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论坛文集》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5292
颗粒名称: 四、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分类号: F426;G124;F832
页数: 5
页码: 223-227
摘要: 经过两年的努力,乌鲁木齐市以“一个发展目标、四个基本原则、九个重点门类、四项保障措施”构建产业工作框架体系的思路更加明确。
关键词: 艺术教育 演出市场 文化产业 乌鲁木齐 大力发展

内容

经过两年的努力,乌鲁木齐市以“一个发展目标、四个基本原则、九个重点门类、四项保障措施”构建产业工作框架体系的思路更加明确。
  树立“一个发展目标”: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使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都有较大提高。到2010年,文化产业门类结构更加合理、技术更加先进,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和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初步实现现代化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销售的网络化,形成比较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文化产品生产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极,把乌鲁木齐建成西部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
  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三是坚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文化资源的关系;四是坚持依法管理,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科学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突出“十个重点门类”:根据乌鲁木齐城市特色、资源优势、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城市发展规划,以重点文化产业为主导,联动发展相关产业。一是文化旅游业。做好全市性文化旅游的规划,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亚心之都、丝绸之路”的品牌优势,努力推动旅游业实现三大跨越,即首府由全疆旅游集散地转变为目的地,由观光旅游区转变为休闲度假旅游区,旅游业由服务业的支柱产业转变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进一步整合乌昌地区旅游资源,大力推动旅游项目开发和宣传促销,共同打造重量级的旅游项目和精品线路。继续以“四个一”为重点,强力打造南线以达坂城、野生动物园、盐湖等为主的联线景区,积极开发都市商业旅游、城郊休闲度假旅游和新兴特种旅游,着力打造冬季冰雪旅游品牌,不断拓展旅游开发的深度。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在全市形成以西域生态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一体化文化旅游景观体系和市场运营机制。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主动适应城市面貌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切实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同级别做好保护和利用工作。重点开发乌拉泊古城、文庙等历史文化保护区。扩大和充实城市博物馆建设网络。“十一五”期间,完善市区博物馆布局。引导和帮助社会力量兴办自然、科技类的专门行业博物馆,鼓励有一定收藏的个人建立私人专题博物馆,形成具有西域特色、品类齐全、藏品丰富、展示手段先进的由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个人共同兴办的博物馆群体。彻底转变重景观、轻文化的思想,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重点地发掘西域历史、民族宗教和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高水平地推出一批民族文化艺术剧目和旅游文化产品,切实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第二个重点门类是现代传媒业。加快传媒出版业体制改革,促进传媒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市场整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规模效益增长。做强龙头企业,做大市场规模,鼓励大型传媒集团通过经营、收购、兼并、上市、参股、转让等市场行为,拓展传媒产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对可以实行产业化运营的媒体经营领域(如平面媒体广告、制作、发行、广播电视商业频道、娱乐频道、网络等),要拓展社会化融资渠道,做强做大传媒业,巩固发展宣传事业。要以市区两级新华书店为基础,大力发展和建设城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实行连锁经营,优化内部运营机制,实现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高新科技与传统出版业的结合,提升出版业的科技含量,发展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积极促进出版产业的多媒体、网络化发展。鼓励和支持原创民族优秀音像、电子、网络出版产品的出版,重点扶持网络社科类和科技类出版,扩大网络教育出版市场,打造乌鲁木齐网络出版品牌和期刊品牌。
  第三个重点门类是艺术演出业。利用首府城市演出团体数量多、资源充足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公有、非公有、股份制、混合制等多种艺术表演经营组织形式并存的竞争格局。以国有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为契机,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艺演出业为突破,改制、组建、新建各种形式的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和演出中介机构。以形成繁荣有序的演出市场为目标,积极引导演出中介服务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强化演出流通环节,扩大演出市场,促进全国性和区域性演出市场网络的形成,重点形成西部地区演出网络。
  第四个重点门类是文化娱乐业。大力支持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大众化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的发展,不断优化文化娱乐产业的类型结构和规模结构。积极鼓励发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依托乌鲁木齐自然地理特征,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都市优势,增强市民休闲服务供给能力,提升休闲娱乐服务素质。大力开发城区休闲空间,新建一批大规模、多功能、高水平的市民休闲娱乐场馆,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在深入挖掘西域传统优秀文化娱乐方式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纳和引进国内外文明健康、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娱乐项目,不断开发新的娱乐服务项目,提升文化娱乐品位和科技水平。鼓励研究和开发与高新技术相关的娱乐项目。加快文化娱乐市场法规建设,建立公平竞争的文化娱乐市场秩序,不断净化文化娱乐市场。
  第五个重点门类是网吧服务业。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力度,制定网吧场所布局规划,实施长效管理机制。通过限制网吧场所变更,提高网吧场所开办条件,取缔违法经营网吧等手段,压减现有网吧的总量。支持、鼓励连锁企业相互交流、合作,不断提高连锁店的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形成我市网络连锁经营品牌。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的建设,提高管理工作科技含量。不断创新网吧经营模式,探索网吧多元化经营,开发新的增值项目。利用网吧资源发展电子竞技产业,吸纳和储备电子竞技人才,成为西北乃至全国的电子竞技中心。积极开展文明上网工程,逐步把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改造成为功能丰富多彩、内容健康有益的数字文化家园。
  第六个重点门类是艺术培训业。鼓励我市专业艺术教育学校、市群众艺术馆、区县级市文化馆文化站、市少年宫、少儿活动中心、市工人文化宫、市、区老干活动中心面向市场,开拓适应社会各层次的艺术培训项目,规范社会艺术教育培训行为,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的艺术教育培训机构。各类艺术教育要适应社会市场需求,重点培养应用型、专业化的艺术人才。政府主管部门对艺术教育培训市场起间接引导和调控作用。建立开放型、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培训模式,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并举,采取有效措施刺激艺术教育培训需求,逐步建立起西部艺术培训基地。
  第七个重点门类是文化会展业。整合文化产业资源,精心策划组织艺术节庆和艺术会展,发展乌鲁木齐文化会展业。要尝试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探索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艺术活动和艺术会展的新路子,并从发挥乌鲁木齐作为全疆文化中心城市的作用出发,不断提高艺术活动和会展的文化层次和质量,在乌鲁木齐形成不同门类的演出季节和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艺术会展品牌,以扩大乌鲁木齐的对外文化交流,树立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的国际形象,把乌鲁木齐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强化文化节庆和艺术会展的品牌意识,集中力量办好若干具有地方特色、标志性意义强烈、有明显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节庆活动。突出重点,定期举办乌鲁木齐国际服装节、乌鲁木齐艺术节等文化艺术活动,体现乌鲁木齐作为区域性文化中心的魅力,增强乌鲁木齐文化的凝聚力和穿透力。要把乌鲁木齐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交流中心,必须不断扩大文化艺术方面的对外交流,在国际上树立乌鲁木齐文化的形象。鼓励和支持专业艺术团体和群众文化团队积极参加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流活动,走出去拓展国际演出市场,使乌鲁木齐富有特色的表演艺术在国际社会有较高的知名度。鼓励和支持文博部门和社会团体到海外举办文物、书画、摄影等文化展览,把乌鲁木齐的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扩大乌鲁木齐文化的对外影响。同时,积极引进外国高水平的艺术团体来我市展演,丰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市民的欣赏水平。
  第八个重点门类是艺术品业。建立、健全艺术品经纪人制度。通过有力的法制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艺术品的进出境,严厉打击非法进出口行为,促进我市的艺术品走向世界,使民族艺术精品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积极培育买方市场。推动艺术品拍卖业的发展,通过多种形式提高群众文化艺术素质和欣赏审美品位,建立收藏、鉴赏家队伍,加大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力度,激发社会各阶层对艺术品的投资和消费热情。
  第九个重点门类是音像业。发挥首府音像业在全疆的领先优势,大力推进音像业向规模化、现代化、综合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通过放开搞活、公平竞争培育一批专业化的中小型音像企业,形成大中小型并存、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鼓励和扶持原创民族优秀音乐作品的制作、发行,积极推动音像原创产业运作,重点开发制作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戏剧、音乐、舞蹈、风情等音像制品,不断增强音像产业上游竞争力。大力发展音像租赁和连锁经营网络,形成5—10个音像制品连锁(超市)经营集团。鼓励社会积极利用现有商业和社区服务网点从事音像制品的零售与租赁服务。
  第十个重点门类是文化中介业。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多种所有制形式进入文化中介服务市场,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为杠杆的开放型、市场化的文化中介服务体系,把文化产品推向市场。鼓励社会兴办文化中介机构,发展文字作品代理公司、演出经纪公司、电影发行公司、艺术人才经纪公司、文化咨询公司等咨询机构,进行各类文化资源的开发、包装、策划及营销,推动文化交易走向信息化、法制化、规范化和网络化。
  完善“四项保障措施”:一是投入机制。整合全社会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二是政策扶持。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鼓励社会对文化事业的捐赠,建立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税收、土地、价格扶持政策,建立有偿回报机制;支持文化企业拓展境外市场;加强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三是体制环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四是市场培育。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行业管理。

知识出处

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论坛文集

《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论坛文集》

出版者: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组委会

出版地:2006

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文博会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和“专家论坛”等一系列论坛。为了给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献计献策,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西部省区市的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业界精英纷纷撰写论文,向文博会论坛提供理论研究成果。论坛收到论文近100篇,由于篇幅有限,选取了其中58篇编辑成文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