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文 “按胡俗”解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岑参西域诗新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3680
颗粒名称: 附文 “按胡俗”解析
分类号: G633;F426;TU
页数: 4
页码: 45-48
摘要: 《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是诗人第二次使西域期间的作品,因为诗文中有“平明发轮台”的诗句,因此,该诗又被称作轮台诗。本诗不具有与诗人的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相媲美的名气,但是,由于该诗写入了一些景观、自然现象,尤其诗中的“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句,所表现的唐代轮台城与交河城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在近年研究唐轮台地望问题中,多被引用。
关键词: 唐轮台 乌拉泊古城 柴窝堡盆地 交河城 乌鲁木齐

内容

《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是诗人第二次使西域期间的作品,因为诗文中有“平明发轮台”的诗句,因此,该诗又被称作轮台诗。本诗不具有与诗人的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相媲美的名气,但是,由于该诗写入了一些景观、自然现象,尤其诗中的“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句,所表现的唐代轮台城与交河城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在近年研究唐轮台地望问题中,多被引用。因此,该诗以其历史地理的资料性价值,自成名气,引起专家学者的注重。
  “奉使按胡俗”是本诗的起首句,位于“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句之前,从对后句的运用角度来说,前后句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对前句当然也应该有所交待,即需要正确地解释和理解。在讨论唐轮台地望问题上,作为论据来说,“平明发……”句是属显性论据,颇有说服力;而起首句的“按胡俗”,则具有隐性论据价值,是一把金钥匙;能够深度地说明金钥匙说的成立,则大可成为论述的理论依据。这是从实用角度出发,当对“按胡俗”作慎重解析。
  本诗是一首古典边塞诗作,出于大诗人岑参的手笔,得以留传至今,不失为是一首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角度出发,也当对该诗有准确的认识。鉴于以往的解释中尚未见对“按胡俗”的解释,这之中便表明该语无解释的必要性,是不解自明之语。实质并非如此。正因为“不解自明”,而得见对该语的不理解,因此,也有必要对该语作解析。
  关于“按胡俗”的解析,必须由交河、轮台的地理及自然条件说起。交河地理位置见本诗注[1]。唐轮台的位置,众多专家学者确认乌鲁木齐南郊乌拉泊古城即是唐轮台城(详见《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诗后附文《轮台》,及《赴北庭度陇思家》诗后附文《近年讨论唐轮台问题综述》)。本文即以其为据,解析本语。通过本语的解析,反过来,则对乌拉泊古城是唐轮台城的论证,又成为一则论据。
  乌拉泊古城位于柴窝堡盆地的西端,是进出准噶尔盆地的门户。位于古城之侧的道路,是准噶尔盆地与吐鲁番盆地通过天山最近捷、自然条件和路况条件最好的通道。该通道即位于被称为柴窝堡盆地的天山峡谷中,古称白水涧道,今兰新铁路、兰新公路均在此通过。岑参另给其名“走马川”称之,今又论该道是丝绸之路北道(详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后附文《走马川》)。
  柴窝堡盆地南面为天山山脉主脊,北面为天山山脉博格达山,盆地狭长,东西向114公里,南北宽30公里,呈走廊形。盆地东的吐鲁番盆地,位天山南麓,为干旱沙漠地貌;盆地西为准噶尔盆地,处天山北麓,受北冰洋、大西洋气流影响,多雨雪,多有森林、草原,气候凉爽湿润。二盆地差异很大,在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的暖冷过渡季节,两大盆地的高空产生悬殊的气压梯度,位于中间地带柴窝堡盆地则多有东风。由于盆地东西方向狭窄,形成狭管效应,使得风势加剧。其间,浩荡东风,一场接一场,每场时间或三天或五日。对其风的评价,古有“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随风满地石乱走”,今有“乌鲁木齐南郊风力”如何如何之类的每日电视台、无线电台的天气预报,可谓其风之盛名威扬古今。受大气候的影响,东风之后必有西风,西风风力不甚强,但因多源于西伯利亚,气温低,有时可陡然降落十数度。西风持续时间不长,或一两天,其间多形成降雨雪,之后有一两天无风无雨雪的好天气,风和日丽。接着东风又起。在风季里,柴窝堡盆地之风,是比较有规律的,也是颇有危害性的。
  柴窝堡盆地中间有一片湖泊,即柴窝堡湖。柴窝堡湖的东岸和西岸都是细石器的遗存地,盆地内有多处古城、古墓葬和其他古遗迹,说明柴窝堡盆地自远古便有人类生活。凡有人群的地方,便有人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时因地域条件(民族、资源、气候、地理等诸方面)产生一些民间习俗(民俗)。民俗是人类思维对客观条件的积累性反映,具有地区性和在该地区的广泛性,对本地区人群处理事务,保障生产、生活安全具有指导意义。形成风俗,是集居人群的一般规律,柴窝堡盆地地区地理和自然条件均具有特殊性,生活在该地的人群形成该地风俗,是很合于规律的。见于此前对该地风势的介绍,形成该地区风与行路关系的风俗当是情理中的事情。民俗有较强的承延性,某一民俗一旦形成,便相延继承,世世代代相传下去。作者的一位老朋友有一位忘年交朋友,曾是清末驻这一地域路线上的老驿站。据他早年相述,可以理出该地风与行路关系的民俗,即“行此段道路,必须顺风行,出发地至到达地必须当日到达,路途中驴死弃驴,马死弃马,不可顾及”。这当便是诗中的“胡俗”。就此行而言,诗人则“按”此“胡俗”,由轮台天明起程,日落抵达交河。
  为验证此民俗,需对此一日程作以说明。乌鲁木齐至吐鲁番现今道路路径与古道白水涧道路径近同,可依此推算唐轮台(乌拉泊古城)至交河的距离。乌鲁木齐至吐鲁番183公里,至乌拉泊古城17公里,吐鲁番至交河古城10公里,计乌拉泊古城至交河古城156公里。就诗中交待,此行在9月的某一天,9月天,昼夜相当,如果赶点早,晚到一点,路程时间可稍超过12个小时。岑参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沿途驿站对马匹有保障。该段道路,由乌拉泊古城至达坂城的峡口村古城一路平坦,由峡口村古城至交河古城一路下坡,全程道路为砂石路,路况颇好。此行当天是西风天,或无风天。可见“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是没有问题的,同时也说明该句是句写实诗。
  由于“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得以证实是真实的记述,以此为据,说明乌拉泊古城是唐轮台城,当是一条可靠的史料论据。
  文中的引句,“平明发轮台”是本诗首句的后半句,“暮投交河城”是本诗第二句的前半句,在引用时,为引用方便,两个半句间改用了逗点,请谅。

知识出处

岑参西域诗新释

《岑参西域诗新释》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岑参以将军诗人之笔创作了诸多“神、精、气”浑为一体的诗作,成为中国古诗坛的泰斗之一。著者以在唐轮台故地30年的生活阅历,以唯物史观全新地释解评析了这些诗作,阐述了其爱国主义的高扬格调和民族融合的社会价值,开创了西域诗文学与史学研究相辉映的一代新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