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岑参西域诗新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3608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4
页码: 1-4

内容

徐百成
  岑参,大名鼎鼎,其诗多被称道。《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其代表作,这些诗均成于轮台。轮台,经众多专家学者考证,确认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南郊17公里处的乌拉泊古城即是。本人所在的新疆化肥厂位其东12公里处。地缘作美,本人有幸以近30年对其成诗环境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读其诗倍感亲切,也便多了新释评介其诗的志趣。
  本人是工科中人,本不善文,更不善诗,在接受《乌鲁木齐旅游景点布局与建设研究》科研课题后,开始了对唐代轮台城、丝绸之路北道路径问题研究。从而深刻地认识到:岑参诗是一架通天的梯子,它不仅是科研课题的原始史料,更是回避不了的科研对象,所以本人以不善诗文的拙笔当拐杖,问津攀登起古诗释译的高雅殿堂来了。岑参第二次使西域的诗作,是中国古诗坛的传世之作,欲研究其人其诗,面临两大难点:其一,由解诗、研究诗,到研究其人,是文人之事,专业性极强,本人素欠文字修养,怎能在著述中树起一代天骄巨人形像呢。弱冠强其难为,力所不支,恐之散失;其二,其诗作被历代人所推崇,有多种版本,也多有大手笔为之作解,但因地理条件限制,这些解又多失之千里,恐有失误;论据不足,所论恐不能确立。因此,便力主借高手共事,博采众长。然各家多有重负。踌躇中,新疆大学苏北海老教授、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袁工一老先生力推前行,促成此拙作,献于多赏大雅的读者,惶恐忐忑。
  就岑参其人而言,少小立志,艰苦砥砺,志坚不移,终身奋斗,致力于社会进步;其人功名心切,为论国事,又可置功名于度外;其人品格刚直,却能为千古英雄的封常清大唱赞歌,旨在为其在中华民族史上建树丰碑,且能大义甘为儒子牛;其人又是一位务实的事业者,是一位具有崇尚精神的爱国主义者。研究其人,不失有为今人树楷模的现实意义。就其诗而言,其间所成诗,是诗,同时又是诗人的理念寄托;是盛唐时政文化的缩影,又是边地民族对中原向心力的写照;是华夏儿女戍边安边的重要史记,又是天山漠野雄奇富丽的风物志;是自汉唐以来治理西域的精神支柱,又是中华故国大一统的瑰宝所在。研究其诗,对维护中华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有着极深远的意义;对于造就中华民族统一意志,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着突出的意义。其人三次从戎,是军旅中的一员将校,在第二次使西域期间的成诗品位最高,具有极强的军旅特性,发挥了助力军魂的作用。从这一特殊意义上看,研究其诗,对于增强国家中流砥柱——军队的精神建设,益惠无穷。本人愿以天赐地缘的优势,与有识者携手,共同开展这项研究,以期岑参诗之魂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共荣之风,吹遍日趋强盛的华夏故土园。
  本书成型的第一位老师是北京大学的陈铁民教授和侯忠义教授。书中岑参诗作均引自二位所著的《岑参集校注》,新释中对原校注也多有参考。相比之下,新释的绝大部分,而且是主要部分同原校注不相一,青出于蓝,而不能没有蓝;新释也会有失当,请多见谅,企盼共商榷。新释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多有苏北海老教授赐教。其中,“中华民族史是各族人民心向中原史”的观点,便是由苏老著述中的文化历史观发展而来——本书的书名也由苏老反复推敲后给定。本书还得到新疆师范大学甘子钦、白应东诸教授的指导,受益匪浅。更应提及的是甘老,其人军人出身,特别强调岑参诗的军旅特性,使著述倍受启发。本书还得到新疆大学刘维钧教授、王宝教授、周轩副教授的热情指导。本人文笔能力有限,给新疆人民出版社本书责任编辑杨振明增加了不少编辑工作量,并得到了热情指导。由此可见,本书是集大家才智而成之作。在此特向诸位学长表示敬谢之意。苏老和袁老通读本书原稿,提出不少建议。尤为重要的建议是:成立岑参诗研究会,故此告示大家,以期共商讨。
  著成本书,可资参考的资料甚少,所论述及多由推论而来。诸如岑参在轮台的受命职责,因为有轮台是丝绸之路北道唯一收税城之说,自然地推论出其是集财物以资治理而任用,进而又推论出封常清的严明治军思想,得出西域这支多民族官军是一支受到当地各族人民拥戴的文明之师;同时,又由其前后的诗旁证这一推论。因为各诗独立成篇,各篇间有较大的分散性,所以,论证观点的论据跨度便较大。有些诗释,本人又以不言自明地表述做了处理;也有逻辑推理不甚清晰等缺或,都会给读者品读原诗增加一些困难;加之全书新释、新见解颇多,读者多有不解,恳请指教,以便修订再版。
  以诗当史来论,尚属鲜见。鉴于诗的特性,释诗论史,史学界通常是不宜接受的。本书偏偏是在释诗中,深度地论及了史学问题。加之这些诗排列有序,分出了成诗的历史阶段,进而分述了诗中的两个重要历史人物,并通过对其诗作的系统释考,确保了诗作成诗“系统”上粗线条的历史轮廓。希望史学界同仁能包涵,并希望能以研究历史的方法、手段,深度地讨论这段历史。为此,论史中又提出了“中原安史之乱,西域不乱”的“中外历史奇迹”说,和“中华民族史是心向中原史”说两个大的宏观问题,给前人已经写就了的历史,画了两个新问号。这是岑参诗新释论史的必然产物。
  我们知道,历史是不同时代的人写的,历史也是无限发展的,对历史的认识更需要不断提高。研究历史,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去伪存真,还历史以原貌。我坚信,“心向中原史”说,必将还历史以真实面貌。以这样的观点认识历史,中华民族史将谱写出崭新的篇章。至于“心向中原”的术语是不是得当,还有待史学界学者考究。本人只是以其定义一种历史现象,并无引录出处。本人所立论讨论的唐轮台地望、丝绸之路北道过天山路径等,与本书的立论讨论,均属史学问题,恳请史学界师长教正。
  乌鲁木齐、乌拉泊,一片饱览历史文化的大地,是我生第二故乡。我踏遍这片大地的山山水水。天山雄姿,冰川甘泉,育成了我对她的敬仰。我在无数的毡房、土屋中作过客,结识了众多的哈萨克、维吾尔、回、蒙古等民族朋友,彼此尊重,友好往来,以共同意志建设了这片大地。情有独钟,我将华年也献给了这片大地。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岑参第二次使西域诗,显示出民族风骨,是中国古典诗坛中最佳诗篇。我只能浅解小议,权仗于天缘、地缘、人缘作美。在这片大地上,我能学到这许多知识,得天独厚,感慨万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特成此书,献予伟大的中华民族,献予光荣的中华民族史。
  1994年9月3日

知识出处

岑参西域诗新释

《岑参西域诗新释》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岑参以将军诗人之笔创作了诸多“神、精、气”浑为一体的诗作,成为中国古诗坛的泰斗之一。著者以在唐轮台故地30年的生活阅历,以唯物史观全新地释解评析了这些诗作,阐述了其爱国主义的高扬格调和民族融合的社会价值,开创了西域诗文学与史学研究相辉映的一代新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