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的依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族社会学》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55723
颗粒名称: 一、分析的依据
页数: 2
页码: 6-7
摘要: 对中国民族社会学的发展进行准确的述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是因为学科的年轻与不成熟,学者观察角度的差异,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就以民族社会学产生的时间而言,大致就有三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民族社会学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持此观点的有贾春增、罗东山、李绍明等人。他们分别以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30年代、40年代作为学科产生的标志。这是一种多数派观点,虽时间表述有一定差异,但具体所指基本接近。

内容

对中国民族社会学的发展进行准确的述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是因为学科的年轻与不成熟,学者观察角度的差异,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就以民族社会学产生的时间而言,大致就有三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民族社会学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持此观点的有贾春增、罗东山、李绍明等人。他们分别以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30年代、40年代作为学科产生的标志。这是一种多数派观点,虽时间表述有一定差异,但具体所指基本接近。如罗东山认为,“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工作,在我国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只是那时未用这个名词而已。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搞清民族社会学的来历是必要的,但不能拘泥于此,关键在于看其研究的对象和要达到的目的。”①第二种观点以张文山为代表,他于1990年撰文认为中国民族社会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他不同意宽泛地把有关民族问题的调查研究都算为民族社会学范畴。他指出:“民族社会学在国外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孕育发展,而中国民族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至今没有建立起来”,“在我国真正开始探索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是从80年代开始的”。①第三种观点从广义、狭义两方面看待中国民族社会学的酝酿与发展,它实际上是以上两种观点的综合,第一种观点构成广义的认识,第二种观点构成狭义的认识。此说由郑凡等在《传统民族与现代民族国家》一书中提出来。②
  以上三种概括应该说都有一定道理,尤其是第三种观点较为全面,但具体内涵分析不够清楚。事实上问题的关键是以民族社会调查为依据,还是以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为依据来分析民族社会学的发展,亦即以自在的研究为依据,还是以自觉的学科化研究为依据来分析民族社会学。显然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孕育、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自然会有较大不同。就如同有关社会的知识古已有之,但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近代一样,笔者不赞同过分泛化民族社会学研究,而是主张民族社会学初步形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然它的孕育期显然可以上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据此,笔者以民族社会学研究的成熟程度为依据,以自在的民族社会调查到自觉的学科化研究为主线,分孕育、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对民族社会学展开分析。

附注

 中南民族学院科研处、湖北省民族社会学研究会:《民族社会学》,348页,内部参考资料。; 张文山:《关于建立中国民族社会学理论构架的设想》,载《内蒙古社会科学·经济社会版》,1990(3),53页。; 郑凡、刘薇琳、向跃平:《传统民族与现代民族国家——民族社会学论纲》,102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知识出处

民族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稿在界定与分析民族、社会学、民族学学科结构的基础上,对民族社会学的对象、视角、定义、特征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并进而按照结构、过程、控制的内在关系构筑了民族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结构。其中民族社会结构论依据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分析了民族角色、民族、民族关系、民族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