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祀天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55985
颗粒名称: 1.祭祀天神
页数: 9
页码: 46-54
摘要: 天神崇拜是信仰萨满教民族的普遍习俗。满—通古斯语族的一些民族称天神为“阿布凯恩都哩(abkai enduri)”,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的一些民族称天神为“腾格里(tengri)”。这些民族认为,天神是众神灵中的最高主宰神,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世间的一切都由天神来左右。天神崇拜以及祭天仪式,在我国北方民族中从古至今一直都很好地保留着。萨满是祭天神的主持者,也是天神的代言人。上天的一切旨意都由他来转达。

内容

天神崇拜是信仰萨满教民族的普遍习俗。满—通古斯语族的一些民族称天神为“阿布凯恩都哩(abkai enduri)”,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的一些民族称天神为“腾格里(tengri)”。这些民族认为,天神是众神灵中的最高主宰神,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世间的一切都由天神来左右。天神崇拜以及祭天仪式,在我国北方民族中从古至今一直都很好地保留着。萨满是祭天神的主持者,也是天神的代言人。上天的一切旨意都由他来转达。尽管北方各民族的祭天仪式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容及信仰却是一致的。
  满族祭天内容十分广泛,并且历史悠久。从清代初年萨满祭祀进入宫廷以来,满族祭天仪式就分成了皇家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清代宫廷的皇家祭祀越来越向庙堂化转变,仪式更加繁琐。而民间祭祀则显得比较单纯、自然,仪式也较为简便。清代宫廷祭天仪式在乾隆年间的《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一书中已有较为详尽的记载。但在近年,作者又见到了一部更为详尽的宫廷祭天仪礼——《恭祭神杆礼节之册》。这本书刻印于清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叙述了祭天仪礼的全部过程和方法,并记录下一首完整的满语祭天神歌,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清代宫廷祭天仪礼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恭祭神杆礼节之册》全文如下:
  谕:此次恭祭神杆,因年久礼节渐失,该官员等多未经练。如此日久,尤恐失却此典。著谕令护军校崧佩等,详加查核,恭拟膳单呈阅。予亦敬谨参详,此举与先相符,以后永为定制。
  著派景祥谨膳成册,以遗后世,万年不朽之至。要也,为此特谕。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七日
  恭祭神杆礼节册
  吉期,先将应用一切物件预备齐集,放在三神殿堂屋(应用物件是:桌子一张,木碗四个,木碟三个,筷子二双,匙子二把,火柴一捆数根,净纸一张,净木二桶,细柴二捆)。至时前二刻,将供桌设摆在栏杆北面。迤东桌上设黄米二碟(以备呼拉用也)。派官一员,率苏拉二名,将殿内细柴引火,执柴水等出,随添入神皂,再将殿内隔扇合掩,开东边偏扇。三位爷在殿内向外行九叩礼毕,派官三员敬谨恭请神杆下。供于栏杆北偏西顶向南,随将梅林(即项骨也)请下(入皂化之)。三位爷随跪于栏杆东桌前,执事官传呼拉恭念祝文。念毕,掷黄米。礼成后,三位爷免冠行九叩礼。礼毕,侍于甬路西,东向。即刻请牲,俟领牲净时,执事官恭请神杆。将上顶千入红口,片刻仍请供奉原处。恭候献袍(皮也),供于神桌东边,头顶向南敬候献熟。应供肉丝二碗,黄米饭二碗。饭内用僧衣都哈(即血肠也),或(五七九)块均可。上用匙筋千于饭上头南向,梅林一碟,七窍肉丝一碟,唇尖一碟,供献齐备。三位爷免冠行九叩礼。礼毕,执事官将七窍肉丝等,安放斗内,并将梅林上妥,再将唇尖千于梅林之上,用净纸净过。神杆恭请安位,并将净纸千于木桩内,永远不撤。所有应用一切物件午前全行运出。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六日恭祭神杆谨记。
  (奴才)崧佩乌拉希苏多伦泰等敬谨详核
  景祥谨书
  安哲,上天监临,
  我(主祭年命)年生小子(添写事件)。
  蠲精成以荐乡兮,
  执承孔硕,
  献于昊苍兮。
  一以尝兮,
  二以将兮(主祭年命)。
  俾我某生小子,
  年其增而岁其长兮。
  根其固而身其康兮,
  绥以安吉兮,
  惠以嘉祥兮。①
  以上谨将祝文满汉恭录册后,以嗣后人不济于满文者,即照右边汉文满语学习恭念。此上黑字中有添书红字者,系主祭年命,因何事件俱随时添换。又恐后人不识文中词语,谨将翻译汉语切实登录,嗣后永远遵照。
  上面抄录的是清代皇家的立杆祭天仪式规则。其中的官员、苏拉等称谓完全是“皇家”的气派,祭天也已经形成了一种官办的仪式。而将萨满称作“执事官”,更是有些让人不知所云。实际上,清代宫廷祭祀与满族民间祭祀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形式上、豪华程度上及气派上有所不同罢了。
  满族民间祭祀比较简单、纯朴、自然,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而且更能够本质地反映出祭祀的真正意义。满族民间立杆祭天大致可以分为六个环节,即准备、初祭、升猪、再祭、小肉饭、吃大肉等。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各个环节的情况:
  1.准备
  祭天的前一天,将院中神杆请下(放倒),把神竿上部的杆斗擦洗干净搭在影壁墙上。并把祭祀用具一一备好。这些用具平素绝对不许使用。经老萨满一一检查,准备工作才算结束。
  2.初祭
  太阳刚出来,祭天就开始了。先把供桌放在神杆北面院子里。供桌左边用三块石头支起一口大锅,右边放一条长凳,凳上搭一条羊毛毡,表示野外帐篷,也有的户族立上8杆大旗、一杆坐旗。供桌上摆好香碟、稗子米两碗、空大碗两个(也有用一个的)、白水一碗(领生用)、米酒3碗。初祭开始,老萨满达焚香,率全族跪,读祭词撒米3次,起立。老萨满达把套在神杆上的旧猪颈骨取下来扔在房顶上,初祭到此结束。
  吉林九台满族石氏萨满献牲
  3.升猪
  升猪就是向天神献礼的仪式。祭天以前就准备好一头纯黑的去势公猪一头。届时把猪引到供桌前(或捆好抬到供桌前),放在供牲桌上换上新的捆脚绳。然后将猪背向东立起来成坐势,用新笤帚扫净全身。然后用桌上净水灌入猪耳,这叫“领牲”。如果猪摇头不止便认为是天神已经接收了这份礼品。否则,还得由萨满达重新祈祷,一直到猪摇头为止。一旦猪摇了头,全族人等都喜笑颜开,互相道喜。
  杀猪也有严格的规定。不许放倒杀,不许右手使刀,不许刀尖向天。杀完以后,全族才能起立。老萨满达用猪血涂在神杆尖上名曰“衅杆”,再把煮熟的新颈骨套在杆上。杆斗内放上一点猪肠肚、心肺等物,将竿重新立起,猪的血装在盆里放在供桌一侧。这口猪不许退毛,要把猪皮剥下。然后把猪卸成九件,每件割下一条肉名曰“小肉”,其余名曰大肉。然后,取出猪的搭拉骨挂在供桌上。再取出左肋条骨3条、右肋条骨两条、塞拉骨3节,同小肉的十分之三下锅煮熟取出。把小肉切成丝装两大碗,上面放上猪肠油,右肋两条、血肠7片、左肋3条。还要供上米饭3碗,饭上插匙子一把,肉丝上放筷子一双。猪皮蒙在供牲桌的9件大肉上。至此升猪仪式结束。
  4.再祭
  初祭时全族人要脱帽跪拜,再祭时要戴上帽子。首先,老萨满率众跪,读祭文,抛盏(请神、请酒、赐福、送神),撒米3次,脱帽三叩首,起立(读祭文也有的户族站着读)。全体起立后,再由两名萨满扎上裙子、腰铃,手持手鼓在房门内边向天唱诵词,边击鼓舞动。至此再祭结束。
  5.小肉饭
  小肉饭是祭天中的一种很独特的形式。当再祭结束时,由族中年老的妇女分小肉。先把供桌上的两碗肉丝分给屋内一碗,再把其余十分之七的小肉切碎分成两份,一份送到屋内,一份留在院子里。这时屋内人和院子里的人再不许乱窜了。院子里的人在支好的大锅里倒上足够的清水,放进切碎的猪肠油和小肉,烧开后放进米和各种调料,煮成肉丝粥。
  在吃的时候,无论什么人赶上就吃,吃完也不用道谢。够吃不够吃,只此一锅不许再做。以吃净或不够吃为大喜、最吉利。这个聚餐的场面有一种野外就餐的风味。吃完后必须漱口洗手方准进入屋内。
  6.吃大肉
  吃完小肉饭,立即把锅撤去。利用余火开始燎猪皮,洗净刮光切成皮条,和大肉、肠、肚、肺一同下锅。煮好后,放上炕桌就可以请同族或亲属就餐吃喜肉。吃完大肉,祭天的全部过程结束。
  下面把祭天的祭词用汉语抄录下来,以作参考(诵读时全部用满语):开天辟地以来,有荤有素,青天高大。重天之祭,祝祷天神,九层之天,分上分下。今日是吉日,早晨好,某某姓氏的萨满,向天神念诵。跪地叩拜则敬奉天神。某某家族,有男有女(如果是一家许愿而祭天,应说男的属什么、女的属什么),亲口许愿,是春是秋,旧月已过换新月,择吉日良辰,祭天求神。净水淘米,供饭两碗,米碟水碗摆上,以上供品干净供全。人上香,家猪肥胖,牲畜废命,按节行刀,摆地桌,小件供上,还愿神杆插颈骨草把祭天乌鸦之恩。忽然受灾,大灾之日,重病难起,落炕七八日,饭不吃了,药不见功。八方萨满查看,何处过失?天上之神,恳求天保佑,本族长保佑,设坛焚香,吉日减灾,当日见效,热水能喝。虽然口中不吃饭不吃药,立刻见效。百年去病,六十年无灾,平安赐福,口愿已过,保佑全家,白头到老,行前至后,思神宽容,战马强壮,从差人人吉顺。外行之人康泰,强盗不进院,胡黄赶出大门以里,按处搜寻,各处追赶,站立无灾,太平无事,平安去福,祝祷,鸡打撵土,太平无事。①
  这个比较完整的满族民间祭天仪式,见于《满族的祭天风俗考》一文。作者傅英仁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满族民间艺人。几十年来,他为满族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神话故事、民间歌舞、宗教祭祀等方面的资料,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他早年当过萨满,对于萨满祭祀相当熟悉,有关满族民间祭天的考释应该十分可信。
  满族人在许多情况下都要举行祭天仪式。诸如遇到极大的危险而得救,出兵作战后安全回家,出远门的亲人返回故里,以至重病痊愈、五谷丰收、添人进口等,都要感谢天恩,举行立杆祭天仪式。在整个祭天仪式中,萨满处于重要的位置。上面出现的“萨满达”、“萨满”就是主持祭祀的萨满。“萨满达”满语写作saman da,义为“萨满头”,即领头的萨满。另外两个萨满是萨满达的助手,民间一般称他们为“栽力(jari,二神)”。萨满达负责请神、祭神、送神,同时要读祭文。两个栽力要身穿神衣,腰扎腰铃,手拿神鼓,边舞边唱。

附注

 崧佩等撰:《恭祭神杆礼节之册》,光绪二十四年,清殿本。; 傅英仁:《满族的祭天风俗考》,第176页,载《黑龙江民间文学》,1983(8)。

知识出处

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

《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出版地:2010

主要内容包括:满族萨满文化遗存之萨满、萨满信仰、萨满仪式、萨满神歌、萨满艺术以及萨满访谈录、萨满文本等。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有关满族萨满文化遗存的著述,对满族萨满文化遗存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将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萨满文化研究材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