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式的西部文化合作发展格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论坛文集》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5028
颗粒名称: 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式的西部文化合作发展格局
分类号: F426;F127;G124
页数: 4
页码: 8-11
摘要: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 王少雄
关键词: 西部文化产业 西部文化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 积极推动

内容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 王少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区域合作是加快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西部12省(区、市)面积约占全国的71%,人口约占全国的28%,相对于东部和中部,以普遍性的“西部特征”构成为一个区域板块;同时,各省(区、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又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密切的关连性和明显的差异性。抓住西部大开发重要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必须以开放的姿态,通过在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之间和区域内各省(区、市)之间,实施多种合作模式,以既合作又竞争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西部有辽阔广袤的山川,悠远神秘的历史,瑰丽多彩的风情,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蕴涵着巨大的开发价值。但总的来看,由于产业发展水平低,市场发育不足,策划创意不够,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文化产业与东、中部地区相比,总量偏小,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加快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主动加强与东、中部地区的合作,借助先发优势,也要不断挖掘内部潜力,深化各省(区、市)之间多方面的合作。包括发展相似性基础上的战略研讨、经验借鉴,发展差异性基础上的相互补充、经贸往来,发展关连性基础上的合作开发、市场培育,以及作为一个相对整体的环境营造、对外宣传等。
  经国家批准的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有效地搭建了一个西部地区和东中部地区之间,西部各省(区、市)之间的文化合作发展平台。2005年第一届西部文化博览会在云南昆明举办以来,西部文化风采和文化发展成果,在海内外得到了初步的集中展示,各省(区、市)的文化合作也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势头。本届博览会综合把握西部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确定了“资源、创意、合作”三大主题。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发展西部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创意,是文化创新的内在要求,是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趋势,也是目前西部文化产业发展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资源与资源、创意与创意、资源与创意相结合,优化配置、叠加效益、增强实力的现实途径。本届文博会突出西部特色、民族创意,打造产业盛会、文化之旅,对于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产品和服务贸易,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加快西部文化建设步伐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川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和长江上游,全省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人口8750万,辖21个市(州),与西部7省(区、市)接壤,是承东接西的纽带和连接西南、西北的桥梁。四川是一个人口、资源大省,但还不是一个经济、文化强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四川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大力推进西部经济强省、西部文化强省和法治四川、和谐四川、开放四川、生态四川建设。目前,全省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生态环境建设大大加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近几年来,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上一个1000亿元台阶。2005年,全省GDP达到7385.1亿元,财政收入830.4亿元,旅游总收入72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今年1—9月,全省GDP达到6300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全年GDP将突破8000亿元,财政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旅游总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3000元。今天的四川,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中,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精神,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2003年6月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后,在抓好全国试点单位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工作的同时,以培育市场主体为目标,以实施大集团带大产业思路为突破口,积极酝酿谋划全省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工作;2004年6月,开始了以省本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艺领域为重点的改革试点工作;今年3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后,全省文化体制改革从试点进入全面推开阶段。2005、2006两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召开高规格会议,大力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今年8月,省委提出“远学湖南卫视,近学四川新华”,进一步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建设步伐。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系统大力推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促进产业发展、事业繁荣。目前,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省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较早实现了“三分开”,形成了一定的体制优势;各文化单位积极推进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新闻单位开展了宣传与经营两分开、两加强工作,形成了一定的机制优势;涌现出了新华发行集团等一批先进示范单位,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优势;通过转变思想理念,创新体制机制,资源优势逐步得到发挥。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四川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正在逐步打破。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大集团为龙头,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演艺为主业,涵盖不同领域的多元文化产业结构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县、乡、集镇的产业区域布局。据统计,2004年,四川文化产业拥有总资产729.49亿元,居全国第7位;从业人员36.97万人,居全国第8位;实现营业收入484.51亿元,居全国第8位。三项指标均居西部第1位。2005年,已组建的6个大型文化集团,有2个集团的资产总额超过30亿元,3个集团纳税额过亿元。
  但与此同时,四川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集团化建设需要加大力度,微观主体的活力有待提高,市场体系的培育和中介组织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发展的集中度、关联度不高,事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不足等。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来看,四川与国内文化强省差距明显。2004年,全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 2.15%;四川实现增加值85.37亿元,占全国的2.48%,居第11位,仅为第1位广东(698.92亿元)的12.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5%)0.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9位,与第1位的北京市(6.37%)相距5.0个百分点。
  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我省文化建设步伐,缩小与先进省(区、市)之间的差距,必须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道路,必须走扩大开放、促进合作的道路。要坚持挖掘内部潜力与借助外部动力相结合,着力打造一个信息交换、思想交流、智慧共享的合作平台,学习借鉴国内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要着力打造一个行业对话、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吸引和整合多方面力量,借助国内外在资金、技术、管理上的优势,推动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要着力打造一个链接相关产业领域、链接不同所有制形式、链接国内外文化市场、链接各种文化要素的包容各方、共同发展、互利多赢的合作平台,激发改革动力,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四川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将与西部11省(区、市)一道,以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为载体,着力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式的西部文化合作发展格局:第一,积极推动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政策经验层面的交流借鉴,探索建立文化领域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应急、会商、协调机制,努力实现合作经常化、制度化。第二,积极推动、引导国有文化单位、民营文化企业以资源、项目、创意、技术为纽带,加强深度合作,拓宽合作领域。第三,积极推动打破行政壁垒、地域限制,加快建立依法管理、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开放合作中开拓市场、扩大需求、互利多赢。对外地在川文化企业实行机会均等、一视同仁。第四,积极推动西部各省(区、市)共同优化文化发展舆论氛围,切实加强对外文化宣传合作。第五,积极推动民间文化交流合作,逐步尝试联手开拓国际、国内文化市场,探索共同开发品牌、共同经营品牌、共同享有品牌。
  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一定会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不断深化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合作,西部文化建设一定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谱写新的篇章。

知识出处

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论坛文集

《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论坛文集》

出版者: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组委会

出版地:2006

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文博会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和“专家论坛”等一系列论坛。为了给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献计献策,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西部省区市的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业界精英纷纷撰写论文,向文博会论坛提供理论研究成果。论坛收到论文近100篇,由于篇幅有限,选取了其中58篇编辑成文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