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满族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55978
颗粒名称: 一、满族概况
页数: 15
页码: 2-16
摘要: 据全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结果显示,满族人口为1068.23万人,仅次于汉族和壮族,在全国56个民族中位列第三。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在北京、河北、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也有分布。满族现有13个自治县,辽宁省有新宾、岫岩、凤城、清原、桓仁、宽甸、北镇、本溪满族自治县,吉林省有伊通满族自治县,河北省有丰宁、青龙、宽城满族自治县及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内容

据全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结果显示,满族人口为1068.23万人,仅次于汉族和壮族,在全国56个民族中位列第三。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在北京、河北、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也有分布。满族现有13个自治县,辽宁省有新宾、岫岩、凤城、清原、桓仁、宽甸、北镇、本溪满族自治县,吉林省有伊通满族自治县,河北省有丰宁、青龙、宽城满族自治县及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满族及其先人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渤海文化、女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满族文化在清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满族历史上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于1599年由额尔德尼和噶盖根据蒙古文字母创制,1632年由达海进一步改进。现在,居住在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富裕县等地的少数满族人还能讲满语。满族信仰萨满教。在清代,不论是皇宫、王府,还是平民之家都保留着较为完整的萨满祭仪。萨满教中还保留了比较原始的歌舞、音乐、民歌等艺术形式。“国语骑射”是满族的主要民族特征,也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与汉、蒙古、藏等民族的接触过程中,不断地吸取他们的文化精华,进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满族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和历史记忆文化组成。比较突出的物质文化有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沈阳故宫、盛京永陵、盛京福陵、盛京昭陵和清东陵、清西陵。①
  沈阳故宫是清代的关外都城之一。公元1616年(天命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建立了大金政权,并设都城于赫图阿拉。1621年(天命六年),后金先后攻占抚顺、沈阳、辽阳、铁岭等地,并且迁都辽阳,史称“东京城”。1625年(天命十年),努尔哈赤率百官入驻沈阳,并迁都于此。这样,赫图阿拉城、东京城、沈阳城就成为后金时期“关外三城”,即三个都城。②
  沈阳故宫曾是昔日“皇宫”。从1625年后金定都沈阳,到1643年清王朝入京之前,先后有两代汗王居住于此,即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由于努尔哈赤在定都沈阳的第二年(1626)就病逝了,实际居住和建设皇宫的主要是皇太极。努尔哈赤在世时,这里的主要建筑只有东路的大政殿、十王亭。皇太极即位后,在西路先后修建了汗王起居、听政的处所。西路建筑完成于1632年(天聪六年)。1635年,皇太极将族称“女真”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将国名“大金”改为“大清”,定年号为“崇德”,并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称帝。此外,他还对皇宫的主要建筑进行了正式命名。大殿称笃恭殿(大政殿),大门称大清门,正殿称崇政殿,中宫称清宁宫,东宫称关雎宫,西宫称麟趾宫,次东宫称衍庆宫,次西宫称永福宫,台东楼称翔凤楼,台西楼称飞龙阁。1637年,在大清门东西两侧修建了两座牌坊,东面的称文德坊,西面的称武德坊。至此,沈阳皇宫基本建成。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多次东巡到达沈阳,并先后对沈阳皇宫进行了改建、扩建。乾隆十一年(1746),对皇宫进行了一次大的修缮,不但将原有的建筑重加改修,使之整齐对称,同时还增加了“行宫”,供皇帝东巡时居住。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又在大清门东侧重新修建了盛京太庙。乾隆四十六年(1781),又命修建文溯阁,以备收藏《四库全书》之用,与北京宫殿之文渊阁、圆明园之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之“文津阁”并列。
  沈阳故宫总占地面积为六万多平方米,有各式建筑一百余座。其中,许多建筑带有关外满族的一些文化特征。大政殿与十王亭是八旗组织在建筑中的体现。大政殿居中,象征着汗王与皇帝之权。十王亭分列两侧,东西排列,巩卫皇权。东侧依次排开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依次排开为右翼王亭、正黄旗王亭、正红旗王亭、镶红旗王亭、镶蓝旗王亭。清宁宫是整个皇宫的中心,也是皇帝、皇后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皇家祭祖的地方。在清宁宫的建筑中,三面皆炕的室内布局、房后西侧拔地而起的烟囱、室内的萨满祭祀神堂以及屋外的神杆,无一不具有满族传统文化特色。
  沈阳故宫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被称为“关外三陵”的盛京永陵、盛京福陵和盛京昭陵。这三座陵寝分别为清代先祖陵、努尔哈赤陵和皇太极陵。
  盛京永陵,亦称为老陵、四祖陵或兴京陵。这里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远祖孟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永陵位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1公里处。陵寝后有雄伟壮丽的长白山余脉启运山,前有秀丽的苏子河流淌。永陵始建于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后努尔哈赤率八旗兵丁占领了辽沈地区,在辽阳建立新都城(东京城),并将其父祖妻儿、兄弟子侄之墓迁于此,建成东京陵。皇太极于崇德元年(1636)称帝,追尊远祖孟特穆为泽王、高祖福满为庆王、曾祖觉昌安为昌王、祖父塔克世为福王。这样,赫图阿拉的祖茔就成了“二祖陵”,另外二祖在东京陵。1644年(顺治元年),清王朝入主中原,改封四祖为四皇帝,即肇祖原皇帝、景祖翼皇帝、兴祖直皇帝、显祖宣皇帝。其所葬之地也就成了帝陵。顺治十五年(1658),将东京陵中的景祖陵、显祖陵迁回到赫图阿拉的祖茔,第二年诏封为永陵。永陵主要建于顺治年间。整个陵园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由前后三进院落组成。主要建筑有正红门、神功圣德碑亭、启运门、启运殿、东西配殿、焚帛楼、宝城、宝顶等。其次还有齐班房、漆器房、果房、膳房、省牲厅等辅助建筑。从清初到现在,几百年过去了,永陵所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①。
  盛京福陵,位于沈阳城东20公里的天柱山上,故又称东陵,也是清代第一座皇帝陵寝。这里安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皇后孟古姐姐、大妃阿巴亥、继妃衮代、太妃寿康等。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病逝,暂葬于沈阳城内西北角。在新汗皇太极的主持下,选定了福陵这块地方。此地背靠长白山余脉,前临浑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天聪三年(1629)太祖陵竣工,将努尔哈赤安葬于此。后来经过历代皇帝的增建,到了康熙年间福陵的主体建筑全部完成。福陵占地面积五百公顷。其主要建筑有大红门、神道石像生、一百零八磴、神功圣德碑、方城隆恩门、隆恩殿、大明楼、宝城、宝顶。在这些建筑的周围,还有四季常青的松柏。远远望去,那山间高大雄伟、金碧辉煌的建筑,在万绿丛中熠熠生辉。②
  盛京昭陵,位于沈阳城北十余里的隆业山上,故又称北陵,也是盛京三陵中最大的一座陵寝。这里安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去世后,始建昭陵,并于顺治八年(1651)建成。后历经康熙、乾隆等朝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昭陵占地面积为三百三十万平方米。其主要建筑可分三个部分。一是昭陵正门外的下马碑、神桥、石狮、华表和仿木石牌楼。二是正门内的神道与石像生、墓碑与神功圣德碑、方城、隆恩门与角楼、隆恩殿、配殿、配楼。三是宝城、宝顶、地宫。昭陵依山傍水,周围松柏茂密。从建陵那天起陵寝周围就种植了大量的松柏,虽历三百多年的沧桑,至今陵内仍有古松三千多株。①
  清东陵、清西陵是清朝入关后的历代皇帝陵寝。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是清王朝入关后修建的第一座帝后陵寝区,也是清王朝最大的一座帝后陵园。它位于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西的昌瑞山下,距北京二百五十余里。整个陵园占地两千五百多平方公里,东起马兰峪,西至黄花山,北接雾灵山,南为天台山、烟墩山。这里分别建有孝陵(顺治陵寝)、景陵(康熙陵寝)、裕陵(乾隆陵寝)、定陵(咸丰陵寝)、惠陵(同治陵寝)五座帝陵,以及昭西陵(孝庄文皇后陵寝)、孝东陵(孝惠章皇后陵寝)、普祥峪定东陵(孝贞显皇后慈安陵寝)、普陀峪定东陵(孝钦显皇后慈禧陵寝)四座后陵,还有五座妃园寝,合计葬帝、后、妃嫔等157人。清西陵是清王朝入关后建立的又一座帝后陵寝区,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永宁山下,距北京二百四十多里。占地面积有五万多平方米,其建筑规模小于清东陵。这里分别建有泰陵(雍正陵寝)、昌陵(嘉庆陵寝)、慕陵(道光陵寝)、崇陵(光绪陵寝)四座帝陵,以及泰东陵(孝圣宪皇后陵寝)昌西陵(孝和睿皇后陵寝)、慕东陵(孝静成皇后陵寝)三座后陵,还有妃园寝三座,王爷、公主园寝等,共计葬76人。
  满族非物质文化比较丰富,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用满文记录下来的《长白仙女神话》、满文传说《尼山萨满》、说唱文学《空古鲁哈哈济》和大量的子弟书作品。
  满族神话比较丰富,并以《长白仙女神话》和《天宫大战》神话为代表。由于《长白仙女神话》是用满文记录下来的,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神话实际上是一则满族族源神话,在清代的许多史书中都有出现。最早(天聪九年)记录这则神话的是《清入关前内国史院满文档案》,其录曰:
  (天聪九年乙亥五月初六日)……此次出征招降人中有名穆希克者告称:“我祖父世居布库里山下布尔瑚里湖。在我处无记载,相传有天女三:恩固伦、正固伦、佛固伦,浴于布库里池。季女佛固伦得神鹊所送朱果衔口中,不意吞入腹中成孕,生布库里雍顺,其同族系满洲国人矣。布尔瑚里湖,周百里,距黑龙江一百二三十里。我有子二,后自布尔瑚里湖移至黑龙江纳尔浑地方居住。”①
  这一段文字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满族族源神话的最早记录。它不但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说明了满族的来源,而且还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保留了满族著名的族源神话,对于我们研究满族的历史与神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尼山萨满》①传说是用满文记录下来的萨满传说,显得尤为珍贵。《尼山萨满》记录了女萨满尼山,到阴间取小孩灵魂,使人起死回生的故事。由于描写的是萨满教信仰与仪式,反映的是满族早期的社会生活,在满族民间流传得比较广泛。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外已经发现《尼山萨满》满文传说手抄本六种,并且在我国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斡尔等民族中也有发现。世界上已经有俄文、德文、英文、日文、意大利文、朝鲜文、汉文等译本出版。一些国外满学家称《尼山萨满》为“满族史诗”、“全世界最完整和最珍贵的藏品之一”。《尼山萨满》研究被国外的一些满学家称之为“尼山学(Nishanology),并把它作为阿尔泰学的一个新学科。因为《尼山萨满》不仅仅是一部满族民间传说,而且也是一部“满族的小百科全书”。它与满族的历史、满族的宗教、满族的诗歌、满族的习俗、满族的语言以至于满族的音乐、满族的经济等方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满族说唱艺术比较发达,在清代就有子弟书、八角鼓、岔曲、牌子曲等艺术形式。在满族民间,仍然有用满语演唱的说唱文学作品。满族说唱文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子弟书和民间说唱《空古鲁哈哈济》。它们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代表了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的传统。
  子弟书主要盛行于乾隆中后期,并且直到清末仍有流传。其流传地区主要是北京、沈阳及东北的一些城镇。子弟书的听众,主要来自各个城镇的居民,使得子弟书多少带有一些“市井文学”的色彩。从听众的成分上看,已经不仅局限于满族,在清代的其他民族中,如汉族、蒙古族、回族等,也有子弟书的热心观众。从乾隆初年子弟书首创开始到清代末年,其间一个半世纪之久,子弟书不绝于耳,在整个清代曲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子弟书在清代曲坛盛行百余年,它作为满族的说唱艺术,已被当时各民族所接受。子弟书不论从流传时间、影响范围,还是从作品的数量、质量上看,在整个中国曲艺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很突出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子弟书完全可以同我国文学史上的唐诗、宋词、元曲、明代小曲相媲美。①
  《空古鲁哈哈济》②是用满语演唱的民间说唱故事。由于这样的说唱故事大多已经失传,就显得尤为珍贵。《空古鲁哈哈济》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满族民间文化调查时搜集到的,流传于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屯。这是一部比较典型的满—通古斯民族的“莫尔根型”故事。故事中的主人翁空古鲁哈哈济是一位“塔纳莫尔根”。他善于骑射,并且在解救他的姐姐的过程中,每一次都得到了大雁的帮助,屡过难关。《空古鲁哈哈济》本是一部长篇的民间说唱故事,但由于年代久远,老人们已经很难记住故事的全部内容。现在讲述的内容只是《空古鲁哈哈济》的一部分。
  从说唱的内容上看,《空古鲁哈哈济》所反映的年代比较遥远。那草地、大山、部落城池的环境描写;那莫尔根与莫尔根之间的争斗;那带有灵气的大雁;那剪子山、野猪关及白马死而复生等神话般的想象,都是满族早期狩猎民族文化的再现。满族民间说唱《空古鲁哈哈济》,不仅为满族文学、音乐、民间说唱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材料,而且将再一次证明,满族在历史上曾经创作过许多用满语演唱的民间说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是满族口头传统文学艺术的代表作。
  满族的历史记忆文化是指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文化遗产。历史上满族及其先人女真人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1119年,完颜希尹受命于金太祖阿骨打创制了女真字,史称“女真大字”。1138年,金熙宗完颜亶又创制了新文字,被称作“女真小字”。女真文在金代应用了一个世纪之久,留下了一批重要古籍。1234年金朝灭亡,女真文也失去了昔日的地位,但居住在东北的一些女真人仍在使用。到了明代前期,东北各个卫、所的女真官吏向明朝进贡奏表时,还在使用女真文。
  到了明代后期,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日益强大,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努尔哈赤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创制满文的决策。他命当时的学者额尔德尼(厄儿得溺)、噶盖(刚盖)二人,根据满语的特点,参照蒙古文字创制了满文。具体时间是1599年,其文字被称作“老满文”或“无圈点满文”。老满文使用了33年后,1632年(天聪六年)皇太极又命令达海改进了这种文字。达海改进后的满文,被称作“新满文”或“有圈点满文”。从满文的初创(1599)到改进完善(1632),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最终使满文成为一种比较可靠、完善的文字。从现有满文文献看,用老满文撰写的比较少,用新满文撰写的占绝大多数。这些文献成为研究满族及整个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满族重要的历史记忆遗产。
  满文文献从额尔德尼、噶盖创制老满文那天起,就开始逐渐形成。满文作为当时的“国书”,开始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满文已经在国政大事、历史档案、案件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清一代三百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满文文献。满文文献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满族及整个清代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满文文献的主要收藏地在我国的北京、沈阳、台北,其次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新疆等地,在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雍和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均有收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全国满文古籍收藏量最大的单位,所收藏的清代国家机关文书档案达160万件(册)。其中包括内阁全宗档案、宫中全宗档案、宗人府全宗档案、内务府全宗档案、军机处全宗档案以及圣训、实录、起居注、方略等。沈阳的辽宁省档案馆主要收藏清代盛京地方档案,其中包括《顺治年间档》、《黑图档》及大量的旗务档。台北的“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单位也有重要的收藏。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文文献还散失于世界各地,在俄罗斯、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也有数量不等的收藏。

附注

 杨丰陌、赵焕林、佟悦:《盛京皇宫和关外三陵档案》,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佟悦:《沈阳故宫》,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陆海英:《盛京永陵》,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王艳春:《盛京福陵》,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王佩环:《盛京昭陵》,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第161 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赵志忠:《萨满的世界:〈尼山萨满〉论》,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赵志忠:《满族民间文学概论》,第181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1。; 赵志忠:《满族民间说唱〈空古鲁哈哈济〉浅析》,载《民族文学研究》,1997(2)。

知识出处

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

《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出版地:2010

主要内容包括:满族萨满文化遗存之萨满、萨满信仰、萨满仪式、萨满神歌、萨满艺术以及萨满访谈录、萨满文本等。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有关满族萨满文化遗存的著述,对满族萨满文化遗存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将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萨满文化研究材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