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现新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新疆和谐社会的对策建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创新与求是——2006年新疆社会科学界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50077
颗粒名称: 三、实现新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新疆和谐社会的对策建议
页数: 6
页码: 13-18
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好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实现新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需特别重视和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内容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好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实现新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需特别重视和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转变观念,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力进行环境文明建设,提高广大民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意识。现在,新疆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许多不和谐因素,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深层上看,则是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问题。过去,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总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人定胜天。实践证明,这种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十分有害的。今天,我们必须懂得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不可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新疆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这对我们新疆这样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全民生态道德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看,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看,它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其具体内容包括: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生态文明观点的提出是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与幸福,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人类的其他一切行为,首先必须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对全民进行生态文明道德意识的培养呢?首先,全民动员,开展生态道德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团体或组织的事情,它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方面的教育,提高全疆人民建设生态新疆与实现新疆社会和谐发展的认识,强化全疆人民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要强化各级领导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意识,让全疆人民充分认识到建设和谐新疆,实现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和谐是基础。其次,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实施生态道德的法律约束。对人们的行为约束机制,一靠道德,二靠法律。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为,当主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时,道德一般都能很好地发挥其约束作用,但当发生矛盾时,道德这种自律约束机制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这时,就必须借助法律这种具有强制力的他律约束机制。健全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对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具有道德不可替代的硬约束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法律的守护,个人道德往往难以具有真正的现实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较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一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是很难杜绝的。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健全法律体系,使那些个人道德不完善的人受到震慑和惩处,纠正其对待生态的失范行为。最后,推动生态道德的社会实践,以社会实践强化生态道德意识建设。人们只有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形成不断强化和升华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情感;人们只有投身于社会实践中,才能接触实际,了解社会,深刻认识到对生态道德的迫切需要,把握生态道德建设的本质,认识生态道德建设的价值。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目标不会自动实现,它需要我们新疆各族人民都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并在实际行动中充分体现出来,创造一种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对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持。
  第二,注重制度建设,形成政府提倡推动、市场引导驱动、公众自觉行动的长效机制。保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疆和谐社会建设,进行制度创新,科学的制度设计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撑。对于解决环境问题,人们开出了很多药方。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社会秩序理论、哈丁的公有地悲哀理论,还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人的制度激励与可支持发展理论,都突出了制度设计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有效的制度设计,如完善环保科技政策,务实的科技开发和科技创新措施,积极主动的政府管理环境的职能和行为等,都能促进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首先要建立一整套生态补偿的法律机制,一般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是“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通过区域补偿、政策补偿、资金补偿、技术补偿等方法进行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资源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就是各级政府行为的价值取向。即不少地方政府和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所造成的后果。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政绩观,构建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我们要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领导干部环境责任追究制度、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最后,建立环境保护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第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特别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严峻。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煤、电、油、运的持续增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的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的供给也会有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紧张,减轻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目前,新疆经济活动总体上仍处于一种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模式,新疆必须建立循环经济体系,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体系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之中,贯穿于生产组织和居民消费的引导之中。首先要充分利用新疆现有的资源优势,进行自然、有序、适度地开发利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资源上下功夫,科学地采用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建立一个包括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以节省运力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以适度消费、勤俭节约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生活服务体系等在内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以符合新疆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其次,完善政策,健全法制,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政策;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最后,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如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造技术等。
  第四,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逐步调整人口结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构建新疆和谐社会创造条件。要实现新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今后很长时期内,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都是我们的工作重心之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建立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调控体系和相关政策;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障制度,降低代际之间的供养关系,从而降低生育意愿;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农牧区的义务教育,提高人口质量。
  总之,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新疆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的崇高社会理想,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乃至消费观念等方面都要进行变革、创新,这是一项艰巨、持久而伟大的工作。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要把这种理想作为指引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实现新疆经济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

知识出处

创新与求是——2006年新疆社会科学界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

《创新与求是——2006年新疆社会科学界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8

由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协办的第三届“新疆社会科学界青年学者论坛”,于2006年9月23日在兵团党委党校举行。论坛征集到论文144篇,大会交流20篇。论文内容涉及社会科学类众多学科和新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了全面反映这次论坛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青年学者的科研工作,我们从所征集的论文中选编了这本论文集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