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迎接新的飞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族社会学》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55728
颗粒名称: 四、迎接新的飞跃
页数: 3
页码: 16-18
摘要: 通过前面的分析,到目前为止,中国民族社会学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学科地位已基本确立起来。但客观而言,目前的研究中仍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是我们的民族社会学在走向成熟与发展时,从自在转到最后的自觉的学科化研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就我们的认识,目前民族社会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基础理论薄弱,虽然论著增多,国外的理论亦有了一定介绍,但客观而言,学科的理论框架与概念体系至今仍在探索之中。

内容

通过前面的分析,到目前为止,中国民族社会学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学科地位已基本确立起来。但客观而言,目前的研究中仍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是我们的民族社会学在走向成熟与发展时,从自在转到最后的自觉的学科化研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就我们的认识,目前民族社会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基础理论薄弱,虽然论著增多,国外的理论亦有了一定介绍,但客观而言,学科的理论框架与概念体系至今仍在探索之中。就以目前出版的几本概论性著作来看,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都是各说各的话,学科基本内容与体系的探索亦属众说纷纭,在一些方面较为明显地反映出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与理论两张皮,结合不够。因此,大多数人认为:“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范式、分析模式和研究方法等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特别是系统理论的不足,研究对象的歧见,使这门应用性极强而又被现实所特别需要的学科,还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①因此学科要走向成熟与发展的新阶段,对学科性质、对象、地位、基础理论等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势在必行。第二,学术研究的规范化程度差。由于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歧见,致使民族社会学学术研究的规范化程度较差,随便什么研究都可冠以民族社会学的名称,随便什么人一夜之间可能成为民族社会学的研究者,这从现象上显示了学科的繁荣,背后则是学术研究低水平循环的虚胖。逐渐形成自己的学科传统与规范,从民族学、社会学研究中相对清晰地分离出来,是目前紧迫的任务。第三,研究队伍规模小,专门研究人员少。除北京外,我国长期从事民族问题研究,且近年来表现出对民族社会学兴趣的,主要是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民族院校和研究机构,研究的普及面不够,而且大部分研究者只是把民族社会学作为研究的一个方面,投入的精力有限,研究的深化自然受到限制。而且仅民族地区院校与研究机构研究民族社会学,在视野与方法等方面也会有一定局限性。第四,民族社会学教学仅在个别大学展开,尚无相对定型的教材与参考书,这对知识普及是不利的。
  可以看到,目前的民族社会学研究虽然尚存在一些问题,但这是发展中的问题,是从一门成熟学科的角度提出的问题。事实上,中国民族社会学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正在走向成熟,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为此,我们以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第一,综合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社会学理论。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传统上处理民族与民族关系的理论与方法有自身独特的一面,近代以来欧美民族理论开始传入,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深受苏联民族理论影响,这在世界各国民族理论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中国的民族工作实践也极富特色,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努力在实践的基础上,综合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社会学理论。另外,社会学、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有各自特色,作为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不应该是二者的杂凑,而是必须将他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民族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也是目前研究中相对忽视的问题。第二,优化结构,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民族社会学应该研究哪些问题与现象,这些现象之间关系如何,民族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与基本逻辑结构如何,这是作为一门学科必须解决而现在仍未解决好的问题。笔者的意见是,从民族学、社会学与民族社会学的关系与研究对象入手,逐步廓清学科界限,进而探讨民族社会的基本关系,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社会学学科结构,进而确定其在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位置与性质。第三,培养人才,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学科梯队。目前的学术界真正长期专业从事民族社会学的人极少,这对一门学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而,学科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全社会对民族社会问题的关注,是一批有志者专心地投入民族社会学研究中去。这一切的解决,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扩大民族社会学的招生规模,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形成合理的研究梯队。第四,从实求知,推动学术研究的本土化与规范化。民族社会学的地位有赖于对我国民族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目前我国民族社会也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有许多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等待民族社会学从宏观层面予以综合分析与协调,民族社会学应抓住这一机遇,从实求知,推动民族社会学学术研究的规范化与本土化,形成有本土特色的、规范的学术研究取向与视角,为民族社会学发展积淀中国的传统与资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

附注

 刘敏:《我国民族社会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载《西北民族研究》,2002(1),93页。

知识出处

民族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稿在界定与分析民族、社会学、民族学学科结构的基础上,对民族社会学的对象、视角、定义、特征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并进而按照结构、过程、控制的内在关系构筑了民族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结构。其中民族社会结构论依据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分析了民族角色、民族、民族关系、民族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