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焉耆六十年(1954-2014)》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8687
颗粒名称: 【历史沿革】
页数: 3
页码: 10-12
摘要: 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焉耆国归附于汉朝。

内容

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焉耆国归附于汉朝。
  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汉朝统一西域,在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各国,焉耆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焉耆国王治员渠城,西南至都护治所400里,南至尉犁百里,北接乌孙。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设立焉耆都督府,朝廷委令国王婆咖利为都督,并设司马1人,辖境东抵西州,西至龟兹。
  唐开元七年(720),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汤嘉惠请以焉耆代碎叶设镇。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建焉耆新城,改名喀喇沙尔;次年设办事大臣1员,驻绿营兵600名。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尔扈特部返回祖国,其南路安置在喀喇沙尔城北,置四旗,封渥巴锡为汗以统之;另有和硕特部三旗均隶属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兼辖,归伊犁将军府。
  清光绪三年(1877),清军将领刘锦棠将打散截留下的陕西渭南回族起义军白彦虎的部分起义军及哈密、乌鲁木齐跟随而来的民众共计1万余人安抚在喀喇沙尔。左宗棠请准设立抚揖善后局,清政府拨银两安置落户生产。
  清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废除军府制,裁撤喀喇沙尔办事大臣,次年改喀喇沙尔直隶抚民厅。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恢复喀喇沙尔原来的名称焉耆,并由抚民厅升为府。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焉耆知府刘嘉德将原来安置在若羌一带的西宁抗清义军余众,迁到开都河南岸马场台地方驻耕,命名抚回庄(今永宁镇)。
  民国二年(1913),建立焉耆县,属阿克苏道管辖。
  民国八年(1919),杨增新呈请添设和阗、焉耆道两缺,请于焉耆建道尹,划阿克苏道所辖之轮台、焉耆、尉犁、若羌、且末5县及库尔勒县佐,又划迪化道所辖之吐鲁番县,共6县1县佐属之。次年,北平政府照准设立焉耆道,焉耆县归焉耆道管辖。
  民国十九年(1930),改焉耆道为焉耆行政区,焉耆县隶属焉耆行政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军阀盛世才取得新疆政权,在焉耆设立行政公署。焉耆县属于公署管辖,驻军1个骑兵团。
  民国三十二年(1943),设焉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十区中排列为第八区),辖焉耆等县。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焉耆县人民政府,属焉耆专员公署。1954年,成立焉耆回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县,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当时州设在焉耆)。

知识出处

焉耆六十年(1954-2014)

《焉耆六十年(1954-2014)》

出版者: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焉耆回族自治县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