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共修卡拉总干渠,初建农田水利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农二师三十一团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5554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共修卡拉总干渠,初建农田水利工程
页数: 7
页码: 15-21
摘要: 塔里木是干旱地区,水在塔里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水就有生命,有水就有绿洲。进行农业生产,水利要先行,在开发塔里木时,开拓者都把水利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共青团农场建场典礼大会后,卡拉总干渠也破土动工了。

内容

塔里木是干旱地区,水在塔里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水就有生命,有水就有绿洲。进行农业生产,水利要先行,在开发塔里木时,开拓者都把水利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共青团农场建场典礼大会后,卡拉总干渠也破土动工了。
  卡拉总干渠位于尉犁县东南,塔里木河下游北侧,西北起恰拉龙口,东至塔里木六场,全长44千米,流经共青团农场、塔里木四场、塔里木六场、塔里木七场。卡拉总干渠是即将修建的爱沙米尔水库(卡拉水库一库,1958年8月11日开工,11月25日竣工)的配套工程,可在枯水期引爱沙米尔水库的水灌溉各农场的农田。
  在当时“五边”方针指导下,全场职工开始向塔里木亘古的荒原宣战,立即投入修建卡拉总干渠工程的第一个战役。由于农场大部分人员是由农二师各单位抽调的比较优秀的青壮年职工,职工们一来,就表现出了情绪高、决心大、干劲足的喜人景象,有的单位来到共青团农场没有休息一天,就立即投入了生产准备工作。
  场党委组织了“红五月献礼”竞赛活动,提出向兵团各共青团农场竞赛的倡议,开展劳动竞赛,以此向即将召开的农二师第七次党代表大会献礼。场里提出“红五月,红又红,男女老少齐出动,提前修好总干渠,打响头炮建奇功”的口号,队与队、组与组、个人与个人开展劳动竞赛。大家住的是简易窝棚,吃的是咸菜、粗粮,喝的是碱水,吃睡在工地。全场职工提出“要与上甘岭比艰苦”、“要学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
  5月的塔里木,中午气温高达40℃,工地上没有一个人睡午觉,收工哨响了很久,不见人回营地休息,队长到工地下命令,叫回这个,那个又溜到工地大干起来。清晨的起床哨也失去了作用,战士们一个比一个起得早,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5~16小时。中午吃饭,有的职工一边啃着馍,一边就睡着了。有的单位提前半小时就上了工地,五中队九组两点半就起了床;三中队晚收工常迟一小时,领导再三劝说没有一个收工,只好发动大家用互相欢迎的方法,才收了工;六中队有的小组把被子搬到干渠上,苦战一夜;二中队下放干部徐协文在挑土时,右肩压肿了,用左肩挑,左肩压肿了,就用举重的姿势两手举着挑担;五中队女同志赵爱云两点半就起了床,她给全组的同志打好洗脸水,感动得全组都早早地起了床。从师服装厂来的优秀女团员于淑兰,从未参加过重的体力劳动,在挖总干渠时,她双手打满了血泡。中午休息时,她暗自跑到树林里流泪哭泣,但一听到上工的哨子后,马上拿起坎土曼,仍然顽强地坚持工作。广大团员青年不叫苦,不叫累,力争上游拼命干,他们提出“青壮团员,跃进先锋,力争英雄,八天任务,一天完成”的口号,突击手的带头模范作用鼓舞了大家。职工们不仅能抓紧时间,而且千方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少单位牺牲了休息时间,挤出中午午睡时间,晚上晚熄灯将工具全部改换,小筐变大筐,软绳变硬绳,开展了“大帮小,强帮弱,两强带一弱”的团结互助活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全体职工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就是场部机关的同志都是起早睡晚,任劳任怨,不断深入工地中,当天工作如果做不完,就加个夜班,也不肯放到第二天去干。
  为了保持全场在施工中的旺盛情绪,提高质量,巩固成果,场里于5月18、19两天,以“红五月献礼”工作组为核心吸收了各中队领导、先进工作者以及有关业务人员、技术干部共50人,组成了观摩评比队,分别深入工地,对工作效率、质量和党、团、工会活动作了全面检查、参观、评比,促进了“红五月献礼”竞赛的开展。全场由竞赛前完成师定额的77%,提高到完成师定额的124%,最高的二队完成150%。
  1958年7月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来场视察工作,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工作热情,劳动竞赛又推上了新的高潮。7月中旬,全场职工日夜奋战,仅用两个半月时间就完成师里分配的3.8千米总干渠施工任务,完成土方28.4万立方米。六队平均完成任务131%,占全场之首。全场平均完成师定额124.4%,涌现出22个青年突击组,66个青年突击手。全场评选出10名青年突击手,奖励一把带“奖”字的专制坎土曼,获奖者拿着奖品自豪万分,并被职工围住交口称赞。
  7月20日,全场投入第二个战役,基建重点转入场内各支渠施工。在这期间,场传达师七次党代会精神后,场党委响应师党代会“造田四、六,积肥十万”(亩造价4~6元,积肥10万立方米)的号召,提出“土增千方、工超百日、田献三亩、积肥五万”的口号,并在全场开展了“高工效竞赛和技术革新”活动。场提出“一人二条计,五人一工具”的群策群力、技术革新献计活动。职工们挑土时把小筐改成大筐,职工们就怕筐子里的土装少了,装满了还要用脚踏实一些。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不少队吃住在干渠上。职工们在烈日下光着胳膊,你比我土装得多,我比你车推得快。“小病大干,大病不下火线”,男女老少相互帮助蔚然成风。有时披星戴月住在工地,枕着筐子,依着木夯小憩一会儿,为创造高工效日夜突击,几天不睡觉是常有的事。白天干工地上的活,筐子不够用,有的队就根本没有筐子,于是大家晚上利用空闲时间割柳条,自己编筐子。在工作之余,女职工利用休息时间主动为男职工洗、补衣服;男职工为女职工修理工具,这样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二队一组提出“两强帮一弱”的口号,在竞赛中,年轻的帮助年纪大的多挑土,身体强壮的帮助身体弱的多推车。为提高工效提前修通二支干,全场职工提出“苦战七昼夜,修通二支干”的口号。为争取提前完成任务,提出“工地就是家,会议搬田间”的方法。
  8月的塔里木,中午炎热,职工们提出“两头多干,中午多休息,点起火把来,夜间当白天”的作息方法,于是夜间篝火照明,工地上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动人场面。到8月20日,全场二支干会战结束,共完成渠系土方31万立方米,平均完成师定额的137.3%,全场当年修成支干渠3条,总长10.86千米。
  8月下旬,全场进入各单位渠系建设和开荒造田的第三大战役。六队自制8辆推土车,工作效率提高了2倍以上。不少职工吃饭时边啃着馍,边像着魔似的在地上画改良工具的模型图,开“诸葛亮”会商讨改良方案。铁木工具组的职工,集思广益,提出“不怕技术低,不怕任务大,苦战十昼夜,实现车子化”,终于制作出了木质独轮车300多辆,后又把木轴改成铁质轴承,进一步提高了工人效率。在开荒造田中师规定“造田四、六”(每亩地造价4~6元),场提出“造田破四、六,争三、五”,而个别职工创造“放卫星”开荒几公顷的纪录。年底全场完成水利土方70多万立方米,都是职工用工具一下一下挖出来的。这些土如果用载重4吨的汽车拉运,要用18万多辆汽车才能运完,职工们硬是一筐一筐、一推车一推车运走的。这一年,上报完成开荒造田面积3523公顷,完成师里任务的116%,同时全场职工积肥4000多万千克,人均完成3.3万千克。这年有位年轻人在日记里写道:“我们青年干劲大,挖的大渠美如画。开垦荒原变良田,减少塔里木热风沙,来年丰收奏凯歌,塔里木青年名天下。”这就是共青团农场第一代开拓者满怀豪情的真实写照。
  由于农场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农庄的经验,农田规划为33.3~40公顷的大条田,未考虑水旱轮作,没有认识到塔里木地区的盐碱危害,本着不挖和少挖排渠的原则,不设计农排,因此,造成农田地块太大,不利于平整;条田太宽,不利于脱盐;没有农排,无法排出碱水,这给日后生产造成诸多困难,是生产一直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1958年创建共青团农场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与不少英模人物。如二队的于淑兰(女),手上打满了血泡,坚持到底不叫苦;两个小孩的妈妈栾子强,家务繁重,工作积极,与男职工一样挑大筐,出勤100%;有重病不休息,坚持到底的三队郭德全;有与男职工比高低,出勤100%,抢干重活,半年完成任务127%以上的胡秀兰(女)、胥玉华(女);有当时被誉为“铁打的英雄汉”戴顺成。
  1959年6月28日,场党委公布1958年先进生产者219名,同时树立胡秀兰、张学、戴顺成、李文荣、张洪、陈明立、马翠兰(女)、贾玉林等十大标兵,年仅17岁的团员胥玉华全年出勤100%,完成任务127%,她出席了自治区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并荣获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称号。

知识出处

农二师三十一团简史

《农二师三十一团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8

《农二师三十一团简史》记述了三十一团近50年的开发建设、发展壮大的创业史。从某种意义上说,《简史》是三十一团5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