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41097
颗粒名称:
页数: 3
页码: 3-5
摘要: 新中国成立之前,阿勒泰地区没有一所中学,仅在承化县(今阿勒泰市)男子小学开设了一个特殊班。这个特殊班招生41名,学制两年,学习初中课程,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回原县从事教学工作。

内容

新中国成立之前,阿勒泰地区没有一所中学,仅在承化县(今阿勒泰市)男子小学开设了一个特殊班。这个特殊班招生41名,学制两年,学习初中课程,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回原县从事教学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阿山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所中学——阿尔泰中学于1951年在承化成立,学制3年。这一年,还在哈巴河、吉木乃、布尔津等县的小学内开设初中班15个。1953年开始,在初中开设高中班。1958年,阿勒泰汉语中学成立,1961年开设高中班。至1963年底,全地区各县都建立了中学,有的公社也成立了中学。1965年底,全地区有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16所(哈萨克语授课的中学12所,汉语授课的3所,蒙古语授课的1所)。这些中学的学制均规定为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所学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外语、体育、音乐、美术和农业基础知识。政治思想教育,主要是爱祖国、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爱劳动教育。
  为了保证牧区中学生在春、夏、秋季落实学习时间,于60年代,在地区的统一安排下,在春、夏、秋牧场举办流动教学点和流动学校。从1977年开始,建立牧区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的校舍主要由政府拨款建设,并配备校医和炊事员等工作人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教育受到冲击,原有的教学秩序打乱,学生参加群众组织“闹革命”,教师被打成“臭老九”挨批斗。学校由军宣队、工宣队和贫下中农代表管理。学校复课后,主要是学农、学工、学习解放军,政治课主要是学习毛主席语录和阶级斗争教育。学生毕业后,被安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阿勒泰地区的中学教学秩序逐步恢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了正轨。1978年,把“文化大革命”中改变名称的中学,全部恢复原来名称。开设课程执行国家教育部的统一规定,教学仪器,电教设备得到充实,开展了教学改革,加强了教学督导工作,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82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乡办高中被裁撤,地、县开始成立职业中学。至1995年,完成了普及初等教育任务。全地区共有牧区寄宿学校50所,其中初级中学32所。有职业中学6所,在校学生757人。共有普通高中25所,在校学生4282名;有初中78所,在校学生21921名。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教育志

《阿勒泰地区教育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2

《阿勒泰地区教育志》是第一部记述近现代阿勒泰地区教育事业的志书;是一部反映阿勒泰教育界前辈事迹和宝贵经验,服务于当今社会的资料性著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