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形成时期(1980年至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族社会学》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55727
颗粒名称: 三、形成时期(1980年至今)
页数: 4
页码: 13-16
摘要: 形成时期亦即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化阶段。这一时期是以1979年3月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开始的。此年3月15日至18日,“社会学座谈会”在北京召开。16日上午胡乔木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代表中央给社会学恢复名誉。其间成立了以费孝通为会长的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开始,尤其是3月30日邓小平在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内容

形成时期亦即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化阶段。这一时期是以1979年3月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开始的。此年3月15日至18日,“社会学座谈会”在北京召开。16日上午胡乔木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代表中央给社会学恢复名誉。其间成立了以费孝通为会长的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开始,尤其是3月30日邓小平在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④更是为社会学发展打足了气。与此同时,民族学也得以重建与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从最初的资料整理与出版,到民族社会调查的广泛展开,民族社会学研究资料逐渐积累,研究成果的质量、数量、范围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一阶段,研究首先从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的整理、出版开始。从1979年规划报批,到1989年国家民委召开“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工作会议,对丛书编辑、修订、出版进行总结,此项工作基本完成。到1991年10月,“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共出版403部,总计近8000万字。①此期间还继续进行了民族识别调查。1992年,“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研究丛书”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后又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1993年开始调查研究,历经数年深入调查,目前第一批著作,如蒙古族卷、彝族卷、维吾尔族卷、苗族卷、回族卷、朝鲜族卷、畲族卷、哈萨克族卷等从1997年开始已先后出版。该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持实施,其目的是“通过客观地反映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现实成就和存在问题,深入地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思路,为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见。同时在50年代民族大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少数民族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各方面深刻变化的调查研究,不仅可以记录和保存大量、丰富的民族学资料,而且可以对我国民族研究各学科的发展充实新的学术养分。”②笔者以为,社会学是运用实证方法综合地研究现实社会的,因而这一调查是更直接地突出了民族社会学调研的特色,促进了民族社会学发展。在这一阶段,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还有费孝通边区开发研究,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在费孝通指导下,以社会学、人类学调研为基础,1995年以来出版的“社会学人类学丛书”,至2001年7月已达29辑,对民族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探讨。西南、西北民族地区的学者亦在此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中国西北政治社会问题研究丛书”,其中涉及大量民族社会调查研究内容,岳青、刘敏等1994年出版了《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高永久、马方1998年出版了《当代甘肃民族社会问题》等。这些研究均以调研为基础,对民族社会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为民族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继续展开民族社会调查的同时,新时期民族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民族社会学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受到了学术界关注。1981年费孝通先生最早提出“民族社会学”的学科概念,并倡导“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研究作民族社会学”。此后更富学科规范的民族社会学研究出现了良好的势头。据不完全统计,至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共翻译介绍、撰写发表冠以民族社会学的论文9篇。即《苏联民族社会学研究》(《民族译丛》1981年第6期),李绍明的《论民族社会学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唐奇甜的《对民族社会学的一些想法》(《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杨贤华的《民族社会学》(《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罗东山的《谈谈民族社会学的主要课题》(《湖北少数民族》1987年第2期),苗剑新的《浅谈民族社会学》(《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唐奇甜的《论民族社会学的根本任务》(《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罗东山的《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课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翁其银的《科学社会学、民族社会学、青年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介绍》(《重庆社会科学》1987年第5、6期)。①另外,《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第12期)介绍了苏联达维久克《应用社会学词典》中的“民族社会学”词条。中南民族学院科研处、湖北省民族社会学研究会合编,1985年4月内部印行了《民族社会学》(参考资料),对此前有关民族社会学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了汇编介绍。总的看来,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偏重基本概念、研究课题与方法等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戎发表了《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②、《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吕青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1998年第2期先后发表了《试论民族社会学的研究课题》、《试论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发表了刘敏的《我国民族社会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等论文。《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亦介绍了民族社会学。这些研究较之80年代有了明显的深化。更值得注意的是论著类成果在90年代以来明显增多,云南省社会学会于1991年出版、印行了《民族社会学研究》(第一辑、第二辑)。笔者与江波等合著,1996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学的新视野》一书列专篇讨论了民族社会学。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先后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1997年出版了贾春增主编的《民族社会学概论》,郑凡、刘薇琳、向跃平著的《传统民族与现代民族国家——民族社会学论纲》两本书,说明我国学者开始对民族社会学的学科体系与方法进行初步的综合探讨,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的理论与方法》于1997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给国内学者介绍了国外民族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并且他身体力行,运用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稳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虽然目前的研究尚存不少问题,甚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尚未达成共识,但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中国民族社会学正在从自在阶段向自觉阶段转化,民族社会学的知识在传播,民族社会学的方法在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在深化。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民族社会学的教学亦开展起来,马戎先生留学回国后于1988年在北京大学开始为研究生试讲“民族社会学”课程,进入90年代,这一课程连续开设,并列为硕士生、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民族社会学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兰州大学亦于2001年将民族社会学列为硕士、博士的研究方向,招收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生。在教学、科研发展的基础上,1995年由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发起成立了全国性的“中国社会学会民族社会学研究会”,办起了自己的会刊《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使全国民族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和发表论点的阵地。
  从学术研究到学科建设,学术团体与刊物的建立与印行,中国民族社会学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民族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逐渐确立起来。中国民族社会学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化已接近完成,等待着新的飞跃。

附注

 《邓小平文选》,第2卷,180~1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下),342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郝时远、张世和、色音、李茜:《新巴尔虎右旗蒙古族卷》,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张文山:《关于建立中国民族社会学理论构架的设想》,载《内蒙古社会科学·经济社会版》,1990(3),53页。; 周星、王铭铭:《社会文化人类学演讲集》,498~532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知识出处

民族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稿在界定与分析民族、社会学、民族学学科结构的基础上,对民族社会学的对象、视角、定义、特征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并进而按照结构、过程、控制的内在关系构筑了民族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结构。其中民族社会结构论依据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分析了民族角色、民族、民族关系、民族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