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方志的形成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地方志工作手册》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55082
颗粒名称: 二、地方志的形成时期
页数: 5
页码: 3-7
摘要: 多数学者认为西汉至隋唐时期是地方志的形成阶段。

内容

多数学者认为西汉至隋唐时期是地方志的形成阶段。
  地方志形成的标志是冠名地方志的问世。也就是说问世的地方志,既有“志”的命名,又有“志”前冠名。其特点是名实相符,内容丰富,体例基本形成。
  汉代,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中央政府从“宰郡国须胸中全具一郡国,宰天下须胸中全具一天下”的理念出发,要求各郡国按时上报本地的物产、贡赋和人口等资料,先是三年上报一次,后是五年上报一次。据《隋书·经籍志·地理类叙》记载:“武帝时,计书既上太史,郡国地志,固亦在焉。”中央政府的这一举措,推动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地记、地志和图经之类的地方志随之问世。
  “地记”和“地纪”两词的含义不同。有人把“地记”写为“地纪”,这是不妥的。“地记”,是指对一地的记载,也有分地记载的意思,是记述一地情况作品的总称。梁启超把图经、政记、人物传、风土记、遗迹记、谱牒和文征都纳入地记一类。他认为地记是志书的初级形态,成型的志书,就是由地记荟萃而来。也有人认为,地记包括郡国书、地理书和异物志三类。“地纪”,是指“地维”。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维系缀。“地维”就是地的四角有大绳维系。“地维”的引申义是指地的四极,一个地方的四至范围。
  图经是由地图演进而来,是地方志雏形阶段的一种模式。图,就是地图;经,就是对地图的说明文字。图经是对地图和地图说明文字的合称。也有称为图记、图志的。中国最早的图经是东汉的《巴郡图经》。
  地记最早出现在西汉,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成为地方志的主要模式,这时期问世的地记数量很多,体例也繁。汉代较早的地记有《三秦记》、《荆楚岁时记》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记更盛,仅郡州记就达100多种。地记的内容一般是一地的疆域、山川、古迹和风土等,尚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艺文,内容比较简略,体例尚不完备。同时,地记中的神话、传说也比较多,科学性较差。但地记作为地方志雏形阶段的一种模式,对于地方志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地记虽然没有“志”的命名,但已有“志”的观念和“志”的含义。地记距离地方志的形成阶段只有一步之遥。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下诏修志,首开中央政府下令修志之先河。从此,地方志事业发展很快,出现了冠名地方志。以专业冠名的志书有《汉书·地理志》,以地方冠名的志书有《益州志》。冠名地方志的问世,标志着地方志的发展从雏形阶段演进到了成型阶段。
  《汉书·地理志》是《汉书》中的一篇,是“第一次以地理命名的志书”(《地方志与现代科学》349页),开创了地理志的先河。
  《益州志》是东汉陈术编纂的,是第一部以行政区域冠名的地方志,被学者们认为是地方志的先例。东汉以后,以地方或专业冠名的地方志逐渐增多,其中精品和佳品渐出,有的还流传至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分裂,人民迁徙,地方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但修志工作没有中断。以地记为代表的地方志,数量很多,种类也很多。有专记一方山水的山水记,如《庐山记》、《汉水记》;有专记一方风土的风土记,如《诸藩风俗记》;有专记人物的《耆旧传》;有专记古迹的《洛阳伽蓝记》;有专记城池的《国都城记》;还有专记文征的《江左文章记》。其中《国都城记》,首开城市志之先河。在这些地方志中,也有以志命名的地方志,如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等。《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志书中时间最早的志书,全书13卷,包括:《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先贤士女总赞论》、《后贤志》、《序志》和《附录》。其志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地理、历史、人物、风俗和少数民族等内容,把地、史、人三方面的材料融合为一书,是当时地方志发展的最高水平。
  隋唐时期是地方志体例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有人认为是地方志体例成熟时期。
  隋初,中央政府就号召天下诸郡,将本地的风俗、物产和地图,上于尚书,明令修志,此项工作开展后,成果颇丰。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隋代编撰《诸郡物产土俗记》151卷、《区宇图志》129卷、《诸州图经》100卷。隋朝统治中国不足40年,能有如此修志成果问世,可见当时地方志事业发展规模之一斑。
  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中央政府有专门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和官员,设“职方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新唐书·百官制》),并规定了修志任务和上报制度。“凡图经非州县增废,五年乃修,岁与版籍偕上”(《新唐书·百官制》),推动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在当时问世的地方志有《十道录》、《十道图》和《西州图经》、《沙州地志》等。唐朝经过安史之乱,为削弱藩镇势力,把地方志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更加重视地方志的编修,一些达官显贵亲自撰写志书,进一步促进了地方志的发展。当时问世的大型志书有《括地志》、《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和《元和郡县图志》等,其中《元和郡县图志》是代表作。《元和郡县图志》共40卷,记述了公元804年至820年当时47镇的府、州、县沿革和山川、道里、贡赋等内容。每卷首附地图,内容丰富,实用性明显增强。《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李吉甫在这部志书中提出了四个重要观点:其一,图志是供给“圣”、“后”作“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而用的,提出了志书的资政功能。其二,编纂志书不能“只凭个人的学术兴趣”,提出志书是官书的思想。其三,在资料的收集中不能“搜古而略于今”,提出志书编写要详今略古的思想。其四,批评了“采谣俗者”和“多疑传而失实”的倾向,提出求真务实的思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地方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地方志形成的条件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地方志形成的本质内涵就是地方志体例的形成。

知识出处

地方志工作手册

《地方志工作手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8

《地方志工作手册》是面对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针对修志工作和修志队伍的实际情况,为解决当时修志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编著的。它的出版发行,给修志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工作便利,为修志队伍业务培训提供了一部很好的教材,也为提高全疆修志工作质量、提高修志人员的业务素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