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萨满”的词源与词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55982
颗粒名称: (一)“萨满”的词源与词义
页数: 7
页码: 27-33
摘要: 有关“萨满”一词的来源及词义,国内外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它与梵语s'ramana或巴利语samana(沙门)有关,是自古以来进入通古斯语和蒙古语的一个外来语;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北亚地方土生土长的地方语;①大部分中国学者则认为,它是满—通古斯语,义为“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词与满族及其先人所信仰的萨满文化有关。“萨满”一词源于女真语;“萨满”一词的词义也应该为“智者”。

内容

有关“萨满”一词的来源及词义,国内外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它与梵语s'ramana或巴利语samana(沙门)有关,是自古以来进入通古斯语和蒙古语的一个外来语;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北亚地方土生土长的地方语;①大部分中国学者则认为,它是满—通古斯语,义为“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词与满族及其先人所信仰的萨满文化有关。“萨满”一词源于女真语;“萨满”一词的词义也应该为“智者”。
  中国是世界上记载萨满教最早、资料最丰富的国家。在现存的中国二十五史以及其他众多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有关中国古代民族信仰萨满教的资料。
  在满—通古斯语中,如满语、鄂伦春语、鄂温克语、赫哲语、锡伯语,均有“萨满”一词。而在同属阿尔泰语系并信仰萨满教的突厥语民族中,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等,称萨满为“喀木(kam)”或“巴克西(bahsi)”;在蒙古语民族中,如蒙古族、达斡尔族等,男萨满称“波(bo)”,女萨满称“乌得干(udgan)”。与满—通古斯语民族的叫法有所不同。
  历史上的女真人是满族的先人,满语源于女真语。在满语中,萨满写做saman。从满语构词法上看,saman一词的词根是sam。词根sam在满语中构词能力很强,并且可以组成名词、动词、副动词、数词、形容词等不同类型的词。比如:
  saman     萨满     (名词)
  sambi     知晓     (动词)
  same      知晓     (副动词)
  sambiršame   伸开     (副动词)
  sabumbi    看见     (动词)
  samara     大木碗    (名词)
  samha     脸上的斑点  (名词)
  sampa     虾      (名词)
  sampi     疏远     (形容词)
  samsimbi    聚散之散   (动词)
  samsu     翠蓝布    (名词)
  由此可见,词根sam是满语中的固有成分。词根sam加后缀-an组成saman一词,完全符合满语的构词方式。saman一词绝不会是外来词,更不会是梵语词s'ramana(沙门)。西方人知道“萨满”一词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①,在此之前他们对萨满和萨满教一无所知。英语将“萨满”写做Shaman,将“萨满教”写成Shamanism,其词源于满语无疑。
  在上面例词中,与saman一词最为接近的词有两个:一是sambi(知道),一是sabumbi(看见)。在女真语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两个词。下面,我们将这两个满语词与女真语词②做一比较:
  满文
  (sabumbi 看见)
  sambi   知道
  sa    使知道
  saha    知道了
  saci    若知道
  saci ning 若知道(的)
  女真文
  sabie   看见
  sa-a   看见
  sahai   知道了的
  saci    知道
  saci cing 知道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女真语中“看见”与“知道”是同一个词,其动词原型是sabie。在满语中“看见”sabumbi和“知道”sambi是两个词,但从构词上看sabumbi一词是从sambi一词变来的,是sambi的使动形式。由于长期使用而逐渐地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词“看见”sabumbi。从词义上看,“知道”与“看见”这两个词的含义也有相通之处。在满语和女真语中还有一个词“视、看、观”(满语tuwambi和女真语turgara)与“看见”(满语sabumbi和女真语sabie)相对。因为只有“看见”才会“知道”,视而不“见”就不会“知道”。所以说,满语sambi与女真语sabie是同一个词。
  以词根sam加上词缀-an组成saman(萨满)一词后,在满语中又出现了一些与其有关联的新词。比如:
  samasa      众萨满
  samangga niyalma 跳神的巫人
  samaran     登(祭器名)
  samasambi    跳神占吉凶
  samdambi    巫人戴神帽束腰铃扭腰摇摆打神鼓走着跳神
  这些词又以sama作为新的词根,按照满语固有的造词方式,组成了一系列的宗教词。这说明saman一词不仅是满语固有的基本词,而且还能够造出一些相关的词。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saman一词来源于女真语,并且经过了词根sam-sambi-saman-samasambi的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说明,“萨满”一词是地道的中国特产,是中国古代女真人的创造,并且影响到世界各地。
  “萨满”一词的含义,国内大多数学者一直沿袭“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①这一说法。如果从女真语出发,似乎对此应该做出一定的修正。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三朝北盟会编》的说法:
  兀室(乌舍)奸猾(通变)而有才,自制女真法律、文字,成其一国。国人号为珊蛮。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变通如神,粘罕以下皆莫能及。
  这段话对于研究萨满教的人是太熟悉不过了。但不知是什么原因,人们往往只引其一半,即“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变通如神,粘罕以下皆莫能及”,而不引上述全文。事实上,“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是对前面“珊蛮”一词的注解,与后面的文字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将这段注释去掉,就剩下“以其变通如神,粘罕以下皆莫能及”,就成了不知所云的半句话。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许多学者在论述萨满教时,所用的这段引文就是这半句话。由此得出的结论也难免有误。
  从完整的引文来看,兀室指的是完颜希尹。《大金国志》中说:“兀室一名悟室,一名希尹,武元帝疏族,于属为子也。武元起兵时,兀室尝同为谋主。为人深密多智,目睛黄而夜有光,顾视如虎。”又说“兀室尝副粘罕用事,虽为诸将所忌,而尝以智得免,故粘罕以下皆不能及”。②这一记载,对于我们理解《三朝北盟会编》的那段话具有重要价值。完颜希尹是金代著名的将领与学者。他曾创制了女真文,史称“女真大字”。其人足智多谋,事事以智取胜,所以金代的史料亦称他为“智者”。粘罕,即完颜宗翰。他是金代的大将军,英勇善战,曾与完颜希尹共事,并曾一起俘过宋徽宗、钦宗二帝。因此,《三朝北盟会编》才将他与完颜希尹相提并论,并认为“粘罕以下皆莫能及”。这段引文告诉我们:
  (一)“萨满”一词的原始称谓指的是女萨满(巫妪)。“萨满”一词通称男女萨满是后来的事。这就好像“巫”一词本义为“女巫”一样。
  (二)完颜希尹就是萨满。因为他“通变而有才”,“深密多智”并“变通如神”,是真正的“智者”。
  所以说,萨满的词义绝不是“激动、不安和疯狂”之人。突厥人称萨满为“巴克西”,其本义就是“博学之人”;蒙古人称萨满为“乌得干”,也是对女萨满的专称。二者都没有激动与不安之义。其实,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包括原始宗教和现代宗教,其宗教神职人员都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不管他是巫师、东巴、毕摩、喀木,还是喇嘛、牧师、阿訇。对于原始宗教来说,那些巫师与萨满不仅要有学问,而且还是氏族、部落的“上层人物”,有的本身就是酋长、部落长。尽管在萨满教的仪式中有一些不安甚至疯狂的举动,但这只是局部与表面现象,并不是萨满的全部与本质。
  在有关萨满起源的神话中,世间第一萨满为女萨满,萨满就是智者,与上面的引文暗合。女神“阿布卡赫赫便命她(神鹰)哺育了世上第一个通晓神界、兽界、灵界、魂界的智者——大萨满”。①再从女真语“萨满”一词的演变过程看,词根sam组成的动词sambi有“知道、看见”之意,而由sambi一词演变来的saman一词的本义正是源于此。遍知一切的人、能够看到一切的人才是萨满。所以,我们认为“萨满”一词的含义就是“智者”。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萨满”一词是满族先人女真人的语言,其词已经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成为世界萨满学科的公用语。这不能不说是满族对世界萨满文化的一种贡献。

附注

 [日]赤松智城:《萨满教的意义与起源》,载《萨满教文化研究》(第二集),吉林民族研究所编,第31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乌丙安:《神秘的萨满教世界》,第3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金启孮编著:《女真文辞典》,第50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秋浦主编:《萨满教研究》,引言第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全二册),第38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第243页,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知识出处

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

《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出版地:2010

主要内容包括:满族萨满文化遗存之萨满、萨满信仰、萨满仪式、萨满神歌、萨满艺术以及萨满访谈录、萨满文本等。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有关满族萨满文化遗存的著述,对满族萨满文化遗存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将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萨满文化研究材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