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族社会学》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55726
颗粒名称: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研究
页数: 3
页码: 11-13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几乎消失,民族社会学理论的探索更无从谈起。但值得注意的是民族研究依然在继续,民族社会调查也在进行。早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就决定派遣中央访问团,分西北、中南、西南三路,访问国内少数民族。访问团有一些民族学家参加。虽然访问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对全国少数民族的深切关怀,宣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的民族政策,密切中央人民政府与各民族联系,加强民族团结”③,但在具体访问过程中不可能不涉及学术问题。

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几乎消失,民族社会学理论的探索更无从谈起。但值得注意的是民族研究依然在继续,民族社会调查也在进行。早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就决定派遣中央访问团,分西北、中南、西南三路,访问国内少数民族。访问团有一些民族学家参加。虽然访问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对全国少数民族的深切关怀,宣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的民族政策,密切中央人民政府与各民族联系,加强民族团结”③,但在具体访问过程中不可能不涉及学术问题。按照费孝通的解释:“除了宣传民族平等的基本政策外,中央访问团的任务就是要亲自拜访各地的少数民族,摸清它的民族名称(包括自称和他称)、人数、语言和简单的历史,以及他们在文化上的特点(包括风俗习惯)。”①也就是说它含有民族社会学的一些成分。新中国成立以后,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民族识别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尤其是后者积累了丰富的民族社会学资料。对于社会历史调查的背景,费孝通分析道: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要注意少数民族发展的特点。民族工作要更加深入,民族的发展要更迅速,要求对各民族的发展特点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生活在迅速改变,如果不及时地把他们原来的社会面貌记录下来,过一个时期,我们就很可能不容易再正确了解他们所经历过的那段悠久的历史,很多发展特点也就不容易理解了;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发展了,必然会发生对自己的民族历史的强烈的感情,他们要求科学地、历史地证实自己民族的历史,要求明确他们在祖国历史上的地位。②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的形势与民族学发展都需要社会历史调查,毛泽东亲自指示,必须抓紧时机对少数民族进行社会历史调查,以便抢救这些宝贵的资料。③社会历史调查从1956年开始,到1964年告一段落。在调查过程中最初提出的方针是:“首先调查少数民族的社会生产力,社会所有制和阶级情况,然后尽可能搜集历史发展资料和特殊的风俗习惯,进而对各民族历史作系统的研究。”④后来这一方针受到政治运动冲击,研究的科学性受到制约。但具体来说,回顾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应当肯定调查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参与人数之多,调查地域之广、撰写资料之丰富都是有目共睹的、前所未有的。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民族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为有关的专业教学充实了新的、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料。
  调查、研究人员不辞辛苦,做了大量的调查笔记,搜集了各种文献资料。参加调查的人员达到一千多人,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16个省和自治区成为重点调查的地区,如果加上委托各地搜集的部分资料,可以说是调查地域遍布全国,积累的各种资料有上亿字。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编写的“民族问题三套丛书”积累了大量资料,成为以后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重要的基础性工作。①综观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段的调查研究,“在社会学、民俗学被取消,体质人类学受轻视的时代里,民族学虽然也在做一些和这些学科有关的事,但都缺乏对这些学科的采借,作为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无从谈起。”②没有社会学支持的民族社会学,即使调研亦将面临许多困境。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与社会学恢复以前,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之间,中国的民族社会学尚处于孕育阶段。虽然民族社会学的概念已经提出来,但学科理论与方法论的探讨可以说是空白,也有一些关于民族学与社会学关系的较为深入的探讨,但这绝不能代替民族社会学的探讨。民族社会学在这一阶段更多地表现在民族学与社会学,以及二者相结合的一些调查之中,是一种自在的研究,而非自觉的研究,确切地说是民族与民族地区的社会调研。费孝通先生虽在《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一文中提出:“民族学在中国主要是搞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所以,在中国,社会学和民族学从学术分科上说可以合而为一的。因此,我们也不妨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研究作民族社会学。”③但就笔者愚见,这只是权宜之计,是对此前研究状况的确认,真正作为一门学科的民族社会学没有相对独立的学科理论与方法是绝对立不起来的,这也是我们把它概括为自在的、非学科化研究的重要原因。

附注

 胡鸿章:《回忆中央访问团云南分团》,见《云南民族工作回忆录》(一),126~142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费孝通:《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见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15~12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档案》,6,转引自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著:《中国民族学史》下卷,159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刘春:《刘春民族问题文集》,243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下),201页,207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下),3~4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2(2),3页。

知识出处

民族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稿在界定与分析民族、社会学、民族学学科结构的基础上,对民族社会学的对象、视角、定义、特征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并进而按照结构、过程、控制的内在关系构筑了民族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结构。其中民族社会结构论依据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分析了民族角色、民族、民族关系、民族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