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农二师三十一团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55542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5
页码: 1-5

内容

1997年2月2日,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三十一团人印象最深的一天,也是全国亿万人民认识三十一团的日子。在还差四天就要过春节的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第一套节目播放了三十一团职工几十年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发建设塔里木的业绩,以及准备欢度春节的情况,报道时间长达3分钟。这短短的3分钟时间,让全国亿万观众知道了地处“死亡之海”东北边缘的西部农场——新疆兵团农二师三十一团。这个震撼人心的喜讯使三十一团沸腾了,春节也过得尤为热闹。
  农二师三十一团地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尉犁县东南的英库勒,南靠举世闻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距全国卫生城市库尔勒市148千米。早在汉朝初期,所处的尉犁县境内就被誉为西域绿洲,素有“塔里木绿色走廊”之美称。
  农二师三十一团的前身是农二师共青团农场,创建于全国“大跃进”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是农二师广大干部群众响应兵团共青团二次扩大会议精神,全师1.7万余人捐资64万余元创建而成。当时从孔雀河畔到天山脚下,第一代军垦人满腔热血,积极报名参加共青团农场开发建设,农二师从焉耆、库尔勒垦区老团场选送抽调1247名共青团员与优秀青壮年,身背行李,手拿工具,跋涉200多千米,“跨过孔雀河,闯出铁门关,劈开梧桐林,进军塔里木”,来到英库勒,创建共青团农场。
  1958年5月4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康秉仁率农二师选送的优秀青壮年,在原规划的塔里木五场原址英库勒,在杂草丛生的盐碱滩上,搭起了场部简易帐篷,召开了共青团农场成立大会,随后卡拉总干渠也破土动工了,全场进入了热火朝天的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冬季积肥的劳动竞赛中。
  建场初期,全场广大干部职工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头顶烈日,脚踏荒原,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白手起家,创办农场。他们冒风雪、迎酷暑、斗风沙,“日不出而作,日没而不息”,喝的是盐碱水,吃的是玉米面,艰苦创业,用辛勤的双手耕耘出一块块条田,用艰辛的汗水滋润出一株株禾苗,终于在亘古荒原上扎下了根。共青团农场在农二师捐资献人的基础上,创建了“四不要”(即不向国家要人、要钱、要物资、要机器)的新型国营农场。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农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生产水平下降,亏损连年加大,使正在发展中的农垦事业遭受了巨大损失。“文化大革命”后期,三十一团在军队现役干部张本纯、何焕宇主持党政工作下,初步扭转了动乱局面。为尽快解决吃饭问题,打好粮食翻身仗,三十一团改旱作为水旱轮作,大力发展水稻生产,狠抓农田基本建设,1971年粮食实现了自给有余,摘掉了13年吃返销粮的帽子,在塔里木垦区第二个实现粮食自给有余(比塔里木垦区的三十五团晚一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1980年开始,三十一团认真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加快了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经过不断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积极进行种植业作物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棉花生产,推广以地膜棉为主的农业技术,团场生产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1981年首创利润74.7万元,结束了长达23年的亏损历史,在塔垦区率先扭亏为盈,三十一团从此跨进了巴州农垦局及农二师先进行列。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三十一团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和农机管理标准化,并再次调整种植业结构,形成塔里木垦区特色“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格局,棉花、香梨、鹿茸成为三十一团的三大支柱产业。团场通过深化改革,积极培育企业文化,弘扬兵团精神,以抓“两化”(团部城镇化,连队林园化)建设,积极开创“两个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三十一团又步入了兵团先进行列。
  2000年,党和国家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三十一团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出“借西部开发之东风,建绿色走廊第一镇”的响亮口号,加大了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狠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广喷滴灌、微灌高效节水生态农业与“高、密、植”精准农业。
  2003年起,三十一团新的党委班子遵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通过深化经营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各项事业,使三十一团保持了经济可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奋起二次创业,再创团场辉煌。如今的三十一团,开发利用面积6667公顷,人口达万人,在岗职工2552人,团内生产总值1.5亿元。218国道从团部中心通过,交通极为便利。团场已经成为塔里木垦区的优质棉生产基地,驰名中外的库尔勒香梨,闻名遐迩的优质塔河鹿茸成为全团的支柱产业。“平地起高楼,二八换铁牛,日夜常明电,甜水家家流,娱乐现代化,群众乐悠悠!”这首顺口溜,实实在在地描绘出团场今昔的巨大变化,流露出对美好家园的赞扬。
  弹指一挥间,三十一团转眼已走过50年的历史。回顾这50年的创业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一团发展壮大的历史,这是广大军垦战士实践“屯垦戍边”战略思想,充分发挥“三个队”、“四个力量”的作用,在艰苦曲折中不断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挑战自然,战胜困难,艰苦创业的历史;也是一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无私奉献的爱国史和民族团结史。
  三十一团的开发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了一个艰苦创业、开发建设、改革发展、再创辉煌的艰苦历程,在团场三代军垦战士的努力奋斗下,一代又一代军垦人书写着创业历史的新篇章,为后人留下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兵团创业精神,也留下了三十一团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胡杨精神。
  中国人向来重视历史,中国的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修史。为使人们对农二师三十一团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全面认识和了解,三十一团党委根据兵团、农二师党委部署,组织编写了《三十一团简史》,其目的在于用科学的发展观,实事求是地记述三十一团党委带领全团职工群众艰苦创业的辉煌业绩,这对于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既是以史为鉴,以史鉴今、以史育人的需要,也是三十一团党委和广大干部与群众的期望。
  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脚步继续前进,并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三十一团过去的那个年代、那种精神,继续艰苦创业,再创三十一团更加美好的明天。
  辉煌永远属于不断奋进的人们!

知识出处

农二师三十一团简史

《农二师三十一团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8

《农二师三十一团简史》记述了三十一团近50年的开发建设、发展壮大的创业史。从某种意义上说,《简史》是三十一团5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