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41100
颗粒名称:
页数: 2
页码: 8-9
摘要: 民国22年(1933),阿山地区成立公立学校后,入校学生逐年增加,为了培养和补充所需教师,阿山区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是从农牧民中挑选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直接担任教师。二是安排高级小学毕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教师。三是安排从苏联和省城学成归来的学生担任教师。对于在职教师,采取轮训、培训等办法,提高其教学水平。民国27年(1938),在承化县开办简易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小学教师队伍。三区革命初期,由于战事较多,教师的培训工作暂时中断。

内容

民国22年(1933),阿山地区成立公立学校后,入校学生逐年增加,为了培养和补充所需教师,阿山区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是从农牧民中挑选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直接担任教师。二是安排高级小学毕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教师。三是安排从苏联和省城学成归来的学生担任教师。对于在职教师,采取轮训、培训等办法,提高其教学水平。民国27年(1938),在承化县开办简易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小学教师队伍。三区革命初期,由于战事较多,教师的培训工作暂时中断。民国34年(1945)后,逐步恢复。至1949年,阿山地区共有小学教师311名。
  新中国成立以后,阿山地区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创建了中学,普及了小学,在校学生成倍增加。为了加强师资力量,加强了师范学校建设,开办多种培训班,广纳自愿者充实师资队伍。1951年,小学教师达到383名。从1953年开始,师资队伍建设从数量增加转到质量的提高。中小学教师主要由中高等院校毕业生担任。1957年,阿勒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有497名。1958年开始的反右斗争中,有7名教师错划为地方民族主义分子。这些错划人员在1982年落实政策时,全部平反昭雪。
  “文化大革命”时期,各级学校的教师队伍均受到严重破坏。有的被赶出教育系统,下放改造,有的受到错误批判,有的被错误判刑。1971年,教学工作逐步恢复后,教师严重不足,因此大量使用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阿勒泰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加强,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教育事业空前发展。至1985年,高级中学的教师达到大学本科学历水平,初中、小学的教师达到大专、中等师范学历水平。1777名民办教师逐步转为公办教师。
  为了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素质,地区成立了教师进修学院,有的县成立了教师进修学校。1993~1995年,培训在职教师418名。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教育志

《阿勒泰地区教育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2

《阿勒泰地区教育志》是第一部记述近现代阿勒泰地区教育事业的志书;是一部反映阿勒泰教育界前辈事迹和宝贵经验,服务于当今社会的资料性著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