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从“大跃进”到向“死亡之海”的宣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农二师三十一团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5554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从“大跃进”到向“死亡之海”的宣战
页数: 7
页码: 2-8
摘要: 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它中间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大漠起风时黄沙滚滚,天晴时浩瀚无垠,塔里木盆地被称为“死亡之海”,是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内容

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它中间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大漠起风时黄沙滚滚,天晴时浩瀚无垠,塔里木盆地被称为“死亡之海”,是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开发建设塔里木,是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开拓者王震将军的夙愿。早在1949年部队进疆之前,他就对这块神秘而诱人的土地作过深入了解。1951年5月15日,身为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的王震将军亲自踏勘并决定修建十八团大渠,当首期工程竣工通水时,在放水典礼上,他说:“我们要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把库尔勒、焉耆建设成富裕的农庄果园,建设成有电力机械的工业城市,我们还要开发建设新的垦区,向塔里木进军,要大戈壁给我们献出棉粮。”这是王震将军第一次提出开发塔里木垦区的设想,只是当时驻守焉耆军分区的步兵第六师和二十七师2万余人,在焉耆、库尔勒两个垦区刚站稳脚跟,部队集中力量在哈拉莫墩、肉孜和田、吾瓦(现二十九团)一带开荒建设新农场,解放一渠、解放二渠的艰巨工程几乎占用了一半的劳力,部队尚无暇南顾塔里木,王震将军的美好愿望当时未能变成现实,但它预告了荒凉的塔里木即将醒来。
  1955年秋,伴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而来的农业增产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兴起。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六师整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由于开发建设农场的需要,生产人员大量增加,而全师1955年农作物实收面积只有1.1万公顷,粮食作物的亩产一直徘徊在百斤左右,使本来就存在的吃饭难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开发建设新垦区,扩大生产规模已成为客观需要。这样,塔里木垦区的开发建设被列入师党委的议事日程。这一年冬天,农二师谢高忠副师长参加兵团二届计划会议,正式提出了开发塔里木方案,得到了兵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兵团副政委张仲瀚称赞农二师:“决心开发新疆东部的半壁河山,让丝绸古道重放光彩,很有远见。”但又要求:“彻底改变塔里木河下游的农业无水,大地无林,脚下无路的现状,建设一条绿色走廊,是个大战役,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张仲瀚副政委的指示拉开了开发建设塔里木的序幕。
  农二师要开发的塔里木垦区在“丝绸之路”南道尉犁县境内,在今库(尔勒)—若(羌)公路沿线的狭长地带,塔里木河、孔雀河的新老河道蜿蜒纵横其间,形成了河漫滩冲积平原。古代塔里木人、罗布人、匈奴人、蒙古人、维吾尔族人和汉族等各民族发挥聪明才智,共同创造了这片神奇而美丽的绿洲文化。为保障“丝绸之路”的通畅,防止匈奴南侵,汉朝在楼兰、渠犁、轮台曾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仅渠犁(今尉犁县东河滩)就有良田五千顷。此后,时起时伏的兼并战争,加之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断向北推移,使孔雀河和以“边疆野马”著称的塔里木河频繁改道,楼兰、渠犁、鄯善这些古城只留下了供人凭吊的废墟、干涸的河床、星罗棋布的沙丘垄岗和无人村的残垣断壁。那驼铃悠扬、商旅如蚁的丝绸之路被风沙掩埋了,人们只能靠骆驼、马的枯骨辨认道路,“塔里木河水悠悠流,不流幸福只流愁”。在农二师开发塔里木之前,此地只有群克、卡拉、英苏、铁干里克住有星星点点尉犁县公社社员,这里有大片荒原可资开发利用,有充足的水源可供利用,但荒原中心却是干旱酷热、沙暴盐碱的恐怖之地,一般农民无法开垦。
  “严冬过后绽春蕾”,1956年1月,农二师党委研究扩大耕地面积问题,初步规划在和硕乌什塔拉、库尔勒城西和尉犁县城南组建三个农场,以便安置即将来到农二师的近万名河南支边青壮年。这时兵团决定在南北疆各建一个机械化标准农场的试点,南疆的点设在农二师,师党委决定把这个点放在尉犁,以此作为向塔里木进军的桥头堡,同时也是全面开发建设塔里木的物资中转站。
  5月,以尉犁县城南孔雀河大桥竣工为标志,国营尉犁第一农场(即塔里木一场,后来的三十四团)在塔里木河下游的门户尉犁县南郊(今塔里木乡)正式成立,打响了开发建设塔里木的第一炮。
  6月,师基建科和勘测处派出32人的勘测队,向塔里木荒原深处进发,进驻铁干里克。他们兵分两路,在尉犁县铁干里克区党委和政府支持下,骑马深入阿拉干、英苏、铁干里克、铁曼坡、卡拉、群克一带,进行踏勘和实地测量工作,踏勘出近6万公顷肥沃荒地,简直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另外勘测队还在爱沙米尔和大西海子两地找到了可建水库的地方。这次勘查为全面开发塔里木提供了十分可靠的地形、土壤、植被和水文地质资料,给开发塔里木献上了一份丰厚的礼品。
  1957年1月,成立于1956年7月的乌什塔拉农场因国防建设的需要和水源不足,搬迁至铁干里克以东的新麻扎,兴建了铁干里克农场,此时更名为国营塔里木第二农场(即后来的三十五团),两个农场一东一西相距100多千米,基本确定了塔里木垦区的轮廓。
  与此同时,农一师为了开发塔里木,兵团陈实副参谋长和农一师林海青师长在1956年底和1957年春,曾先后两次沿塔里木河上游进行实地踏勘。1957年国庆节期间,时任国家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听到尉犁第一农场已建立的消息十分高兴,多年的夙愿终于被农二师首先付诸于行动。他邀请农一师和农二师的领导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并汇报塔里木的规划蓝图,接着以农垦部的名义,作出《关于开发塔里木,向沙漠进军的决定》。王震将军对农一师师长林海青和农二师师长刘克明说,我建议你们两个师一个从塔里木河上游进军,一个从下游进军,在中游会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发出一条绿色长廊。从此,一场声势浩大的开发塔里木,向沙漠进军的高潮来到了。
  1958年是中国当代史中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农垦发展史最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各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跃进”运动,这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①。兵团和内地一样,也掀起了“大跃进”的热潮。1958年2月,兵团召开工会代表大会,会上提出口号:“苦战一年跨过黄河,苦战三年跨过淮河,苦战五年会师长江,在棉花产量上,和全国任何地区同等面积比较,长期保持上游。”(注:《1956年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粮食单产指标,黄河流域为200千克/亩,淮河流域为250千克/亩,长江流域为400千克/亩。)
  2月7日,在全国“大跃进”形势影响下,农二师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以“反右倾,鼓干劲”为指导思想,通过三次修订计划指标,动员掀起大跃进高潮,将粮食单产由1957年的1419千克/公顷提高到1980千克/公顷。农二师党委提出“苦战三年,改变面貌”的口号。3月1日,农二师副师长谢高忠率领近万名垦荒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了塔里木河下游腹地。施工部队从焉耆、库尔勒垦区老团场出发,身背行李,手拿工具,跋涉近200千米,奔赴塔里木。当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开发工作困难重重。以谢高忠为首的工区指挥部,采取“全面部署,统一指挥,分批施工,水利先行”的方针,从东至西依次放线定点,展开大会战。垦荒大军住窝棚,啃窝头,喝碱水,顶烈日,利用手工简陋工具,每天苦战15个小时,在铁曼坡、库尔木依、乌鲁克、英库勒、卡拉、姑姑河、爱沙米尔7个场的施工工地,依次放线施工。同时大西海子一库,铁干里克灌区的南干渠、西干渠,卡拉灌区的爱沙米尔水库(现卡拉一库)及卡拉总干渠、普米干渠及其渠首工程也相继上马。面对塔里木垦区农场基本建设点多、线长和技术力量不足的困难,师党委采取了边勘查、边设计、边施工、边建场、边生产的“五边”方针开发七个新农场,一场开发塔里木的战役就此全面展开。
  与之相呼应,1957年10月下旬,农一师在塔里木河上游北岸的阿拉尔,成立了塔里木垦区生产指挥所,开荒造田,新建了8个国营农场。一场向“死亡之海”的宣战,兵分两路,在塔里木河上、下游同时摆开了战场,开始了向塔里木进军。三年中,农一师和农二师在塔河上、下游共建成17个大型国营农场,开荒造田8万公顷,形成了上、下游哑铃形两大垦区,塔里木的开发对发展和繁荣南疆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大跃进”时期,兵团及农二师党委果断地抓住有利时机,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量接收内地支边人员和求食灾民,在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办农场和兴修水利,农二师塔里木垦区的农场大多数创建于此时期。由于各农场没有像内地办人民公社那样造成灾难性破坏,没有遇到内地那种不可抗拒的严重自然灾害,因此,当内地国民经济遭到严重困难之时,农二师的工农业却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内地饥民成群、粮荒严重时,农场职工不但没有出现逃荒现象,却接收了大量的内地饥民。但是,各农场在“大跃进”中也和全国相似,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战线过长、资金不足、基建规模急剧膨胀,欠发职工工资,拖欠国家税金和银行贷款,影响了职工生活,经济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在人力物力上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附注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129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知识出处

农二师三十一团简史

《农二师三十一团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8

《农二师三十一团简史》记述了三十一团近50年的开发建设、发展壮大的创业史。从某种意义上说,《简史》是三十一团5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