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老的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柯尔克孜族风俗习惯》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56222
颗粒名称: 一、古老的民族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在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的国土上,有这么一个古老的英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策马扬鞭,吆牛赶羊,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翻山涉水,历尽艰辛,从叶尼塞河畔来到了伊犁河谷、帕米尔高原。他们在叶尼塞河流域开荒造田,播种收获;他们又在天山南北辛勤劳动,重建家园。他们就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成员——柯尔克孜族。

内容

在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的国土上,有这么一个古老的英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策马扬鞭,吆牛赶羊,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翻山涉水,历尽艰辛,从叶尼塞河畔来到了伊犁河谷、帕米尔高原。他们在叶尼塞河流域开荒造田,播种收获;他们又在天山南北辛勤劳动,重建家园。他们就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成员——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
  他是一个在山尖上赛跑的民族;
  他是一个在冰河中沐浴的民族;
  他是一个用坚冰割断脐带的民族;
  他是一个射杀猛虎的民族。
  用婉转的歌喉交换感情,
  他是一个有着奇妙之口的民族;
  用流畅的琴弦传递心声,
  他是一个有着灵巧双手的民族;
  用激昂的诗句记载历史,
  他是一个有着文学天赋的民族。
  是的,柯尔克孜就是这样一个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尽沧桑,历尽磨炼,造就了这个既有勇敢、坚强、勤劳、朴实性格而又有聪明、智慧头脑的民族。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有关柯尔克孜族的情况,已出现于我国的历史文献之中。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坚昆”最初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叶尼塞河上游,曾隶属于匈奴。到了3世纪时,“坚昆”已经比较强大,他与丁零、乌孙、康居为邻,被称为“纥骨”或“契骨”。后来,柯尔克孜族又联合丁零、乌孙等部,配合汉王朝,向匈奴发起了进攻,并推翻了匈奴的统治。
  6世纪,柯尔克孜称“黠戛斯。建立了附属于唐朝的“黠戛斯汗国”。此时,由于柯尔克孜与唐王朝和中原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其政治、军事力量都很强大,经济文化发展很快,成为柯尔克孜历史发展上的黄金时代,成为我国北方的一个“拥众十万,胜兵八万”的强大民族。黠戛斯在唐王朝支持下,摧毁了威胁他们的回鹘汗国的统治,迫使回鹘西迁。
  匈奴、回鹘的西迁,影响到了柯尔克孜人的分布,一部分柯尔克孜人也迁入中亚、天山一带,包括尉头(今阿合奇)、捐毒(今乌恰)及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一带。这是历史上柯尔克孜人的第一次迁徙。
  到了辽和宋代,迁入新疆的部分黠戛斯人(柯尔克孜族)的力量也有相当大的发展,他们不仅与样磨、处月、葛逻禄、回鹘等民族共建了强大的哈拉汗王朝,而且实际统治着我国西北的乌什(含今阿合奇)、乌鲁克恰提以及喀什噶尔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而绝大部分柯尔克孜人依然生活在叶尼塞河流域。当时的“黠戛斯汗国”属于宋朝的上京道管辖。
  元代,叶尼塞河上游的柯尔克孜族,被称为乞儿乞斯,并且据有两州(歉州和益兰州)之地,受辖于岭北道的歉州益兰州乞儿乞斯断事官。生活在天山南北的柯尔克孜族,则受辖于成吉思汗二儿子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汗国”。
  明代,柯尔克孜受辖于瓦剌(漠西蒙古)。柯尔克孜族为了推翻瓦剌的统治,经常与瓦刺人发生战争。这大概就是产生柯尔克孜族不朽的英雄史诗《玛纳斯》的时代。
  由于与瓦剌人的长期艰苦战争,沙俄乘机侵入柯尔克孜人世居的叶尼塞河流域一带,并对柯尔克孜人进行残酷的统治,这样就造成了柯尔克孜族各部落的大动荡、大迁徙,迁徙的时间长达两个多世纪。大批柯尔克孜人西迁至天山南北的伊犁、喀什噶尔及中亚塔什干、费尔干纳盆地以及整个帕米尔高原的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与久居此地的柯尔克孜旧部相会,在叶尔羌河流域建立了叶尔羌汗国。
  到了清代,柯尔克孜基本上成了帕米尔高原上的主要民族。此时,柯尔克孜族分为两大部落,即东、西布鲁特(布鲁特为准噶尔蒙古语,意为“高山牧人”),并摆脱了准噶尔的羁管,臣服于清王朝。
  柯尔克孜族除上面谈到的两次大的西迁外,历史上还有部分小的迁徙。元朝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朝政府将叶尼塞河上游的一部分柯尔克孜人迁到松花江流域的建肇州(今黑龙江省肇源地区);元贞元年(1295年),又将缙山(今北京延庆县)所居住的柯尔克孜人迁至山东,并给以田地、耕畜、农具,使其从事农业生产。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又将居住在伊犁的部分柯尔克孜族迁到黑龙江省的富裕县。
  由于沙俄的侵略扩张,到了清朝末年,已经将帕米尔高原上大部分柯尔克孜族及其居住区侵占。现在居住在我国的柯尔克孜人口有160823人(2000年),他们大部分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伊宁、特克斯、乌什以及黑龙江省的富裕县等地,也居住着部分柯尔克孜族人。
  历史上柯尔克孜人虽然一直是以游牧为主,兼营农业和狩猎,但由于长期多次迁徙,居住区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各有不同,同时柯尔克孜人长期与其他部落和民族杂居,共同生息、融合、繁衍。其生产形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特点外,又随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形成了柯尔克孜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唐代,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的柯尔克孜人,他们的游牧和狩猎生活大概是这样的:
  广阔的草原,一望无际,牛羊成群,牧羊人骑着高头大马。着皮衣皮帽,挥动长鞭,往来驰奔。冬季,猎手们身背弓箭,手握钢叉,牵犬驾鹰,在莽莽雪原上捕兽;渔民们身挎鱼篓,手持鱼叉和冰凿,在叶尼塞河的冰面上捕鱼。傍晚,狩猎捕鱼归来的柯尔克孜人,或骑马跨驼,或成群结队乘坐着雪撬,“驰冰上,滑行如飞”,欢声笑语,满载而归。
  唐代的柯尔克孜族的贫富之分已很悬殊,等级制度森严。如贵族戴锐顶卷边毡帽,帽上缀有金扣,而平民百姓只可以戴不卷边的小白毡帽,帽子不允许有任何装饰,今日柯尔克孜男子戴的毡帽,在当时只有贵族才可以戴。那时的柯尔克孜族还有黥痣、文身的习惯,“男子有勇黥其身,女子已嫁黥其项”,这是勇敢男子和已婚女子的标志。
  此时,生活在叶尼塞河两岸的柯尔克孜人,文化生活也极为发达,逢年过节,他们欢聚在草原上,玩狮子、弄骆驼、表演马技;月夜,他们围坐在篝火旁,吹笙鼓盆,弄铃弹琴,尽情欢乐。
  到了元代,柯尔克孜人的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廷任刘好礼为歉州、益兰州乞儿乞斯断事官。他请畏兀儿人戛伊力到叶尼塞河帮助柯尔克孜人发展农业,修建仓库,并且从我国南方推派汉人到柯尔克孜人地区,发展水利灌溉。《元史》载:柯尔克孜地区“民俗不知陶冶,水无舟航,好礼请工匠于朝,以教其民,迄今称便”。此时的柯尔克孜人,不仅学会了较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手工业操作,并且学会了造船乘舟。他们不仅马上如飞,而且也水上如飞,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增加了新内容、新情趣和新风貌。清代,柯尔克孜人已离开了叶尼塞河畔广阔而平坦的大草原,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崇山峻岭之中,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变化。舟船和他们已毫不相干了,马驼成了他们最便利的交通工具。那雪撬在山间不仅无法滑行如飞,简直是寸步难行了,自然被他们所淘汰,就连那带着四只轮子的木婴儿车,也不再适应新环境的需要,而代替的是能够在背在背上、吊在树上的皮质软摇床。鱼自然不能在山间捕到了,但在他们心中,却永远也忘不了鱼这个概念,凡是在鱼年①生的女孩子,他们大都要命名以“百灵柯孜”,意为鲤鱼姑娘或鲤鱼仙子。
  高山密林中放牧,已不用长长的牧羊鞭,最好的牧羊工具是那圆圆的小石子。牧羊少年只要轻轻一扬手,那小小的石子就可以准确地打在头羊的角上,使羊群按照牧羊人的意愿行动;狩猎不再用弓箭了,猎枪当然更加方便。
  用鱼皮做衣服以蔽体的生活已经过去了,他们掌握了更先进一些的皮毛加工工艺,织布制毯,制帽制靴,用毛织品做衣,再加上从中原换得的绸缎,使他们的服饰更加新颖,生活更加多彩。
  清代,柯尔克孜族已经是我国西域名城喀什噶尔、伊犁、乌什等地的畜产品、野味的主要生产者和供给者。清代著名诗人洪亮吉曾写下了描绘当时柯尔克孜(布鲁特)人与其他民族互市贸易的真实诗篇:
  谁跨明驼天半回?
  传呼布鲁特人来。
  牛羊十万鞭驱至,
  三日城西路不开。
  这就是诗人笔下的柯尔克孜族,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柯尔克孜族。古丝道上的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场面是何等的壮阔,何样的气魄。
  柯尔克孜族,最早信仰自然神,后来改信萨满教、佛教等。大约到了16世纪,天山中西部的柯尔克孜族才改信伊斯兰教,但仍然保留有古老的萨满教痕迹,直至今日,部分柯尔克孜人依然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
  柯尔克孜族依照伊斯兰教的习惯,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除这两个节日外,在柯尔克孜族传统历法的第一个月开始时,仍然过本民族具有传统历史的“诺鲁孜节”。这一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在节日期间,全部落和阿寅勒的牧民们欢聚一堂,举行各种文艺、体育和游艺活动。新生活、新习俗增加了新的活动内容,男子除举行叼羊、摔跤、赛马、马上角力、跑马取物、马上打靶、拔河等比赛外,依然举行本民族古老传统活动:弄骆驼、攻打皇宫;女子则举行荡秋千、月下赛跑、马上角力等活动。节日的夜晚,柯尔克孜男女老少欢聚在广场和草原篝火旁,或唱歌、跳舞,或听民间艺人唱民间长诗,或进行猜谜语等游戏,尽情欢度愉快的节日。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柯尔克孜族的豪爽、勇敢、活泼的性格和聪明的智慧和才华。
  柯尔克孜族男子穿“袷袢”(一种无领长衣),腰系皮带,挂一小刀,男女皆穿长裤,足蹬皮靴。妇女穿连衣裙,外套坎肩。男子戴白顶黑边卷沿毡帽。女子戴绣花小帽,有的帽上挂着各色珠子,插着羽翎。从服装上看,已无贵贱之分了。
  柯尔克孜族妇女喜戴首饰。除戴金银耳环、项链、戒指、手镯外,还戴有银质发饰,发辫上系着长长的银链,银链上镶着各种美丽的银质饰物或银币,一迈步,即发出有节奏的铿锵之声,好像在为轻快的脚步伴奏。妇女坎肩的前襟缀有一排排白纽扣、铜钱和银币,有的还佩戴铸有各种花纹图案的银质胸饰。现在,柯尔克孜族男子是否勇敢,再不以手臂是否刺痣来判断,女子的未婚和已嫁,更不以项部是否刺痣来分辨,而是以头上的发型来区分。未婚少女,头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梳两条长辫。男子除少数戴戒指外,很少佩戴饰物。柯尔克孜群众历来就是非常注意礼节的,互相见面,不管是否认识,都要用手托胸躬腰彼此问候。客人到家门口,首先迎上前去,扶客人下马,掀起门帘让客人进屋,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客人走时,主人要为客人备马,并扶客人上马,然后挥手告别。来客和送客,妇女都要唱《迎宾歌》和《送宾歌》。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作品内容丰富,绚丽多姿,有史诗、叙事诗、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寓言、谚语、谜语等。英雄史诗《玛纳斯》是名扬世界之长篇巨著,为中外学者所瞩目。史诗《玛玛克—绍波克》、《库尔曼白克》、《江额木尔扎》等都是史诗并茂,情景交融,各具特色的长诗,在民间流传极广。叙事诗往往以爱情故事为主,反映了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美好愿望。以柯尔克孜族源为主题的神话传说《四十个姑娘的传说》就有好几个,皆以优美动听的故事情节在民间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柯尔克孜族的民间文学,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枝带有牧区青草芳香的奇葩。
  新中国成立后,柯尔克孜族与其他民族一样,翻身做主,并于1954年在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成立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实行了区域自治,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正在迅速繁荣和发展。
  祖国大家庭中的柯尔克孜族,
  是一个正在开拓文明历史的民族,
  是一个正在走向繁荣昌盛的民族。

附注

 对应于十二属相中的龙年。——修订注。

知识出处

柯尔克孜族风俗习惯

《柯尔克孜族风俗习惯》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柯尔克孜族风俗习惯》记述了柯尔克孜族在历史发展进程、衣食住行、婚、丧和礼仪、岁时风俗、生产劳动习俗、民间文学与艺术、体育、竞技与游戏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柯尔克孜族独有的民族特点与风情。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