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巴音郭楞:感天动地英雄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的足音》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5498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巴音郭楞:感天动地英雄魂
页数: 26
页码: 1-26
摘要: 犹如一匹仰天长啸的骏马,巴音郭楞奔腾在时代的赛马场上。

内容

犹如一匹仰天长啸的骏马,巴音郭楞奔腾在时代的赛马场上。
  犹如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巴音郭楞翱翔在历史的天空里。
  19世纪末,当土尔扈特部落悲壮地东归,巴音郭楞的英雄史诗便拉开了壮丽的帷幕。随着时光的流逝,华夏第一州的火热山河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感天动地的英雄话剧,一位又一位永不消逝的形象高高矗立于暴风雪中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滚滚流淌的孔雀河畔、巍然挺立的霍拉山下、铮铮闪亮的千里铁道线上……
  灵车远去了,两个闪光的形象牢牢矗立于哈木胡提的热土上,深深根植于各族人民群众的心灵中。一个月后,程建华、李卫东分别被追认为“国家司法部一级英模”。
  “坚持,再坚持……”三条汉子大口大口喘着粗气,艰难地挪动、挪动。三条汉子来自山下的农二师223团哈木胡提,粗壮结实的是程建华,223团党委常委、监狱长;身体瘦弱的是李卫东,监狱警车驾驶员;黑不溜秋的是陈永忠,服刑犯人。
  几个小时前,一车急救物资由他们马不停蹄地送到被风雪围困、“弹尽粮绝”的放牧点,那里有几百只集体的羊,这是程建华心头的“金豆豆”。干警们太辛苦了,只有把监狱经济促上去,才能保证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解除干警们的后顾之忧。为此,程建华操碎了心。在他们驾车救灾途中,气温骤降。车轮陷进沟里,差速器被石块卡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车纹丝不动。风雪却越来越大,雪粒砸得小解放牌车嘭嘭作响。
  “监狱长,用小油门,油还能坚持5个钟头左右……”李卫东把最后一小铁桶油加进油箱。“好,暖和一会儿,咱们再干!”程建华望着李卫东信心十足。时针指向17时,他们被风雪围困已整整两小时。他们是凌晨5时半从团部哈木胡提出发的,车抵巴伦台镇,没有一家饭馆营业,车未停,火速赶路。中午12时,当他们饥肠辘辘驶进即将搬迁的放牧点时,留守的副监狱长王宝莲用所剩无几的米粒熬了几碗稀饭迎候程建华一行。饥饿难熬,可断粮的放牧点耽误一分钟便多一份危险。“不吃了,抓紧时间,把粮食送上去,下来再吃!”程建华果断下达命令。满载粮食、肉食、蔬菜、燃料等救援物资的小解放牌车急速驶向30公里外的223团草场。
  “监狱长,看来这雪一时半会儿停不了,咱们到附近放牧点弄点吃的吧……”李卫东使劲咽咽口水望着程建华。程建华一阵心酸,“好兄弟,真难为你了。”这是位少言寡语但极端认真负责的优秀干警,加入干警队伍以来,服从指挥,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曾冒着生命危险两次捕获逃犯。他驾驶技术精湛,开车1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交通事故,却为监狱节约材料、油料费达10余万元。此刻,他脸色发青,眼睛红肿,嘴唇干裂——显然饥饿过度,劳累过度。
  “卫东,把水箱里的水放掉,咱们走。”程建华跳下车,差点被一股风呛晕。当他迈步向前,发现李卫东扯着块破麻袋片顶在头上,在摄氏零下30多度的暴风雪中瑟瑟发抖。他二话不说,脱下皮大衣披在李卫东身上。
  “别,别,监狱长,你穿,你穿,你肩上的担子重。”李卫东死活推让。
  “卫东,大哥我比你身体棒得多,听话,穿上,这是命令!”看着李卫东穿上了皮大衣,程建华才头顶麻袋片,三人依偎着,踩着厚厚的冰雪,边辨方向边行进。不知过了多久,天地间依旧一片昏暗,能见度几乎为零。朔风呼啸,拼命撕扯着他们冻得硬邦邦的衣裤,雪粒随风一次又一次打着旋钻进他们的脖领。饥饿游遍全身,眼前直冒金花。凭印象,车抛锚处距最近的兄弟团场放牧点不过七八公里路,可折腾到午夜12时,还见不到半点灯火。可恶的暴风雪把他们引错了方向。
  “监狱长,我实在不行了,你们放下我走吧!”被程建华和陈永忠一左一右架着的李卫东身体软塌塌的,双腿早已不能迈步。
  “卫东,想想你父母和妻儿,再坚持一会儿,坚持就是胜利……”忽然,脚下一滑,三人一起掉进一个大坑,程建华拔出腰间的手枪“砰、砰、砰”连放三枪,可报警的枪声被狂风的怒号声淹没了。
  虚脱的李卫东开始说胡话,程建华心如刀割。“卫东,卫东,你醒醒,你醒醒啊……”程建华用雪团拼命搓着李卫东硬硬的双腿,并把李卫东身子搂在怀里焐着。李卫东慢慢苏醒了。程建华和陈永忠一个在下一个在上,拼足力气将李卫东推出大坑,由于用力过猛,程建华的一只鞋深深陷进雪窝。摸了几次都没摸着,程建华索性赤脚赶路。饥饿、寒冷,加之体力大量消耗,程建华也精疲力竭了。“这风越来越大,现在一点方向也辨不清,到天亮,我们可能有损失,现在每人立一份遗嘱,谁能活着出去就带出。”程建华说完,摸手电筒,衣袋里空空如也。打火机怎么也打不着,只好立口头遗嘱。
  “……如果我死了,希望监狱领导节假日去看望一下我的父母。希望我老婆把儿子养到上学后找一个好点的人结婚,财产可以带一部分。”李卫东用微弱的声音讲完就昏迷过去了。
  “我的遗嘱共三条:干警们集资的羊要养好,多为干警们谋些福利;我的丧事从简,不要大操大办;我死后把枪一定要交给王副监狱长,千万不能搞丢……”程建华一字一句说着自己的心里话。雪夜中立遗嘱十分苍凉和悲壮。生命垂危时,共产党员程建华的遗言虽只有片言只语,可无不透出对国家财产和人民安危的密切关注,对集体利益的牵肠挂肚和对身边战友的满腔热情,唯独没有对个人利益的丝毫要求。
  依然在艰难地行进。李卫东的身子完全悬空,程建华和陈永忠架着他一步一滑地跋涉。一米,两米……三人又一次重重跌倒。“报告监狱长,犯人陈永忠实在不行了,我睡在这儿算了。”“住嘴!你的父母亲人盼了你十几年,明年9月份你就刑满释放了,千万给我顶住。我数一、二、三,咱们一块儿起来。”程建华坐直身子,一摸李卫东的胸口,他大叫起来,“卫东你不能这样,卫东你不能这样呀……”他用双手不停地按摩着李卫东的胸口,十几分钟后,李卫东的心脏开始跳动。程建华大喊:“快活动他的四肢!”然而,6分钟后,10个小时粒米未进的李卫东永远闭上了他年轻的眼睛,夜光表的指针指向凌晨2时。“卫东啊卫东,你让我怎么向你的父母交代呀。你给我开了几年车,难道就这样离我而去了吗?我们不是说好了吗?要活就活着一块儿出去,要死就死在一起……”程建华抱着李卫东慢慢僵硬的身躯失声痛哭……
  “报告监狱长,李干部已经死了,我们……我们还是继续赶路吧。”陈永忠支支吾吾说道。
  “胡说,卫东还会醒过来的!我不走,我要在这儿守着他……”程建华斩钉截铁,断然回绝了陈永忠的请求。当陈永忠再次请求将李卫东身上的皮大衣脱下给监狱长穿上好赶路时,又一次遭到程建华的回绝……
  风停了,雪住了,大团大团的寒气却死死裹着僵硬的李卫东,裹着冻昏过去的程建华。陈永忠轻轻推醒程建华。
  “谁?”程建华警惕地把手立马伸向腰间——把六四手枪和弹夹内的两发子弹。作为一名警察,这是他的第二生命。
  “报告监狱长,李干部已经死了,你把皮大衣穿上吧。”
  “不行!李卫东穿得薄薄的死去,我却穿得厚厚的活着,我还有什么脸见人?”程建华在李卫东的躯体前已整整守了三个多小时。天边渐渐露出鱼肚白,在陈永忠的再三劝阻下,嘴唇青紫的程建华才极不情愿地披上皮大衣。他坐在雪地上,把李卫东的躯体紧紧抱在怀里,他的腿已失去知觉。陈永忠再次进言:弃尸赶路。程建华厉声喝道:“要走你走,我这样出去,有什么脸见人?”他坚信,他能战胜死神,李卫东还会醒过来!
  “陈永忠,你听着,我再补充两点遗嘱:李卫东的后事要按最好的条件办理,解决好他家的后顾之忧;如果你能活着出去,我希望监狱长能给你减刑,早日回到家乡重新做人……”陈永忠泪流满面,令他一直敬佩的监狱长,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想的全是别人啊。
  “监狱长,你不会有事的,我扶着你一块儿走,一定能活着出去,请你相信我……”任陈永忠怎么说,程建华依旧摇头。
  “你去吧,一定要找到王副监狱长,让他们带上绳子把我们抬回去。”假如此时程建华放弃李卫东,我们仍有一万个理由相信他不会壮烈牺牲,因为3公里外就是22团放牧点。遗憾的是,“假如”不属于心里只有战友的程建华。
  陈永忠眼噙热泪,跌跌撞撞地去了。带着程监狱长和李卫东的遗嘱,也带着共产党员和监管干部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所表现出的凛然气节走向生存的地平线……
  一小时后,王宝莲率人赶到,他像雷击过一般呆若木鸡,年轻的副监狱长无法接受这惨烈的现实:这就是那个十几个小时前还健壮如牛、谈笑风生的监狱长吗?这就是那个体贴关心爱护部下胜似兄弟的建华大哥吗?脏兮兮的皮大衣一半盖在李卫东的尸体上,一半搭在程建华胸前。“监狱长,你不能你不能啊……”王宝莲扑上前去,紧紧抱起程建华上身,摘下头上的帽子轻轻扣在程建华肿胀如鼓的脑袋上,睁开眼的程建华却缓缓取下帽子戴在了李卫东的头上。一股热浪直冲王宝莲的喉头。他一把抓起雪团搓起程建华僵硬的双腿,搓着搓着,泪水滚滚而下。“宝——莲,宝——莲,枪、枪……”奄奄一息的程建华发出微弱的声音。王宝莲伏下身,终于明白了监狱长的意思。沿着程建华僵硬的手臂,他看见,五根肿得透亮的手指紧紧按在腰间枪套上,王宝莲轻轻挪开程建华的手,取出留有余温的手枪。“监狱长,枪我拿到了,您放心吧!”程建华无神的眼睛动了一下,便永远合上了结满冰霜的眼皮。太阳慷慨地泼洒着金辉,空旷的雪原上死一般静。
  “赶快下山,一定要救活监狱长!一定要救活监狱长!”王宝莲血红的眼睛喷着烈焰,他的吼声在山野上久久回荡……
  连日来,哈木胡提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从乌鲁木齐、阿克苏、库尔勒、和硕、博湖等地赶来的各族群众,深切悼念壮烈牺牲的程建华和李卫东同志。
  一位白发苍苍的蒙古族老人跪在程建华的遗体前放声痛哭……
  哈木胡提派出所干警塔依尔的母亲抱着程建华的母亲哭成一团……
  几位维吾尔族大妈拉着程建华妹妹的手哭着,说着,比划着……
  一位80多岁的退休干部,来到程建华的遗体前哭道:“建华呀建华,我咋不死呢?要是我这把老骨头能替你去死该多好啊……”
  祭奠完哥哥的遗体后,程建华的妹妹和妹夫来到一家饭馆吃饭,女老板王立凤说啥不收钱,“我怎么能收建华的钱呢!”她向建华的妹妹哭述着建华生前的故事:“……建华兄弟,你早出晚归,一身泥,一身水,心思全在工作上,唯独没有自己的身子骨。嫂子做了你最爱吃的肉丝面,可今后……现在的社会太需要你这样的好人了,你不能走啊!”
  农二师助理巡视员、223团党委书记、团长于继云,曾是程建华的政治处主任,这位看着程建华成长起来并对他寄予厚望的老同志痛惜万分地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他的死是我们干部队伍的巨大损失……”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只要你是人民的公仆,就能在人民的心中拥有公正的位置。这里的各族群众为何对程建华哭之、念之、爱之、敬之?答案就在人民的心中。“儿呀,你总说忙、忙,大年三十妈妈在电话机旁等你,谁知你却在为产妇输血……跟妈妈说话,跟妈妈说话呀……”老母亲抱着儿子的头几次哭昏过去。
  “建华,你去得壮烈,作为你的妻子,我感到光荣。你说过,等你干完工作,等你退了休,一定加倍补偿我们母子,可这一切都……”妻子悲痛欲绝。
  “哥哥,我们一年多没见面了,谁知竟在这里相见……你从来就是为别人,你也只能是为别人而死……妹妹将踏着你的足迹走下去……”在和静县公安局工作的小妹已哭干了眼泪。
  “我儿子为工作为战友而牺牲,我想得通……”程建华的父亲——位严厉而慈祥的老连长拉着团长于继云的手坚毅地说。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呵,在这样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关爱、温暖的家庭中长大成人,怎能不感谢严父慈母的养育之恩和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程建华短暂而辉煌的人生不正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
  5月22日,农二师223团党委为程建华和李卫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兵团党委、农二师党委、兵团监管局党委分别敬献了花圈,兵团党委办公厅、兵团办公厅发来了唁电。花圈如海,人群似潮。兵团有关部门和农二师主要领导,以及1500余名各族群众参加追悼大会。噩耗传来,和静地区花圈店花圈告急,买不到花圈的人们,只好眼含热泪,胸佩白花,怀着深深的敬意为两个英灵默默送行。
  灵车远去了,可两个闪光的形象却牢牢矗立于哈木胡提的热土上,深深根植于各族人民群众的心灵中。
  一个月后,程建华、李卫东分别被追认为“国家司法部一级英模”。
  他逆水横渡孔雀河,奋力托起在水中挣扎的落水男孩。当胜利离河岸近在咫尺,精疲力竭的英雄终因体力不支而浩气长存,他的名字叫“人民的儿子”。
  一位平时默默无闻的维吾尔族工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跃入滚滚急流中……汉族男孩的生命得救了,他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名字叫白克日·卡依尔。
  泱泱大国,类似的故事可能还很多很多,但白克日·卡依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壮举?
  追踪生命轨迹一:一位回族司机倒车时不小心把另一位汉族司机的倒车镜挂坏了,为此两人发生口角,继而动起手来。怒不可遏的汉族司机从驾驶室里抽出一把一尺多长的切瓜砍刀,向回族司机砍去。在这紧要关头,车队队长木沙·吐尔地提起一条长板凳把持刀的汉族司机推向墙角,站在旁边的白克日·卡依尔不顾危险冲了上去,一把夺下汉族司机手中的长刀,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1995年,巴州一运司经济效益不很景气,连基本生活费也不能按时发。同白克日·卡依尔一起进公司工作的其他20多位农民工不仅不来上班,还组织起来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上访。这些人多次来找白克日·卡依尔,希望他也加入。但白克日·卡依尔每次都坚决拒绝。他不但坚持天天上班,还主动找到那些天天上访的人做他们的工作。他说:“这些困难是暂时的,政府一定会解决好这些事。上访很不应该,影响太坏,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稳定,更不利于解决问题。”
  追踪生命轨迹二:1996年调入塔什店火电厂,作为检修工,他每天都比别人早到厂,他心中常装着一张图,对每个环节、每个部位都心中有数,了如指掌。
  一年冬天,寒潮袭来,气温骤降,电厂灰坝输灰管排水口结冰冻死,严重影响了灰泵出力,需要紧急疏通。寒风刺骨,风雪交加。白克日·卡依尔赶到现场后,用火烧,用手掏,两手冻得通红肿胀,但仍然坚持到排水口故障完全排除。当看到灰浆水终于又从管道顺畅排出时,白克日·卡依尔和同事们冻木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有一次,在检查电厂6至7号引风机房的地沟内清水泵进入总门时,碰到清水泵进入总门刚好在盖板无法打开的地沟内的难题。身材高大魁梧的白克日·卡依尔硬是钻入宽度不足1米,深度仅有0.6米的油腻的窄小管沟内,用氧焊割掉了阀门。由于管沟空间小,弥漫的烟雾呛得白克日·卡依尔睁不开眼,透不过气。但他强忍着,仅用短短的10多分钟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当他倒退着爬出管沟时,早已是汗流浃背,烟尘满面。
  追踪生命轨迹三:塔什店火电厂生活区距离314国道路口有4公里多路,交通不是很方便。在路口下车无法及时回家或者想出门却无车可乘的尴尬情况偶有发生。这样的时候,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乐于助人的白克日·卡依尔,而他也总是有求必应。只要一个请求帮忙的电话打来,哪怕是正在吃饭,他也放下碗筷,立刻跨上自家的摩托车,疾驶而去。
  1998年夏天,塔什店火电厂职工刘建国、刘红缨夫妇想给孩子买一台电脑,但一时又缺2000元钱,他们又不好意思开口向别人借钱。无意中白克日·卡依尔知道了这件事,就主动拿过去2000元钱,并对刘建国夫妇说:“孩子学电脑是好事,不要耽误了,这2000元钱你们先拿去用,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再还。”刘建国夫妇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
  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有了这样的高尚境界,就不难理解维吾尔族汉子白克日·卡依尔的“挺身而出”。
  现在,我们回放英雄白克日·卡依尔2002年5月17日傍晚时分的壮举——
  8时40分左右,9岁的杨雪峰脚下混凝土板一滑,顷刻间落入齐腰深的水中!很快,孔雀河的激流就将杨雪峰带入了深水区。杨雪峰在水中挣扎、沉浮,小手在水中无助地挥动,稚嫩的童音发出艰难的呼救。同学李杰被这险情惊得手足无措,惊恐地大声哭喊着:“救人啦……救人啦……有人掉进河里了!”情势万分危急!
  正在孔雀河北岸钓鱼的白克日·卡依尔听到呼救声,他扔下鱼竿迎着呼救声跑去,一边跑一边用汉语大声喊:“不要慌,我来救你,我来救你,不要慌!”奔跑中,白克日·卡依尔迅速脱掉外衣、裤子和鞋子。顺河岸奔跑了40余米后,他看到了水中漂浮的杨雪峰,并纵身跳入河中。他逆水横渡40余米的孔雀河,奋力朝正在水中挣扎的杨雪峰游去,抓住杨雪峰的手后,白克日·卡依尔用力将杨雪峰托出水面,拼命向河南岸游去。在距离河岸还有5米多时,精疲力竭的白克日·卡依尔,终因体力不支,沉入水中,被无情的河水淹没……
  小李杰仍在呼救,呼救声惊动了孔雀河北岸鱼塘边正在修水泵的养鱼专业户张前雄、张然文叔侄俩。叔叔张前雄边跑边脱衣服,随即跳入水中,抓住了杨雪峰,杨雪峰的身下是呈托举状的白克日·卡依尔……被河水呛昏的杨雪峰得救了。
  几分钟后,闻讯匆匆赶到的人们把白克日·卡依尔送往附近的农二师湖光建材总厂职工医院。但白克日·卡依尔终因溺水时间过长,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45岁。
  英雄白克日·卡依尔走了。
  杨雪峰的父亲来到白克日·卡依尔家中,望着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感激之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说:“你们的儿子是我孩子的救命恩人,以后我们就是你们的汉族儿女,让我们来尽照顾你们的义务吧!”而白克日·卡依尔85岁的老父亲则说:“看到别人孩子落水,不管他是汉族人还是少数民族,我们都会义不容辞相救的。儿子的行为让我们全家感到自豪和骄傲,希望你们好好教育孩子,珍惜生命,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2002年7月16日至8月3日,白克日·卡依尔英雄事迹巡回报告团行程2000多公里,深入巴州8县1市各系统、各单位,用维吾尔、汉两种语言演讲45场,听众达4万余人。报告团以《铁门雄关铸英雄》为题,介绍了白克日·卡依尔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和在平凡岗位做出的不平凡业绩。
  此后,巴州和库尔勒市文明委在市人民东路“英模一条街”制作了白克日·卡依尔英模灯箱,每天都有很多群众自发来到英模一条街,瞻仰英雄遗像,缅怀英雄事迹。
  巴州大地涌现出许多“白克日·卡依尔式”的人物——
  有营救落水汉族母子的库尔勒市英下乡维吾尔族青年艾山江,有生病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勇救维吾尔族落水儿童的50岁的蒙古族民警孟建华,有为挽救他人生命无偿献血的巴音布鲁克派出所民警乌兰巴图等。艾山江说:“我们各乡村都知道白克日·卡依尔的事迹,他的献身精神深深激励着我。”
  可以告慰英灵的是,学习英雄白克日·卡依尔已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
  午间的阳光亮如剑,空气在这一刻仿佛凝固。当鲜血染红英雄的衣衫,邪恶的丧钟已被重重敲响。英雄的十八团渠作证,这里的山山水水作证:建民是咱兵团人的骄傲。
  2002年9月13日13时。
  空气在这一刻仿佛凝固了,理智的大堤早已被凶残和罪孽冲破。
  无业人员韩建强杀红了眼,连捅继父周朝9刀致死后,疯狂地窜至连队操场上大喊大叫:“我把周朝杀了,谁也别管我,谁管我就杀谁!”韩建强嚣张的气焰在正午的阳光下显得特别恐怖,连里的青壮劳力全在秋收一线忙碌,家里的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敢怒不敢言。然而,谁都清楚,杀人偿命,更何况是他的继父,这亡命之徒绝没有好下场。突然,一辆夏利车驶进连队,韩建强像抓到了救命的稻草,急步上前拦住出租车,一头钻进车里,持刀对准司机:“快,给老子开到25团,不然杀了你!”又一条无辜的生命在韩建强罪恶的刀下受到严重威胁。怎么办,怎么办?脸色惨白的司机眼看就要白白送命,千钧一发之际,骑车给果园职工送饭回来的28团5连副连长余建民赶到了,他大喊一声:“住手!韩建强你想干什么?”韩建强一愣,继而冷笑一声:“你少管闲事,你敢管,连你也杀。”余建民毫不畏惧,怒喝道:“下来,赶快给我下来……”韩建强知道,余建民是条汉子,尽管身体单薄,可决不会后退半步。韩建强调转刀口,伸出车窗指向余建民进行威胁。余建民健步上前伸手夺刀,一边是正义的伸张,一边是邪恶的膨胀。一分钟,两分钟……在激烈的搏斗中,车门被带开,强大的惯性将余建民顶到车头上,韩建强趁机跳下车,冲余建民腹部就是一刀。顿时,余建民腹部血流如注,当即栽倒在地。“不能叫这家伙逃掉再伤害他人!”余建民忍着剧疼爬起来,捂着腹部向近处的一家商店冲去,他要去打电话报警……穷凶极恶的韩建强也持刀追到了商店。余建民身体渐渐不支,此时此刻,他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报警!决不能让韩建强再滥杀无辜。一阵晕眩袭来,他虚弱的身子再也挺不住了。穷凶极恶的韩建强并未罢休,丧心病狂地边喊“我让你管闲事,我让你永远管不了闲事”,边对准倒在血泊中的余建民的咽喉、胸部、腹部连捅5刀。鲜血飞溅,余建民圆瞪双眼,怒视着疯狂的韩建强……
  闻讯赶到的28团派出所和库尔勒垦区公安局的干警,迅速将韩建强制伏。素不相识的出租车司机获救了,可用生命伸张正义的年轻副连长余建民却在送往医院抢救途中停止了呼吸,年仅34岁。路旁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牢牢记下了这个悲壮时刻:9月13日14时零8分。
  太阳作证,英雄的十八团渠作证。这里的山山水水,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全作证:建民是咱的贴心人。
  1968年5月21日,余建民出生在霍拉山下十八团渠旁的28团5连。
  父母全是1956年河南支边青年,工作勤恳,为人厚道,乐于助人。父亲余长庆、母亲邓海兰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余建民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上学时,他的邻居同学家庭经济困难,母亲常年有病。余建民在自己家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二话不说,经常帮助邻居家挑水,劈柴,拉煤,有时还送菜送粮,十几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直到今天,两家人还亲如一家。
  工作后,余建民一步一个脚印,农工、上士、司务长、农业班长、治保主任,直至经过民主选举走上副连长岗位。十几个春秋,他把自己的一腔热情全献给了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这样一页闪光的履历:“先进生产者”、“农二师优秀团员”、“弘扬兵团精神先进个人”、“库尔勒市千优公民”……
  5连党支部书记黄保民、连长张长江深情地说:“我们班子成员协调团结,其中小余起了很大作用。他工作主动,配合默契,善于大胆管理。平时任劳任怨,大公无私,关心职工群众,积极钻研,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是个难得的好干部……”
  余建民当承包班长时,个别农工把部分要撒施的化肥藏起来准备卖掉,余建民及时发现,查出,制止,对当事人严厉批评,说服教育,使当事人深受感动。他所带的班再没有发生过倒卖化肥的现象,还多次被团里评为“先进班组”。
  作为新疆军区预备役师高炮团二营一连一排排长和连队治保主任,他尽职尽责。8年来,这位兼职主任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坚持晚上值班查夜和节假日查岗、查哨、巡逻雷打不动,他比一般管理干部要付出多一倍的精力,但从不多拿一分钱。
  2001年年7月,连队一位职工的摩托车被盗,盗贼身上带有凶器。余建民得知后,硬是骑摩托车紧追了3公里,最终,人赃俱获。
  一天夜里,连里的一户年轻夫妇由吵架发展到打架,并动起刀、棒。余建民及时赶到,冒着被打的危险,很快平息了这场纠纷。
  有一次,两名职工发生口角,双方在地里拿着铁锹大打出手,吓得其他职工东躲西藏。余建民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前去,用身体挡在双方中间,几经周折,才平息了双方的怒火,避免了一场恶战。后来,余建民又多次劝说,进一步调解,直到两人和好如初。
  类似的事远不止这几起,从中不难看出余建民眼里容不得沙子、敢于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高尚品行。
  他当连队配水员和管区管水员时,总是先让别人浇完了再浇自己的地。有一次,水源紧缺,别人都是争着白天浇地,可他和妻子却先帮别人放水,自己的地很晚才浇上水。
  1995年5月的一天,儿子发高烧,妻子让他赶紧送医院。他抱上儿子刚准备出门,一位职工心急火燎地闯了进来:“我家地里垮口子了……”余建民马上对妻子说:“对不起,劳驾了,两小时后回来。”结果,他从早上出去一直干到天黑才回来。妻子说:“我和孩子都习惯了,理解万岁吧。”
  他家有辆小四轮和悬耕机,他无论当承包班长还是当副连长,连里的职工用他的农机具打药、拉运货物是家常饭,而从不收一分钱。当别人非要给钱时,他总是庄重地说:“别谈钱,安全要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余建民数十年如一日爱洒职工群众,怎能不情满梨乡?
  一位姓李的大叔深情地回忆道:“1999年的一天,已是深夜两点多钟,我孙子温习功课迎接第二天考试,可家中突然没电了,孙子急得直哭。无奈之际,我敲开了建民的门。建民从被窝里跳起,穿好衣服立即带上工具赶来,整整忙了半个多小时,才修通了电路。”
  连里有一个精神病患者叫杨清堂,余建民从1994年当连里上士开始,就一直照顾杨清堂的生活,吃、穿、行全管,每天给他做饭,8年如一日。就连9月13日这天上午——余建民壮烈献身之日,他还为杨清堂洗了衣服、理了发。有一次,在食堂打饭时,一位职工不小心将一碗稀饭洒在了余建民的背上,意外的事,杨清堂竟然用自己的衣服为余建民擦拭——人心换人心哪。
  新职工刘久超含着泪水说:“余副连长对我们实在是太关心了,他离开了我们,我们真不敢接受这个现实。”
  1999年,余建民担任班长期间,连队来了15户新职工。当时,团场经济不景气,职工经济收入颇低,有些新职工刚到就吵着要回老家去。刘久超、张兴军等思想不通,天天待在房内不愿下地劳动,还经常到连部讲条件。余建民不恼不怒,把自己家中吃的喝的送给他们。等刘久超等想通后,余建民又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种地。“去年,土地30年固定承包到户后,秋收卖棉花我没有车,找到余副连长后,他放下手中的活,帮我跑了两趟卖棉花,4吨多呀,连油钱都不要……”刘久超再也说不下去了。
  46岁的老职工王景泰泣不成声地说:“有一年7月,团里组织生产骨干赴焉耆垦区观摩取经,我穿着一双拖鞋,余副连长见了,问我怎么穿拖鞋?我说刚给上高中的孩子送去生活费,手头有些紧。余副连长没有吱声,转身走了。没过几分钟,他自己掏钱买了一双布鞋硬要我穿上……”
  余建民的家十分俭朴,除了团场职工家常见的家具外,几乎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在5连工作10多年来,他先后20多次为团场贫困职工捐款捐物价值达数千元,两次无偿献血……
  这就是我们平凡而崇高的“连官”,在共和国的干部档案里,他们算是最小的官了,但他们始终如一地、常年累月地履行着自己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余建民虽然在组织上还没有入党,可他赤诚的心无愧于人民,他用实际行动早已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职责。山说,建民你走好!水说,建民你走好!梨乡的各族群众异口同声地说:建民,你——走——好!
  哀乐低回,花圈似海。
  敦厚的霍拉山为之动容,滚滚的十八团渠水为之呜咽。9月18日上午,英雄余建民同志的追悼会在28团医院隆重举行。
  赶来了,赶来了——余建民的妻儿和亲朋好友赶来了,5连的老老少少赶来了,全团各行各业的代表赶来了……
  “小余,你不能走呀……”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悲痛万分。他是5连的老职工,与余建民有深厚的感情。
  “建民这娃儿好哇,就这样走了?老天爷你好狠心……”几名退休工人像失去自己亲人般的难受。不仅这几位老人,连日来,5连400多名职工群众无不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岂止一个5连?
  9月13日16时,余建民英勇献身仅两个小时,28团党委就号召全体机关干部积极投身“见义勇为捐款”活动,团长魏鸿彬、政委阮伯平及其他团领导每人带头捐款100元,仅1个小时,团机关干部就捐款3000余元。
  9月14日是双休日,5连党支部组织的“见义勇为捐款大会”还没开始,70岁高龄的谭群富老人拄着拐杖已早早来到会场,他老泪纵横地说:“建民这娃儿在的时候天天照顾我,比亲儿子还亲。现在他走了,真是太可惜太可惜……”老人第一个把钱投进捐款箱。党支部书记、指导员黄保民和连长张长江当场各捐款300元。在师技校上学的女学生张文文和小学六年级学生李云龙赶到会场,分别捐了11元和5元钱。她们泪水涟涟地说:“余叔叔平时对我们那么好,为保护他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想你呀……”话没说完,他俩放声痛哭。还有老党员徐瑞莲、刘殿林,还有退休工人陈庆英、宁格渠,还有……不到1小时,全连70多名职工群众捐款近3000元。
  ……
  灵车载着余建民的遗体缓缓移动,28团父老乡亲挥泪送英灵。
  我们的社会怎能让英雄流血再流泪!
  9月16日,农二师党委书记、政委宋建业连夜主持师党委常委会,会议决定:授予余建民同志“农二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
  农二师综合治理委员会、农二师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会向余建民家属发放抚恤金1万元,兵团保险公司农二师分公司奖励见义勇为保险金1万元,并给付简易人身保险金9700元。这一切,建民您知道吗?
  可以告慰您的是,凶犯韩建强已被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不可能再殃及无辜了。
  2002年11月27日,兵团党委副书记、司令员张庆黎带着兵团党委和兵团240万职工群众的亲切问候,来到年迈多病的余建民母亲家中,向英雄的母亲和妻儿致以崇高的敬意。
  2003年1月11日,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作出决定:追认余建民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2003年4月15日,兵团党委追授余建民同志“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追认余建民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2003年8月2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余建民同志为“革命烈士”。
  当记者来到年迈多病的余建民母亲家中时,这位操劳一辈子、把三个儿子养育成人的坚强女性如是说:“他年龄还小啊,还没有为国家作出啥贡献,就这样去了……”
  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何等的气慨!这是何等的境界!正是有这样一位无私无畏的英雄母亲,才培育出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优秀儿子。面对这样的优秀母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共和国母亲而骄傲,不为这个时代的见义勇为楷模而自豪?
  手掌被尖利的石头划得鲜血直流,顽强的信念却激励着他勇追嫌疑犯。当他大步越过悬崖峭壁,生命之花灿烂如霞——方建军的名字成为千里铁道线上的一个“闪光品牌”。
  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南疆铁路上新光护路分队,方建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护路民兵”的崭新形象作出了最好的注释。
  三年,护路分队实行单双哨昼夜执勤,无论是单哨还是双哨,只要有方建军执勤,哨位就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保证了来往列车的安全行驶。
  三年,他没有发生过一次睡哨或误哨现象。每次接车,他都要提前整理好军容,站得挺直,庄严地向列车敬礼,被过往的列车乘务员称为军容、军姿最规范的护路民兵……
  这个日子刻骨铭心——1999年3月1日凌晨3时,这个情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上新光护路分队民兵杨波年和蒲小辉在执勤时发现一行迹可疑的维吾尔族青年后随即按照规定予以扣留,天亮后,一向警惕性较高的方建军听说此事,马上和战友们一起展开询问。在询问中发现此人神色慌张,语无伦次。方建军联想到最近敏感时期分裂分子可能要对铁路“做手脚”,他立即想法与公安所联系。就在这时,嫌疑人乘上厕所之机溜跑了。
  “情况严重!”方建军和战友陈重琪、蒲小辉迅速向嫌疑人逃跑的方向追去。半小时后仍不见那人的影子,小方灵机一动:何不来个铁钳夹击,何况站得高看得远。于是,他让小陈和小蒲沿着山坡去追,自己则爬上陡峭的山脊进行包抄。小陈和小蒲劝他:那样太危险。他义无反顾地说了声“我体力好,是爬山老手”,就消失在了山崖中。
  “决不能让这家伙跑了”,这个顽强的信念在激励着方建军。
  天山深处,陡崖绝壁叠连不断,崇山峻岭中搜寻一个人谈何容易?经过几个小时的摸爬,渐渐地,方建军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头上直冒虚汗,因为高山缺氧,使他感到呼吸越来越困难,腿也打软,膝盖不时地磕到石头上,手掌被尖利的石头划得鲜血直流。蓦地,他发现了一个小灰点。对,就是那家伙。方建军心里一阵惊喜,他激动得向战友们大声叫喊。此时的方建军好像忘记了自己是在山顶,他边喊边拔腿向山下追去——突然,方建军脚下一滑,身体从峭壁上跌落,鲜血染红了天山。
  几乎在同一时间,护路民兵和公安干警在一处山窝中抓到了嫌疑人。后经突审,此人确系民族分裂分子,1998年曾因参与非法地下活动被劳教,今年又在哈密搞非法串联时被公安机关逮住,押解回莎车,在列车途经上新光路段时以解手为名从厕所车窗跳车逃跑。今天没想到又落入了护路民兵的天罗地网中。
  逃犯抓到了,方建军却不见了。消息很快传到巴音郭楞军分区、南疆铁路临管处,新疆军区、自治区铁路联防办公室当即下达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找到方建军。
  三天后,救援分队在一处峭壁下发现了方建军的遗体。经公安人员和法医现场鉴定确认,方建军由于追捕逃犯心切,不幸跌下峭壁,造成身体多处受伤颅骨粉碎性骨折。人们惊奇地发现,此处与嫌疑人藏身的地方直线距离仅有800多米。面对方建军的遗体,所有的民兵和公安干警肃然起敬,战友们悲恸的哭声震撼天宇,久久回荡。
  方建军走了。
  但千里铁道线处处传颂着他的故事,上新光护路分队时时闪现着他的身影——
  上新光护路分队距离和静县城约80公里,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天山峡谷之中,最高的山峰海拔超过3000米。那里气候恶劣,地势险要,上新光隧道不仅是南疆铁路线上最长的隧道之一,也是自然环境最艰苦的护路点之一。
  站在巍峨的大山上,遥望着脚下蜿蜒的铁轨,方建军默默地想:艰苦的条件不仅可以考验人的意志,更可以锻炼人的品格。
  身影一:刚到山上,头痛、恶心、呕吐等“高山反应”不断折磨着方建军。为了使自己的身体条件尽快适应高寒山区的需要,方建军加大了身体训练的力度。跑步,爬山,举杠铃,拉吊环……一次开饭时,炊事员肖应敏发现方建军不在,跑到房后一看,原来,他在独自进行体能训练,俯卧撑做得已是满头大汗,仍然咬紧牙关将身体放下、撑起……
  为了尽快掌握护路本领,小方主动向其他队员了解护路点的地形和社区情况。军事训练,他刻苦耐劳,队列、射击、警棍术等课目总是一招一式,一遍又一遍地体会练习,直到熟练掌握为止。手磨烂了,脚流血了,可他从来不叫苦叫累。
  身影二:1996年7月27日,护路点通往巴伦台的唯一道路被洪水冲断,分队面临断粮,不得不实行定量吃饭。一周内,方建军每天都把自己的馒头偷偷让给战友,自己则爬到山上采蘑菇充饥。
  蒙古族牧民拉木加甫怎么也无法忘记,那年洪水过后小方与才岱跋涉了20余公里的山路,给他送回来两只丢失的羔羊;上新光养路工区的职工至今记得,小方与翟伟峰等队友利用休班时间帮助装卸60吨煤炭的情景……
  身影三:1997年8月的一天,方建军和分队长兰旭东、队员谭保平一起到乌拉斯台河边帮助牧民卓尔曼家打草。突然,他发现一只小羊滑入水中,便放下手中的镰刀向下游跑去,兰旭东、谭保平见状也紧追其后。河水湍急,乱石滚动,方建军二话没说就跳到齐腰深的水里堵截飘过来的小山羊,建军抓住山羊后将它举到胸前一步步向河边走去,等兰队长赶到时,他已浑身湿透地站到了岸上。
  身影四:1998年4月18日凌晨6时,队长兰旭东接到车站通知,发现两人在洞口附近跳车,“赶快找人!”方建军在朦胧中听到队长的命令后翻身下床,应声道:“我去!”兰旭东带上方建军、杨波年和杨志富开始沿线寻找,终于在另一端洞口路基下发现了一对青年夫妇,方建军和队友们一起将受伤夫妇背到分队,给他们清洗伤口进行包扎,最后,用车将他们护送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和静铁路医院。
  身影五:护路分队实行单双哨昼夜执勤,无论是单哨还是双哨,只要有方建军执勤,哨位就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三年中,他没有发生过一次睡哨或误哨现象。每次接车,他都要提前整理好军容,站得挺直,庄严地向列车敬礼。在他心中,护路是一项神圣的职责。有一次,白天训练太劳累,跟他一起值夜班的陈虎建议轮流打个盹,小方始终不肯答应。小陈责怪他太死板,他却说:“火车越出了铁轨就是事故,我们违反了纪律就要出问题。”那夜,他俩强忍着疲劳也没有打盹。
  身影六:1998年1月,轮到方建军和杨波年休假。两人在巴伦台镇坐车时,看见一位老大娘提着沉重的行李,便主动上前帮她将行李放好,并给老大娘找好座位,而他们却一直站到80多公里外的和静县城。老大娘被亲人接走后,小方与小杨才分手各自回家。小方刚出车站,一位学生模样的女孩哭着请他帮忙。原来,这女孩在昌吉上学,家住和静钢铁厂,因钱包在车上被偷无法回家。小方知情后,先安慰女孩并同她一起吃了饭,然后买上去和静钢铁厂的车票将她送上车。女孩感激得一定要留下小方的地址和姓名,小方执拗不过只好告诉了她。后来,他们经过书信来往成了好朋友。
  ……
  70岁的李方圆老大爷泪流满面,悲痛欲绝地说:“俺是看着这娃儿长大的,从小就是个好孩子……苍天无眼呀!怎么不让我这个老汉替他先死呢?”
  方建军当年的班主任梁彬声音颤抖地说:“当我知道方建军牺牲的消息后,心中很难过。建军在校就是个品学兼优、爱劳动、乐于助人的好学生。现在他为了社会的安宁、人民的利益而光荣牺牲,我为自己能带出这样的好学生而骄傲、自豪。”方建军的母亲则平静地说:“铁娃走得值,他还在大山里护着铁路。”
  1974年3月12日,从内地来疆的方志辉、汤玉兰夫妇的第四个孩子降生了。夫妇俩看着哇哇啼哭的小家伙愁眉不展,一时也不知该用什么来抚养几个孩子。最后,母亲只好将玉米面磨了又磨,熬成稀汤代替乳汁。渐渐地,小家伙平安地度过了艰难的30天,于是,父母对他的健康成长寄予了厚望,给他取名叫“铁娃”。
  铁娃上二年级的时候,家中仍然无法解决温饱,母亲每天给四个孩子煮四个土豆,上学前分给他们。
  有一次提前放学回家,看见母亲在吃用瓜叶做成的饼子,小铁娃心里难过极了。从此,他把母亲分给的土豆像宝贝一样揣在怀里,放学回家后,趁母亲不注意就把土豆放在了锅里。第二天同往常一样,母亲在给几个孩子分土豆时发现多了一个。心中纳闷,就问几个孩子,铁娃上前说:“妈妈,是您记错了,这土豆是您的。”
  每天都多一个土豆,母亲有点纳闷,便留意起来。当天,铁娃放学后见四周无人,就把土豆从怀里掏出来刚要往锅里放时,躲在一边的母亲明白了,泪水涌了出来。她拉过铁娃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从此,铁娃再也没有机会放土豆了,每次分土豆时母亲都盯着他吃完,再让他上学……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教科书。方建军自幼崇拜英雄,他在每个本子的扉页上总是描画着刘胡兰、黄继光等英雄图像,书包里经常装着英雄小画书。80年代兴盛的“武侠风”又使建军养成了侠胆仗义的品性。
  一天傍晚放学回家,方建军在路上发现几个高年级的男生正在欺负一位女同学,他勇敢地上前制止,打得三位男生鼻涕满面,就地求饶;后来,他又将女孩一直护送回家。衣服扯烂了,鼻子出血了,等他回到家中,月亮已挂上树梢。当他把这一切告诉母亲后,母亲温柔地抚摸着方建军的头说:“只要是做好事,衣服扯烂了,鼻子出血了也要去做。”从此,母亲的话牢牢记在了方建军的心中。
  3月6日,方建军同志追悼会在和静县铁路医院隆重举行。
  哀乐低奏,花圈锦簇,英雄送往烈士灵园的路上,街道两旁站满了默哀的人们,送别的人群排成长长的队伍。里面有大校军官、县委书记、个体老板、工人、农民、出租车司机……当地蒙古族牧民拉木加甫从几十公里外骑马赶来向英雄献上了洁白的哈达,70岁的李方圆大爷为了再看一眼英雄,清早出门走了十多公里。这一天,40多个单位的领导和500多名各族群众前来向烈士遗体告别。
  方建军去了。他仅仅履行了神圣的护路职责——三个春秋,他的名字就被“活雷锋”三个字取代。
  骄傲吧,方建军的战友;
  自豪吧,我们意气风发的新时代。
  为了一名落水的汉族学生,两名素不相识的维、汉族市民勇敢地跃进滚滚奔流的孔雀河,年轻的生命溅起永恒的浪花。在他们英勇献身之后,见义勇为的故事正随着滔滔河水流向远方。
  时光永远定格在这个极其普通的日子:2008年5月21日。
  这一天,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再次诞生在“全国双拥模范城”——新疆库尔勒市。5月21日14时许,库尔勒市振兴中学13岁的汉族学生厍江林在孔雀河游泳时,不慎被激流冲到橡皮坝。正在孔雀河边的广场上巡查的库尔勒市园林局维吾尔族职工吐尔洪·尼牙孜毫不犹豫地跳入河中实施救援。在勇救落水儿童的过程中,在水流湍急的河水中,他几经努力将孩子托出水面,使得孩子获救,精疲力竭的他自己却被无情的河水和漩涡吞噬。随后赶来的库尔勒市园林局干部职工开始进行大力搜救。闻讯赶来的王春生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但他却被漩涡紧紧吸在了橡皮坝下,不能脱身。目睹此景,许多市民也纷纷跳入河中救人。大家肩并着肩,手拉着手,上演了一场爱心接力大营救。但不幸得是,31岁的吐尔洪·尼牙孜和37岁的王春生都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5月21日一大早,退伍军人王春生和往常一样麻利地打开孔雀河边的超市店门,未婚妻张卫丽望着王春生健壮魁梧的身影,像喝了一杯蜜汁,心里要多甜有多甜。是啊,还有10天,这对苦苦相恋多年的年轻人就要步入结婚的殿堂。张卫丽心想,开了好几年的超市,不知为什么今年生意特别好,难道是爱情的力量?越想,张为丽对未来的小日子越充满激情。
  11时30分,王春生对张卫丽说:“我去朋友那里一趟。”正忙着整理东西的张卫丽没抬头,轻轻叮嘱了一声:“早点回来。”她怎么也没想到,这竟是与未婚夫的诀别。
  12时多,王春生往超市里打了个电话,问还需要进什么货。中午,王春生没有回店里。14时30分,张卫丽接到朋友李爱民的电话:“你快把店关了,春生出事了!”张卫丽从李爱民的声音上判断,春生出大事了。她两腿发软,双手抖抖索索关上超市的店门。看到孔雀河畔有很多人,她迅速跑了过去……
  15时30分,当火速来到巴州人民医院的她得知未婚夫是为搜救落水的人出的事,只知使劲地摇头,她压根不相信水性极好的春生会出事……然而,无情的事实击碎了她对未婚夫的自信。
  那一刻十分悲壮——王春生闻讯赶到后,二话没说,奋力一跳,跃入湍急的水中匆匆搜救吐尔洪·尼牙孜。第一次搜救没有结果,心情急迫的他又第二次跳入孔雀河,游到橡皮坝时,却被下面的漩流困住……
  王春生英勇的一跃,铸造了他37岁生命的辉煌。
  在农二师原湖光纺织针织厂小区内,我们找到了王春生父母的家。这是一幢很老的楼房,从满屋凌乱的摆设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悲伤的气氛,也感觉到这个家庭经济的拮据。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的心被一种无形的情愫深深撼动,泪水盈眶,我们渐渐走进英雄王春生。
  1971年2月4日,一声亮亮的啼哭划破梨城库尔勒的黎明,王春生出生了。和许多兵团孩子一样,他在华山中学顺利读完小学、中学和高中。接过父亲的责任,他成为农二师湖光纺织厂的一员。在车间,他踏实苦干,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1993年12月,王春生怀着献身国防、保卫边疆的满腔热忱参军入伍。在部队服役期间,他遵守纪律和条令,熟练掌握了驾驶技术,曾多次受到部队嘉奖。1997年11月21日他光荣退伍,进入库尔勒市园林局孔雀河风景旅游带监察队工作。
  2003年,王春生自谋职业,为的是担起家庭的重负——68岁的老父早已退休,年迈的母亲精神受过刺激,而29岁的弟弟刚刚下岗。从此,他在孔雀河边奋力打拼,贫困的家庭在他辛劳的操持下渐渐有了亮色,久违的欢笑声在王宗仁老人家荡漾。
  我们面前的王宗仁老人没有泪水,只有异乎寻常的坚强。老人说:“你们来采访我,是工作,我哭哭啼啼会影响你们工作……”
  他说:“春生是个很讲义气、敢于担当责任的孩子。他喜欢助人为乐,在河边开商店几年,救了好几次人。有一次,一名男子醉酒后爬到建设桥的栏杆上,一头栽进河里。正好春生看到了,他一路小跑,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终于将醉酒的男子救上了岸。他性格很犟,什么事不干则罢,要干就干到底干好。他是个孝子,对他妈妈非常好。我们家穷是穷,但我们山东人有的是志气。从小我就给他们哥俩讲,要做好事,要忠诚,他听我的话。人落水了不救那是不对的,再说了,就算他不救,其他人也会去救,何况他还是一名退伍军人。他这样做我骄傲,这才是我王宗仁的儿子……”
  弟弟王永生话不多,红肿的眼睛已告诉我们这些天他是怎样熬过来的。在陪同我们去依水超市的路上,他一再叮嘱我们:“这件事一定不能让妈妈知道。她真的再经不起任何打击了。”一进超市,王永生赶紧扶着妈妈的肩膀说送她回家,支开了妈妈。
  26岁的张卫丽十分憔悴,只几天时间彷佛换了个人。“……我们俩是2003年夏天开始谈恋爱的。那时他什么也没有,一边看自行车一边给别人照相搞服务。他性格非常开朗,爱交朋友……春生小时候去别人家吃饭,偷偷地想,阿姨做的饭就是好吃。妈妈精神受过刺激,头脑时而清醒时而糊涂,自然做不好饭。春生长大了,知道妈妈吃了苦,对她特别关心。妈妈这些年一直在路边捡破烂,意识清醒时就将破烂拎去收购站卖掉。有一次在饭馆吃饭,妈妈又去捡瓶子,春生赶紧小跑着过去,搂着妈妈到饭桌旁坐下,然后一勺一勺地给她喂饭吃,在场的人都很感动……”
  王春生的师傅胡孔明回忆道:“春生的妈妈每次去锅炉房,手里都提着捡来的烂水果让大家吃。别人都笑着摆摆手,春生却剥开烂香蕉,看到里面没有坏的就吃上一口,从表情看起来非常满足。他说这是妈妈对自己的爱,不能伤妈妈的心……”
  王春生生前非常爱好摄影和游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他的摄影作品:一只白色的天鹅拍打着翅膀,伸着长长尖尖的嘴去啄对面正在游泳的人的脸,他们离得那么近,那么亲密……遗憾的是,王春生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和谐画面了。然而,他用年轻的生命在孔雀河畔树起了一座永恒的道德丰碑。
  王春生追悼会当天下午,妈妈又去了一趟儿子的超市。由于大家隐瞒得比较好,加之老人家头脑不太清醒,还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被王春生的几个同学用车送回了家。
  王春生一直有两个愿望,一是多赚些钱,买一套楼层低、面积大的房子,然后把患病多年的妈妈接过去享福,雇个保姆也行;二是在今年8月带妈妈去一趟北京,陪他亲眼看看在家门口举行的奥运会,顺便去看看分别在河北和北京生活的两个舅舅——而今天,这一切都不可能了。
  在60多平米的老房子里,王宗仁老人彻夜难眠——最孝顺的儿子春生走了,就在几天前。
  在孔雀河边的依水超市,张卫丽痛不欲生,他俩原定6月1日去领结婚证。然而,那张象征一生甜蜜和幸福的证书离她远去了。
  在哥哥英勇献身的滚水坝前,王永生目光坚毅地说:“救人嘛,我觉得那是应该去做的。哥哥做的事情非常伟大。如果将来碰到这样的事情,我也一样的。”
  此时,也许只有春生的母亲一无所知。她的梦景里,有儿子身着的漂亮的新郎礼服,有儿子生意红火的超市,甚至还有那个不知何时降生的孙子……
  英雄王春生为搜救勇救汉族学生的吐尔洪·尼牙孜走了。
  在他英勇献身的孔雀河畔,他与维吾尔族青年吐尔洪·尼牙孜见义勇为的故事正随着滔滔河水,流向远方。
  吐尔洪·尼牙孜的妻子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丈夫这么快就匆匆离开了,生完孩子的她还没来得及同丈夫一起团聚,此生却永远也不会见到丈夫了。她望着抱在怀里不断眨眼遥望的孩子,不断地用手抚摸着孩子的脸,她的脸上写满了失去丈夫的痛苦。而降生还不到三个月的孩子,对这一切却无法感知。英雄的父亲尼牙孜·巴斯提神情凝重,沉浸在失去儿子的痛苦之中。
  厍江林的父亲厍建华是5月21日18时才知道这件事的。得知两个好心人为救自己的孩子全都牺牲的消息后,一家人失声痛哭。厍建华深情地说:“一辈子不会忘记孩子的救命恩人,今后将教育孩子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个英雄那样的人。”
  在孔雀河边,来自库尔勒市振兴中学的师生以追思会的形式,悼念勇救溺水学生的吐尔洪·尼牙孜和王春生。28名身穿校服的学生手持蜡烛,摆成心形,为两位英雄哀悼;并在英雄救人的河段撒下白花,在河水里放漂学生折叠的纸船,共同祝愿两位英雄一路走好。
  “你儿子是为了搜救我儿子吐尔洪·尼牙孜而牺牲的。我感谢你,老人家……”吐尔洪·尼牙孜的父亲尼牙孜·巴斯提带着慰问金来到王春生家,两位老人的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他们表示:今后将结成世代友好朋友对子,常年保持联系,互相交流,互相照应,并一致同意将5月21日确定为两家的“民族教育日”。
  5月25日,巴州和库尔勒市有关部门追授吐尔洪·尼牙孜和王春生为“巴州青年五四奖状”、“见义勇为好青年”、“青年民族团结先进模范”、“梨城舍己救人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6月11日,巴州人民政府第四次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提请追认吐尔洪·尼牙孜、王春生两位同志为革命烈士的请示》,并上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
  ……
  当青春跃动的血肉之躯勇敢地扑向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当太阳般年轻的生命向邪恶庄严宣战时,感天动地的英雄魂永久地、永久地铸起一座座精神的丰碑。
  这碑,传承着浩气长存的东归精神。
  这碑,打造着新时期巴音郭楞的铮铮铁骨。

知识出处

历史的足音

《历史的足音》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8

本书系报告文学作品集,记述作者目睹并见证了改革开放艰难起步、逐步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党的富民政策在巴州乡村在兵团连队产生的轰动效应,更是让人顿生“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感觉。在那个年代,作者以一名党报记者的身份,深入农家庭院、田间地头采访,用饱蘸激情的笔墨讴歌改革开放的春天—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