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坂救群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双拥”故事集》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4980
颗粒名称: 达坂救群众
分类号: U469;U472;F426
页数: 3
页码: 143-145
摘要: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七连和地方的60多辆车被困在海拔5300多米的甜水沟。甜水沟又名“死人沟”,这里怪石林立,气候变化无常。一些藏族和维吾尔族群众认为已无生还的可能,不禁号啕大哭。七连派出十几名懂藏语和维语的战士一辆车一辆车地去宣传,说只要解放军在,就一定能活着出去。为了不让发动机冻裂,战士们脱下身上的皮大衣将发动机包起来。凌晨4点多钟,一辆地方车上传来一阵哭声,几名战士跑过去一看,只见一名藏族小姑娘正被冻得缩成一团。
关键词: 教导员 卫生员 驾驶员 指导员 执行任务

内容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七连和地方的60多辆车被困在海拔5300多米的甜水沟。甜水沟又名“死人沟”,这里怪石林立,气候变化无常。一些藏族和维吾尔族群众认为已无生还的可能,不禁号啕大哭。七连派出十几名懂藏语和维语的战士一辆车一辆车地去宣传,说只要解放军在,就一定能活着出去。为了不让发动机冻裂,战士们脱下身上的皮大衣将发动机包起来。凌晨4点多钟,一辆地方车上传来一阵哭声,几名战士跑过去一看,只见一名藏族小姑娘正被冻得缩成一团。年轻的母亲毫无办法,正放声大哭。战士们立即把自己的被褥拿来,分到各个地方车上。第二天一早,官兵们带领地方司机一道,用脸盆、铁锹等工具刨雪开路。军民团结一心,经过十多个小时的奋战,全部车辆和地方群众无一损伤,安全脱离险境。
  在离红柳滩兵站30多公里处,有个被称作小流沙达坂的地方。这里道路奇险,犹如一根飘带悬在半山腰上,一边是壁立山峰,一边是深沟峡谷,加上山上的流沙随时会铺天盖地而来,不少驾驶员视之为危途,行车时格外小心。去年5月,六连指导员孙兴旺带领车队给阿里某哨卡运送物资行驶到这里时,远远地发现有人招手,他立即命令驾驶员胜建设停车。
  见到孙指导员,这个人激动地用他那脏乎乎的手紧紧地拉住他,急切地说:“解放军同志,帮我拖拖车吧,我的车翻了已有20多天了……”他说他叫李圣乐,是阿里运输公司驾驶员,20多天前从新疆返回行驶到这里时,一阵流沙铺天而下,他一时心惊胆颤,手足无措,慌乱之中汽车冲出公路,翻在二十几米深的悬崖下。这期间,他拦了很多地方车,有的司机一听拖车就摇摇头走了;有的司机提出给1000元钱才拖,然而他没有那么多钱。所幸的是,翻车时他只受了点皮肉之伤,加之他返回时拉了一些食品,又带有被褥,因此一直坚持到现在。
  根据李圣乐提供的路线,孙指导员派了两台车绕道十几公里来到翻车的地点,然后大家齐心协力把车拖到公路上。李圣乐颤抖地从口袋里掏出仅有的300元钱递给孙指导员,无论如何要他收下,孙指导员婉言谢绝了。看着扬起漫天尘土远去的车队,李圣乐流下了串串热泪。
  一次,教导员吕俊伟带领三连执行任务返回麻扎兵站时,遇到一位因施工头部严重负伤的民工,鲜血直流,生命垂危。吕教导员马上命令卫生员查看民工伤势,并进行了简单的包扎。由于兵站医疗条件有限,不能收治重伤员,吕教导员立即派驾驶员郑巨才和卫生员提前把民工送到叶城县抢救。送到医院后,他们又忙前忙后,直到民工脱离危险,他们又留下仅有的100元悄然而去。民工伤好后,得知是喀喇昆仑山执行任务的汽车兵救了他,每当有到昆仑山的汽车兵,他都要千方百计地送馕和鸡蛋给他们,以感谢子弟兵的救命之恩。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双拥”故事集

《阿克苏“双拥”故事集》

出版者:中共阿克苏地委宣传部阿克苏地区“双拥”办公室

出版地:2002

“双拥”工作既是党和政府以及驻军(警)部队的工作,更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只有全社会人人做工作,才能产生强烈的社会效果。由地委宣传部、地区“双拥”办收集整理的我区“双拥”工作部分小故事,编印成《阿克苏“双拥”故事集》。这些故事,虽然只是点滴事例,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区群众性“双拥”活动的轨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