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岑参西域诗学术价值新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岑参西域诗新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3604
颗粒名称: 一、岑参西域诗学术价值新论
页数: 14
页码: 1-14

内容

苏北海*
  岑参(715~769),河南南阳人。父亲早逝,年少孤贫。但聪颖过人,勤学苦读,称誉乡里。20岁时即到长安献书阙下,渴望进阶仕途,数受冷落,直到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才中了进士,先后任过率府兵曹参军、右威卫录事参军等小官。但他来自民间,而又博学多才,怀有忧国忧民之心,急求报效祖国之途,而盛唐时代中国的政诒、军事重心则在西北,尤其在西域大地。因而于天宝八载(749)满怀报国和安边热忱的岑参,随同高仙芝前往西域,大约两年多时间,事业并不那么称心,并未为高仙芝所重用,同时也说明岑参对高仙芝的为人及事业也不敬重。显然如《旧唐书·高仙芝传》指出的,“仙芝性贪”,必然为岑参所不悦。这样的将帅,不可能会识才、擢才。
  只有到了天宝十三载(754),岑参为封常清所识拔,才能以相见恨晚的情谊同赴西域,同为唐代统一西域、巩固西陲的伟业立下不朽功绩。
  为什么封常清会赏识岑参?这与封常清的出身、博学、具有政治远见和爱国热情分不开的。《旧唐书·封常清传》指出,封常清的外祖父因罪流放安西守胡城时,常与常清于城门上,教其读书和多所观览西域风物。可见,封常清从幼年时起就对西域民族风情见多识广,才华横溢。但他身材细瘦,眼睛细小,再加脚短腿跛,称得上其貌不扬。为此数谒高仙芝而不得重用,他愤然对高仙芝说:“常清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愿;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可见封常清所以能被提升为安西副大都护、北庭都护、安西四镇节度、伊西节度使等职,全是凭着他的知识,为唐朝在西域的统一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这样一位忠诚谋国的守边将帅才能真正懂得人才的重要性,也才能真正认识岑参这样难得的人才。而岑参得到封常清的知遇,他蓄积已久的才华,才能像长江、黄河之水一样,不可阻挡地奔腾向前,如实地写出了千古闪光的不朽诗篇,补充了历史、地理、民族等史书记载的不足,并把西域诗推向一个划时代的高峰。
  天宝十三年(754)四月,岑参第二次使西域时的心情就比第一次在高仙芝幕府时的情绪大不相同了,爱国的热情像泄闸的流水一样,一泻万里,一发而不可抑止。实际上,他在第一次去西域时所写《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中已充分表述了他所追求的是“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而在第二次使西域之前所写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诗中更说:“功名祇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岑参才能全力献身于大唐的统一和繁荣富强事业,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怕苦和险。基于此,他所描述的山水、沙漠、戈壁、狂风、大雪、寒冰等都融入了他的生命,印刻着大唐创业者的足迹。
  岑参西域诗歌的首要特色是写实。有的人认为岑参诗“并非纪实”(张敏《唐轮台初探》,载《历史在诉说——昌吉历史遗址与文物》第一百一十页),这就贬低了岑参诗的文学和科学价值,而写实是岑参西域诗最大特色之一,不妨稍举例为证。
  当岑参进入西域后,首先走的是天山南路伊吾、高昌道,即从今哈密直达吐鲁番盆地的通道,其走法是从哈密南境大南湖沿莫贺延碛、沙尔湖、七克台达蒲昌城(今鄯善县城)。为此,他写了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经火山》诗: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由此可知,岑参所见的火山是在今鄯善县以东,哈密市以西。唐朝所称的蒲昌即今鄯善县。岑参确指火山位于今鄯善县以东,决不是在鄯善与吐鲁番之间。现今把连木沁和高昌古城之间的一段山称为火焰山实是火山形象的转称。公元8世纪上半叶,大南湖至沙尔湖间,地下有一条煤炭带正在自燃,从而形象地说:“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吕昭双实地调查后告诉我说,鄯善县东沙尔湖至哈密大南湖以西地下蕴藏着一条煤炭带,从唐朝开始,那里的煤炭在地下自燃,直烧到清朝才熄灭。唐代岑参经过那里时,地下煤炭正在自燃,所以他称之为火山。1983年,我在奇台县北山所见煤炭自燃情状,白天黑夜都是火光熊熊,人在那里经过时,炎风扑面而来,好像进入了火炉。由此可知,岑参的《经火山》诗不仅指出火焰山的正确地点,同时也为地质地理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鄯善县以东31公里处的七克台,恰在火山西端。在今七克台镇南2公里左右处有唐朝的赤亭守捉城遗迹,因为这里是当时从伊吾进入吐鲁番盆地最重要的关口。从大南湖西行经过漫长的近250公里的莫贺延碛,进到赤亭,这里不仅是丝绸商旅要道,更是军事要道,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岑参行走在这沙漠、戈壁间——寂寞少人烟的长途中,颇有感触地说:“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日没莫贺延碛作》)。
  当岑参沿着火山,穿过莫贺延碛到达赤亭关口时,他对赤亭的特殊地理位置写下了几首传世名作: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幕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火山云歌送别》)
  赤亭位于鄯善县七克台之南一条丘陵之上,形势险要,赤亭守捉堡塞迄今依然耸立于小山之上。我三次徘徊在赤亭之上,巡游于城堡周围山丘之间,但见红色的岗峦起伏,所称赤亭确实是名副其实。而岑参在诗中更形象地描述了其战略地位,在《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中说:“孟夏边候迟,胡国草木长。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塞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旁。地上多髑髅,皆是古战场。”这里清楚地表明了以赤亭为中心的周围地区是著名的古战场,值得人们作众多历史的回忆。同时,岑参还在诗中突出地概述了唐代守卫西域的军事设施。除设有都护府外,各地还有一个连着一个的军事守捉城;在每个军队驻防据点周围是“塞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只要一方有警,就可得到四面八方的支援,有着严密防范敌人突然袭击的各种措施。单在赤亭地区就有沿着天山南麓和库鲁克塔格山北麓迤逦西达中亚的两条平行烽燧线,气势宏伟,像利箭一样射向敢于入侵的敌人。大唐气魄,在这些遗迹中显示了不朽的生命力,岑参的诗歌,更为我们留下了大唐经营西域的不朽业绩。
  岑参从莫贺延碛经过赤亭、交河,沿着天山南麓西向龟兹。在他第一次作为高仙芝的幕僚首先到了安西都护府所在地的龟兹,即今库车、沙雅、新和的一片绿洲,因而他所经一路的自然风光,常是廖廖数笔就写得出神入化。
  银山峡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银山碛西馆》)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过碛》)
  但是岑参在西域时间住得最长的是在轮台城,“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首秋轮台》)。因而他所写西域诗歌中最多的是有关轮台的诗歌。这个轮台城当然不在天山以南,而是在天山以北。因为《新唐书·焉耆传》指出,开元七年(719)汤嘉惠表以焉耆备四镇以后,即以“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贾,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可知汉轮台在天山以南,唐轮台在天山以北。不过,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唐轮台城究竟在天山以北何处,就存在昌吉、米泉、黑沟、乌拉泊等古城之说。表面看,好像各执其理,而徐百成先生却对岑参西域诗歌充分研究以后,认为只有今日乌鲁木齐市南郊乌拉泊故城是唐轮台城的遗址,这是颇有见地和说服力的研究。因为他在乌拉泊故城地区已居住近30年,对该故城建筑、规模、特点、周围地形、气候实情,以及对岑参西域诗全面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乌拉泊故城即唐轮台城的遗址,是符合史实的。
  乌拉泊故城位于今乌鲁木齐市南郊10公里左右,处于天山中柴窝堡盆地的边沿。盆地为南北天山之间的一大谷地,东西长114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地势平坦开阔。谷地东端为达坂城,西端为乌拉泊古城,适处于进入准噶尔盆地的出口处,乌鲁木齐河流经其西侧。古城在东经87°35′20″、北纬43°38′40″之间,恰好坐落在乌拉泊湖畔的一片小绿洲上,海拔1100米。古城遗址略呈长方形,东西约450米,南北约550米,城周长约2000米。城墙夯筑,夯层厚约6~8厘米,城墙基宽约7米左右,城垣轮廓大致保存完好,残高4~8米。四个城角还各存角楼遗迹,每面城墙中部开一城门,均系瓮城门。城墙上均有密集的马面,在城内偏北部还有两个小子城。显然是适应军事需要而建筑的重要军事城塞,所以唐朝专有静塞军驻守;同时又位处天山北麓丝绸之路要道上,古城还起到了保护和繁荣丝绸之路的重任,所以又是北道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商城。
  这座唐轮台城只有岑参最清楚不过了,因为他不仅在此住了三年,并且是不平凡的三年。因为他那时是以伊西、北庭节度判官身份住在轮台,身负重任,既要协助封常清指挥军事,又要为维护统一,安定西域,加强民族团结日夜操劳。所以他对轮台城及北庭、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龟兹绿洲的通道及自然实情最为熟悉。只要真正读懂了岑参所写的各种轮台诗歌,就可弄清轮台城的确切位置。
  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中说:“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轮台东北紧邻终年积雪不化、高达5445米的博格达峰,那里千古以来就是个雪海、冰海,在几十公里外,就可看到耀眼的博格达冰峰雪岭,白水涧道即在其侧,白水涧道即是今称的丝绸之路北道。岑参则把这条大道别称之为“走马川”,可知“走马川行雪海边”十分形象。一到冬季,整个柴窝堡盆地是雪海,即使在夏季,博格达宽大的山体也是雪海。而轮台城旁的乌鲁木齐河一入枯水季就无水,河床躺满各种大小碎石,大者状如斗,则成诗中所述的“一川碎石大如斗”的景观。当地下雪后即刮东风,风沙很大,几乎整个冬天不能存雪,秋冬之交的头几场风多为黄沙风,漫天阴黄,沙石满地走。既飞白雪又滚黄沙是这片戈壁的特点。乌拉泊的,夜风更是加劲地吼。风天,全天只有早晨10时左右和晚6时左右风力较弱一些,“风夜吼”所述实为纪实。据现代气象测定,达坂城以北至乌拉泊古城间的风口经常出现大风,特别是在三个泉附近,30年一遇的特大风为55米/秒,而百年一遇的特大风速达60米/秒,大风竟能吹翻铁路货车,“1971年元月9日一次就吹翻货车十节”(贺大良《达坂城的特大风》,载于《地理知识》1981年第四期)。因而吹着碎石滚动是常见现象。而岑参诗所说:“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也全是写实。徐百成先生证实,“胡天八月即飞雪”是指公历9月,乌拉泊最早是在公历9月5日下雪。由于古城环水,空气中湿度较高,尽管这里风多风大,但也有不少风和日丽的时候,俗称“下树挂”的天气,那时“团团绒绒的霜花挂满枝枝干干,很是喜人,这时天气和煦、空气水份较大,‘梨花开’和‘湿罗幕’十分逼真”(《读诗试考轮台地望》)。而岑参诗中所说的“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乌拉泊古城所在地的地形。因为在唐轮台城的东门外是一望无际的平川地貌,相距咫尺却是一片泉眼拦路,平川为含碱细粘土地,细软虚泡,很难行走,雨天更是艰难,所以古道都是沿天山丘陵带行走,则出现“山回路转不见君”的景观。
  唐轮台周围的地形及气候实情决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昌吉、米泉、黑沟数处古城所可比拟的。特别是岑参《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诗中所说:“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更具体说明了岑参于天蒙蒙亮骑快马从轮台城出发,当天晚上就到了交河城。对此,徐百成先生作了科学的解释。他指出所称“按胡俗”,就是按当地各民族的行路风俗。什么是唐轮台地区的行路风俗呢?就是从轮台至交河城间的行路风俗必须“顺风行走,路途中驴死弃驴,马死弃马,不可顾及,自乌鲁木齐至吐鲁番可一日到达”(《读诗试考轮台地望》)。岑参选择了当时正刮西风,就按当地只能顺风行路的习俗,一日之内赶到了交河城,可是有些人提出来的唐轮台位于昌吉或米泉等地望的说法都不可能一日内骑马赶到交河城。由此可知,在岑参西域诗中早已指明了轮台城的确切地点,就是今日乌鲁木齐市南郊的乌拉泊古城,徐百成先生对唐轮台地望的研究是值得人们信服的。
  岑参的西域诗歌不仅是文学史上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花,同时还对盛唐时期治理西域取得的功绩有了令人振奋的确凿记载。自从岑参跟随封常清第二次来到西域后,荷蒙拔擢,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经常为封帅出谋划策,并能驰骤于高山草原、荒漠戈壁,推行了大唐在西域的事业,所以他在诗中自白说:“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自逐定远侯,亦著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见岑参既是参谋,又是将军,然后才是诗人,因此在他笔下所写出来的有关西域战争的诗歌,才道出了战争的实质。
  在高仙芝为唐代安西副都护时,虽然征讨大小勃律地区的吐蕃势力时取得了胜利,但因其性贪,没有妥善处理好民族关系,所以战争不断,塔拉斯河一战遭到大败。诚如岑参《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诗中所说:“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啼。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随着这种局势的发展,吐蕃势力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北麓一线有所发展,因而于天宝十三载(754)封常清被提升为安西副大都护,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后,首先对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一带的民族关系作了妥善处理,取得了不战而胜的辉煌功绩,而后对盘踞在且末地区播仙镇的吐蕃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原来游牧于伊犁河、楚河一带的突骑施部,一向忠于唐朝,由于唐政府在西域的个别边将在政策上的某些失误,引起不满,掀动干戈,封常清又决定亲率军队前往镇慑。由是岑参在《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及《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二诗中,以气势磅礴的笔锋描述封常清这支部队军容整齐、纪律严明、不怕任何严冬寒雪,以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气概集结在轮台城北,衔枚西进,结果没有经过战斗,就安定了伊犁河、楚河一带各族人民的心。从而岑参在《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中盛赞封常清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功绩说:“胡地首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欲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岑参把封常清用兵如神的战略,未经战斗,就使“降虏来如归”,评说其功绩在汉代霍去病之上。
  封常清在西域所以战无不胜的奥秘,是他赤胆忠心为大唐事业献身,加上他从小就在西域长大,对西域各族人民有极为深厚的感情,十分重视团结少数民族。在封常清的思想影响下,岑参也十分重视团结少数民族的工作,他事事处处团结各族人民,因而在他的西域诗歌中写下了不少民族和睦、亲如一家的动人诗歌: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睹得单于貂鼠袍。
  (《赵将军歌》)
  西边虏尽平,何处更专征?
  幕下人无事,军中政已成。
  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
  醉里东楼月,偏能照列卿。
  (《奉陪封大夫宴》)
  这些诗篇充分反映了经过封常清的大力平叛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工作,这种卓有成效的扎扎实实的工作,在西域各民族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当天宝十四年(755)中原发生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后,封常清即被调往中原平叛,在西域仅留下了各民族的老弱残兵继续守卫西域大地。安西及北庭都护府的机构虽未撤销,但也仅派留后负守边之责。不久,陇右一带为吐蕃侵占,于是西域通往中原的路已全被切断,西域就处于孤立无援、孤军奋战的状态。就在这种十分艰苦危迫的情势下,竟然守卫西域长达30多年之久而未失土地。《新唐书·郭昕传》:“昕,肃宗末为四镇留后。关陇陷,不得归,朝廷但命官遥领其使。逢中二年,昕始与伊西、北庭节度使曹令忠遣使入朝。德宗诏曰:‘四镇、二庭,统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国朝以来,相与率职。自关陇失守,王命阻绝,忠义之徒,泣血固守,奉遵朝法,此皆侯伯守将交修共治之效,朕甚嘉之。令忠可北庭大都护、四镇节度留后,赐姓李,更名元忠。昕可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诸将吏超七资叙官”。《资治通鉴·卷227》:德宗逢中二年(781)六月,“北庭、安西自吐蕃陷河陇,隔绝不通,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四镇留后郭昕帅将士闭境拒守,数遣使奉表,皆不达,声闻绝者十余年;至是,遣使间道历诸胡自回纥中来,上嘉之”。
  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万里孤悬,中原阻绝,南有吐蕃,西有大食,北有游牧各族,纷纷扰攘。安西、北庭境内,蕃汉杂处,粮断饷绝,军疲民贫,首尾难于相顾。英雄郭昕、李元忠,受命于危难之际,置生命于度外,以少有的谋略和智慧,团结西域各族,克服难于想像的困难,团结奋战,像天山和喀喇昆仑山一样,屹立在西域30余年之久,为中国史和世界史谱写了一曲光彩照人的英雄史诗。《资治通鉴·卷203》指出:“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开元中,置朔方、陇石、河西、安西、北庭诸节度使以统之。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供糗粮,设监牧畜马牛。军城逻戍,万里相望。”安史之乱后,中原戍卒来源已断绝,只好征集本地少数民族人民充当。在今新和县属通古斯巴什古城内,1928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那里发现“罗文罗”(织品)残片及大历十四年(779年)“白苏毕梨领屯米状”等文物多件(《塔里木盆地考古记》95页)。这里的白苏毕梨当为龟兹人的屯田戍卒,同时还出土了汉人屯田戍卒间的借米粮契。说明自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与中原间声闻隔绝,这时内地汉人戍卒已难至西域,只能征募龟兹人为屯田戍卒。这些文书正说明了这种艰难支撑危局的实情。同时说明西域各族人民心向唐朝的坚贞情谊。如果没有民族间的真诚团结,在兵饷全部断绝的情况下,是征不到少数民族战士的。可知西域历史是唐代西域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心愿缔造的历史。
  在安西、北庭境内有许多醒目的烽燧,像钢铁卫士一样耸立在大漠、戈壁、丘陵间,成为守卫西域的重要军事设施。在唐代的这些烽燧中,近代考古不仅在那里出土了建中通宝钱,同时还出土了芨芨绳头、麻绳头、麻鞋帮缘、麻杆、麻毡、麻毯,麻绳头是用许多索子一样的麻线编织而成。这些都是安史之乱后,西域唐代戍卒的手工作品。所见麻杆的麻产于当地,麻鞋即是饷源匮乏的烽卒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制作而成。结合各地的建中钱币看,可知安史之乱后,道路被隔绝的困境中,西域唐代戍卒仍然坚守大唐西境,各烽燧守卒,发扬高度爱国主义精神,英勇守卫在大漠荒野之中,警戒着吐蕃军队及其他敌人的侵扰。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坚守西域30多年,实在是可歌可泣的壮举。那些残留于今的烽燧遗址及其各种出土物,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郭昕于建中二年(781)秋七月被唐政府由四镇节度留后擢升安西副大都护、四镇节度副大使后,更加英勇地同吐蕃贵族进行气壮山河的战斗。一般史书都把安西都护府的陷落写为贞元六年(790)北庭陷于吐蕃、节度使杨袭古被回纥大相颉干迦斯所杀之时。可是根据考古发掘及龟兹石窟壁画所见,贞元六年之说不确,因为黄文弼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第四章中指出,在拜城克孜尔石窟所获文书有“贞元七年(791)西行牛二十一头”及“□□节度押芽特进太常卿”,而在克孜尔千佛洞内更有“贞元十年(794)的题记”。足见8世纪90年代龟兹地区仍在唐朝军民手中。在名将郭昕的指挥下,北联回纥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同吐蕃贵族展开了浴血奋战。直到9世纪初,吐蕃贵族可能仍未牢固占领安西都护府。因为据《回鹘毗伽可汗圣文神武碑》(罗振玉校补《和林金石录》)中说:“北庭半收半围之次,天可汗(指保义可汗——引者)亲统大军,讨灭元凶,却复城邑……复吐蕃,大军攻围龟兹,天可汗领兵救援,吐蕃□□,奔入于术,四面合围,一时扑灭。……天可汗躬煦师旅,大败贼,奔逐至真珠河(今那林河)。”按保义可汗在位时间为808~821年。总观上述碑文,在保义可汗进攻龟兹的吐蕃时,所以很快就把吐蕃占领军击溃,至少表明吐蕃军队在龟兹还立足未稳,或者说郭昕统率的唐军仍未退出龟兹境,因而在回纥军队进攻龟兹时,与唐军相配合,很快赢得了胜利。这就可见郭昕指挥下的唐军,对西域的保卫战竟长达30多年,确实是世界史上少见的爱国主义壮举,是一曲以少胜多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顽强精神,足以感天地泣鬼神。诚如由常衮为德宗皇帝起草的《喻安西北庭诸将制》中所说的:“……战事致命,出于万死,赖天之灵,以战则克,不动中国,不劳济师,横制数千里,有辅车首尾之应,以感以怀,张我右掖,棱振于绝域,烈切于昔贤。……每念战守之士,十年不得解甲,白首戎阵,忠劳未报,心之恻怛,难忘终身。要当候大旆所指,穷荒荡定。悬爵位以相待,倾府库之所有,以答西州贤士大夫忘身报国之诚”(《唐大诏令集》卷116)。实际上,保卫西域的各族战士,何止是十年不解甲,他们是30年不得解甲呀!为我们后代子孙树立了视死如归、热爱祖国的光辉榜样,为维护统一立下了不朽功绩,如日月一样永照史册。
  这永照人间的历史奇迹,是如何得来的呢?首先得归功于盛唐时期站在世界前列的发达经济和灿烂文化,为西域各族人民所向慕,同时又有一条比较开明、为各族人民乐于接受的宽和的民族政策,但是要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却非易事。在东汉,班超团结好了西域各族人民,就无往而不胜;可是继任的都护任尚,没有重视这个根本的工作,就立刻发生战乱。同样,在唐代高仙芝负责安西军政时,西域祸乱迭起,从而继高仙芝主政西域的封常清及其助手岑参就特别重视民族团结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不仅平定了各种战乱,并且做到了社会安定,民族和睦,经济文化发展,在整个西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尽管封常清任期未满,就因安史之乱而被匆匆调往中原平叛前线,但在岑参协助下所做的各种政治、军事、经济工作却在人民间深深扎下了根。这就为安史之乱后,唐代西域军民数十年艰苦奋战培植了土壤,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由此可知,为什么在岑参西域诗中没有一句赞高仙芝的话,而对封常清的历史功绩却备加赞扬,真是赞不绝口呀!难道是岑参的偏爱吗?历史作了确切的回答:绝对不是岑参对封常清的偏爱,而是岑参对一个在西域作出卓越功绩的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因为封常清在西域的功勋,可以说是功盖当世。堪称维护统一,民族团结的模范,其影响所及就产生了唐军孤守西域30多年的奇迹,这些功绩当然也有岑参的一份。从而可知,岑参不仅是杰出的爱国者和西域诗的泰斗,更主要的是以他的智谋和封常清一起保卫了西域这片辽阔的疆土。岑参的诗是不朽的,他守卫西域的功绩也是不朽的,可与日月同辉。
  一千多年来对于岑参西域诗的研究已有不少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还很难说真有人全部读懂了岑参西域诗,特别是一些诗歌选注,可以说是错误百出,也可以说是笑话百出。因为决不是个别的或一般性的错误,而是牛头不对马嘴,莫名其所以然的错误。如把唐轮台搬到天山以南;“走马川”解释在“车尔臣河”;“剑河”解释在“色楞格河”;“雪海”解释在“伊塞克湖”;“渠黎”解释在天山以南的“渠犁国”;“阑干”解释为“纵横的样子”等等。如果与岑参原诗一对照,显然都解释不通,可是长期以来就这样转辗抄袭,一再贻误后人。这些既歪曲了西域的自然景观,又扭曲了岑参诗的原意,也就必然扭曲了唐代西域的历史。这种情况实在再不能继续下去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才是应有的科学态度。
  徐百成先生这本《岑参西域诗新释》却一扫前人的旧说,开辟了一条研究岑参西域诗的崭新道路。由于他久住在唐轮台古城旁,出于爱国的愿望,总想使这样一处有特殊价值的古绩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于是从一个工程师转而研究轮台城及岑参诗歌,经过几年的深入探索和刻苦钻研,对岑参西域诗歌作了全面研究,从文学、美学、史学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的成果,把岑参西域诗的研究提高到了新的水平。我们多么需要这种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加速我国的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一场文学革命和史学革命。
  1994年10月5日于新疆大学历史系
  *苏北海,1915年生,江苏无锡人。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曾任教于新疆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中国吐鲁番学会理事,新疆史学会理事,西域艺术研究会理事,维吾尔族木卡姆研究会理事,乌鲁木齐乌拉泊古城古迹保护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史及地理、气象等,出版有《西域历史地理》、《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岩画》等专著,及大量专著论文,学术专著多有受奖,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已被列入《中国当代名人录》等七八本大辞典。

知识出处

岑参西域诗新释

《岑参西域诗新释》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岑参以将军诗人之笔创作了诸多“神、精、气”浑为一体的诗作,成为中国古诗坛的泰斗之一。著者以在唐轮台故地30年的生活阅历,以唯物史观全新地释解评析了这些诗作,阐述了其爱国主义的高扬格调和民族融合的社会价值,开创了西域诗文学与史学研究相辉映的一代新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