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大投入力度,转变投入方式,形成稳定高效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论坛文集》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5031
颗粒名称: 二、加大投入力度,转变投入方式,形成稳定高效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
分类号: G258;G252;G250
页数: 2
页码: 14-15
摘要: (一)研究制定刚性的投入机制,保障对公益文化的基本投入,满足人员支出和日常办公经费。对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中央14号文件明确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应该确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保必要的人员经费、基本业务经费、设备购置经费、办公经费。差额拨款的,要逐步改为全额拨款单位。同时,加大财政对日常业务经费的投入,解决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普遍面临的经常性业务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 文化馆 公益文化 文化馆站 公益性文化 图书馆

内容

(一)研究制定刚性的投入机制,保障对公益文化的基本投入,满足人员支出和日常办公经费。对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中央14号文件明确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应该确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保必要的人员经费、基本业务经费、设备购置经费、办公经费。差额拨款的,要逐步改为全额拨款单位。同时,加大财政对日常业务经费的投入,解决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普遍面临的经常性业务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转变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建立资金投入的绩效评价制,以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确定财政补助数额,逐步提高具有激励性质的经费投入比例。二是实行项目招投标制,探索文化项目基金管理模式,实施社会公示制度,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三是切实解决基层文化馆站“有钱建、没钱养”的问题。在目前“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中央或省市级财政对区县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投入主要是基建投资或专项补助,日常经费则由区县财政负责。其结果就是一些基层争着上项目要钱,而文化设施建成后,由于基层财力的紧张,又不得不将这些文化设施挪作他用或自收自支,甚至关门了事。对此,要在上一级财政转移支付中,明确列出文化馆站的相关经费开支,确保基层文化设施有比较稳定的经费来源。四是要给予区县一级在文化设施建设问题上的一定自主权。目前财政投入是“买酱油的钱不能打醋”。区县一级作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常常是“有事权、没财权”。要改革财政投入方式,允许地方从本地群众需求出发,在上级财政资金使用上有一定自主权,只要确保财政资金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具体项目报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作适当调整。比如将文化馆图书馆“两馆合并”,统一设计建设等等。
  (三)落实和完善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文化经济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家关于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税收、捐赠等各项政策,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和国债等经济手段,扶持公益文化和重点文化建设项目。要鼓励社会力量捐助文化馆站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益性文化活动。社会力量通过国家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或国家机关向群艺馆、文化馆站、工人俱乐部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享受税收优惠。建立东部地区、大中城市对西部地区、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依托文化馆站,在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才交流培训、文化活动等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

知识出处

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论坛文集

《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论坛文集》

出版者: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组委会

出版地:2006

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文博会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和“专家论坛”等一系列论坛。为了给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献计献策,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西部省区市的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业界精英纷纷撰写论文,向文博会论坛提供理论研究成果。论坛收到论文近100篇,由于篇幅有限,选取了其中58篇编辑成文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