命令小刘:“快去把班、排长叫来开会。”
  杨卫国站在岸边望了一会岩壁,对赵虎说:“你看能不能从岩壁上想点办法?”
  赵虎全神贯注地察看了一阵岩壁,猛然手往大腿上一拍,连说:“有门,有门。嗨!你怎么不早说。”他心里还有句话,没说出口来:“老杨这人,考虑问题就是比我高着一层。”
  杨卫国说:“不要急,听听大家的意见再说。”
  班、排长都来齐了,杨卫国就象临战前的战斗动员一样,手往谷口一指,坚定有力地说:“同志们,党和人民把为大军解放西藏开辟通路的艰巨任务交给我们,这是我们的光荣。现在我们必须赶在洪峰下来之前全部通过这条湍急的河流,不然,我们就有被大水吞没的危险。如何过法,请大家出出主意。”
  “指导员,这也要象攻打敌人的阵地一样,必须找它的薄弱环节。”张志德说着又朝河谷观察了一阵,“你看,这水一到谷口就遇到中间那个大石头的阻挡,水往两边分流,冲刷河床。水流急,河床深,又无依托,很难过去。如果我们靠着岩壁过去,水缓,又有依托,看水势也没河心那么深。我建议就从这里攻破它。”
  杨卫国和赵虎听了都连连点头。
  这时旺堆和小刘两人叽咕了一阵。小刘推了一下旺堆。旺堆说:
  “指导员,我和小刘商量了一个办法,不知行不行?”
  杨卫国说:“快说说!”
  “我们想可以紧贴着岩壁利用风化石的楞角、石缝作依托走过去。”
  巴图急忙插问:“后面的队伍怎么过?”
  小刘在一旁忙回答:“过去的人可以带上一根绳子,一头拴在这边,一头拴在对面,队伍抓着绳子就可过去。”
  “那驼队怎么过法?”炊事班老班长也心急了,接着问。
  赵虎高兴地随口答道:“组织护送组嘛。”
  杨卫国一直没插话,听了大家的议论,觉得和他想到一起去了。于是问赵虎:
  “老赵,你看这个方案怎么样?”
  “我看行,是不是就这样办?”
  杨卫国点头说:“我同意这个方案。”
  方案定了,班、排长们都争着要先过去。杨卫国一概不表态。因为他早把这项艰巨的任务安排给自己了。可是他还没来得及开口,就听到赵虎已经叫开了:“副连长,给我准备绳子!”
  赵虎一面说,一面解扣子,脱开衣服。杨卫国一把拉住他说:“这回可该轮到我了。看!你的衣服全湿了,需要换件衣服暖暖身子。”
  赵虎坚决不让杨卫国去,笑着说:“老杨,你放心!这次我一定胜利完成任务。”没容杨卫国再开口,他已下到水边。
  杨卫国两眼注视着多年的老战友,心里热呼呼的:“真是一个勇于战斗,敢于胜利的好同志啊!”
  巴图把绳子拿来了。赵虎把一头拴在一个大石头上,把另一头拴在腰里,身子紧贴石壁向前走。到了峡谷口,大半个身子已浸在水里了。他一会儿抓住石头楞角,一会儿紧抠住石缝,就这样一步一步向前挪动。水渐渐淹没了他的胸脯,一个个浪峰接连着劈头盖脑地向他猛扑过来,连续灌了他好几口水,使他喘不过气。他感到讨厌的是腰间那根绳子受水浪的冲击,把他也带动着漂浮不定。再就是那只受过伤的右腿,浸在水里疼痛钻心。渐渐地整个身子冻得僵硬,手脚麻木得一点知觉也没有了。他决定停下来休息一下。他腾出一只手,把绳子搭在岩壁的一个石楞角上,不让它在河里摆动。经过一番休整,又继续前进。他每移动几步就停下来收缩一下绳子,找个石楞角搭上。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两条腿还是被水冲击得忽忽闪闪的,站立不稳,身子越来越感到难以支撑了。忽然一个被水冲击下来的滚石撞在他左边的小腿上。左腿一打闪,两脚悬空,急流把他的下半个身子冲击得飘浮起来,眼看着浪峰就会把他打入河底。一直站在岸上眼巴巴地望着他的人们顿时紧张起来。杨卫国大声呼喊:“两手抠紧,不要放松!”
  同志们一齐喊着:“连长,抓紧!抓紧!”
  但是,这呼喊声被河谷里飞浪滚滚所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响声吞没了,赵虎什么也没听见。这时,他正集中精力对付着眼前的危急情况。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当年红军能抢渡金沙江,难道我连这个小小的河谷都过不去?他振作精神,一手紧抓住风化石的楞角,一手抠紧石缝,缓了缓气。就在水势稍缓的一瞬间,他用足全力收回了漂荡的身子,左脚用力踏住河底,右脚蹬住一条石缝,身子稳定下来了。
  岸上的人都嘘了一口长气,松下心来。
  慢慢地赵虎有了经验。为了不使河水灌进嘴里,他把脸向后面仰着。浪头来时,他紧贴石壁,稳住身子;浪头过去了,抓紧时机前进。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征服了急流,渡过了谷口。他把绳子牢牢地拴在一块大石头脚下。然后,拉住绳子,沿着岩壁,顺利地折了回来。
  赵虎向大家交代了他经过亲身体验总结出来的过渡要领,即命令队伍抢渡。
  同志们异常兴奋,一人牵着一匹马,拉住绳子,逆流而上。虽然急流浪峰不断地袭击着他们,但是依靠岩壁,又有绳子牵引,没用多少时间马队全部上了岸。该驼队过渡了。杨卫国挑选身强力壮的同志组成的护送组正要出发,一名身材魁梧的战士跑到跟前要求道:“指导员,这次让我当开路先锋吧!”
  杨卫国一看,是一班藏族战士郎久,满心欢喜。参军前他在甘南一个牧主家当牧马工。一九四九年甘肃解放后,他从牧主家逃跑出来参加了解放军,是全连有名的骑手。
  人们常说郎久有两个出奇:一个是个子高得出奇;一个是力气大得出奇,全连的人都叫他“铁塔”。据说,他从牧主家逃跑出来的时候,后面有三个狗腿子追赶他,一面打枪,一面喊叫:“站住!”他一闪身躲到一个暗处。等那三个狗腿子追到跟前,他一步蹿出来,飞起一脚踢倒一个,然后弯腰顺手将他倒提起来向另一个打去,结果摔死一个,砸死一个,剩下一个吓得喊爹叫娘跑了回去。……护送驼队由他来开路,当然最好不过了。杨卫国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说:“好,你来开路。可是千万小心,如果前面乱了套,就会影响整个驼队。”
  郎久有力地答道:“坚决完成任务!”
  郎久将驼绳套在他粗大有力的臂膀上,两手抓住绳索在前牵引开路,后面两个人一手抓绳一手用力推着驼鞍前进。一遇急流、浪峰就死死抓住绳索依靠石壁停下稳住,待浪头过去以后再继续前进。郎久真象一座铁塔,急流浪峰把他无可奈何,第一峰骆驼顺利地上岸了。不久,驼队全部上了岸。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先遣连闯过了险地。
  在护送驼队的时候,赵虎又在水中往返了几次,一上岸就冻得浑身打战,站立不住,靠着一块大石头坐了下来。小刘急忙把连长的衣服送去,见连长气色不好,两腿鲜血直流,赶忙跑去叫医生。
  杨卫国是护送驼队最后上岸的,听说赵虎受了伤,忙和战士们赶来看望。战士们这个帮他穿衣服,那个帮小医生给他包扎。
  老班长也急急忙忙赶来了,从怀里掏出一个瓶子递给连长。赵虎摇了摇头,没接。他知道,这是老班长治风湿病的虎骨酒,自己怎么能喝呢!老班长没说话,蹲下身子,打开瓶塞硬把瓶嘴送到他的唇边。
  赵虎知道老班长的脾气,在这种情况下不喝是不行的。他拿起瓶子喝了两大口,身上渐渐感到有了点热气。等小医生给他包扎好了,他扶着石壁站了起来,准备去集合队伍继续前进。
  李成拉住他说:“连长,你应该骑马!”
  “我想走走好暖和身子。”赵虎挣脱李成的手,拉着马大踏步往前走了。
  队伍继续前进。傍晚来到一个长长的山岩下的土坝上。这里避风暖和,就在这里宿营。
  半夜里,山风呼啸。岩上的小石头被大风吹落沿坡滚动,惊扰着酣睡的战士。小刘被惊醒了,起来穿好大衣,想去给战马加点料。没走多远碰上了李成,想躲也来不及了,被李成一把抓住,问:“怎么,还生我的气?”
  小刘气鼓鼓地说:“你把人‘坑’死了,还问我!”
  “我告诉你,今后在我职责范围内的事,你再不要和我闹别扭。”李成暗暗地笑了,“本来今天你老老实实让我包扎一下也就完了,谁要你自讨苦吃!”
  “什么自讨苦吃?”小刘还是不服气。
  李成一下转了话题:“我问你,今晚上没你的班,你起来干什么?”
  “加点马料去。”
  “旺堆和一班长早加好了。”李成盯了他一眼。接着用命令似的口气说:“你马上回去休息,要不我要报告连长了。”
  “你小声点好不好,谁也没和你吵架。”小刘急了。
  “对你呀,不来硬的就不行。”李成说,“你必须很好休息!伤口好不了,怎么能行军打仗。”
  小刘本来想去看看他的青鬃,可是现在去不成了,只好怏怏不乐地跟着李成回去睡觉。

知识出处

藏北凯歌

《藏北凯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79

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九五〇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一支骑兵先遣连进军西藏北部,为我大部队从藏北进军、配合各路大军解放西藏开辟通路,侦察敌情而英勇战斗的故事。这支英雄连队在民族隔阂很深、社会情况复杂、不适应高原气候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挫败了反动派的种种阴谋诡计,消灭了乌斯满残匪,终于在藏北站稳了脚跟。在统一祖国,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解放西藏的斗争中,为人民立了大功。作者描写了连队指导员杨卫国、连长赵虎、战士小刘和藏族战士旺堆、郎久等英雄群像;描写了解放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藏族人民与解放军之间的鱼水深情。语言朴实,情节生动感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