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头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汉维民间文学比较》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56031
颗粒名称: 一、口头性
页数: 2
页码: 5-6
摘要: 这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在阶级社会中,因为劳动人民终日过着那种牛马不如的日子,没有权利进学堂上学,他们不识字,不能进行书面创作,民间文学只能在口头上创作、在口头上流传。但口头性也有很多优点:它使民间文学和社会生活结合较紧,在劳动、斗争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形成了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譬如,人民可以随时利用民间文学进行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

内容

这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在阶级社会中,因为劳动人民终日过着那种牛马不如的日子,没有权利进学堂上学,他们不识字,不能进行书面创作,民间文学只能在口头上创作、在口头上流传。但口头性也有很多优点:它使民间文学和社会生活结合较紧,在劳动、斗争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形成了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譬如,人民可以随时利用民间文学进行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在劳动中,各种劳动号子、田歌、秧歌等都需要在口头演唱;在阶级斗争中,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可以使它像风一样刮起来,来无影去无踪,使敌人不易扑灭,发挥很大的战斗作用。民间文学的口头性还可以使一切不识字的劳动人民都能参加文学创作和欣赏活动,发挥他们的文艺天才。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毕竟是外部特征,而不是本质特征。有人夸大了它的作用认为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是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也有人把口头性绝对化,贬低了它的作用,把许多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创作排斥在民间文学之外,这是不科学的。
  在社会主义时代,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掌握了文化,能够在书面进行创作了,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也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它并未消失,而且仍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口头创作还大量存在,唱民歌、讲故事等口头文学形式将永远不会消灭;另一方面,有些作品尽管开始在书面创作出来,但也还是为了在口头演唱、流传,并且只有在流传中进行修改、经受考验,才能真正成为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因此,社会主义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仍然是它的重要特征。

知识出处

汉维民间文学比较

《汉维民间文学比较》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出版地:2001

《汉维民间文学比较》一书是西北民族学院教材科并汉语系“十五规划”项目之一;它既是一部重要的研究生教材,也是汉维民间文学比较研究的第一本专著。本书共分14章。内容包括:汉维民间文学的范围、特性和价值,汉维民间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汉维历史文化概述,汉维民间文学形成过程中的外来影响,汉维古代民间文学概述,汉维神话与传说的比较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