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发展多种经营,创办文化教育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三团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768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发展多种经营,创办文化教育事业
页数: 6
页码: 13-18
摘要: 胜利二场在建场初期,在“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艰苦创业”的精神指导下,本着“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原则,根据农场的需要,白手起家,逐步创办起工、副、商等业,在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多种经营也得到发展壮大。

内容

胜利二场在建场初期,在“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艰苦创业”的精神指导下,本着“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原则,根据农场的需要,白手起家,逐步创办起工、副、商等业,在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多种经营也得到发展壮大。
  1956年建场初期,各种生活物质全靠农一师从阿克苏运来,生活物资供应紧缺。为解决干部群众生活实际困难,1956年2月,建场指挥部成立“军垦战士合作社”,设有四个小型门市部和理发、照相两个服务部。1958年改称为“综合商店”,主要经营文具、日用小百货、小五金、土特产等。1959年,商业总销售额达102万元,创利润8.5万元。
  在开荒生产的同时,为积累资金、发展生产,胜利二场于1956年开始进行农产品加工生产,由于设备简陋,仅限粮棉加工,人工操作,当年轧花60吨。部分连队人推畜拉石磨磨面465.2吨。1957年1月胜利二场成立加工队,设立轧花厂、面粉加工厂、榨油车间,农副产品集中由加工队经营。棉花加工由手工操作逐步发展到半机械化作业,年加工能力100余吨。榨油车间用铁锅蒸料,杠杆木夯挤压榨油,年产油30吨。面粉加工购置一台碾米机,两台磨面机,基本解决了全场粮食加工问题。加工队还用自产的玉米、黄豆、高粱等农产品进行食品加工和酱油、食用醋等调味品的生产,当年自制30多种糕点19.36吨,酱油4.72吨,食用醋13.79吨,酿制白酒3.81吨。1958年又利用榨油产出的下脚料生产肥皂3.98吨。1959年在戈壁滩就地取材,用一个无气压表的旧锅炉和铁锅,采用土办法熬制甘草浸膏11.92吨。
  1957年1月,胜利二场成立农机具修理车间,由于缺乏技术、设备,只能对马拉农机具进行一般性的修理,拖拉机出现大故障还必须到沙井子或阿克苏修理。1959年,七场将修理车间改为保养间,增加人员、设备,专业从事拖拉机等农机具维护修理。青年技术员戴勋仁等人积极进行小发明、小创造、技术革新,自制土镗床等设备,提高了机械维修水平。
  1958年干部队试制出固氮菌肥,后逐步推广。当年秋季,全场有12个生产连队建立了菌肥制造组,大量制造菌肥。1959年在警通连(原干部队)菌肥组和畜牧队抗生素饲料组的基础上,扩建成年产15吨的菌肥厂。同年各基层单位开始利用柴油机做动力发电照明,结束使用煤油灯、马灯照明的历史。从1956年到1959年4年间,全场工副商业逐步发展。到1959年底,工副商业创造生产利润28万元。
  1956年3月,农一师师长林海清指示“要让娃娃上学接受文化知识、思想品德教育,在喀拉库勒建立一所小学”。根据这一指示,建场指挥部在3月5日任命师崇伦为小学副校长、李登德为指导员,开始筹建小学,农一师又派来4名教师。他们把相邻的两个地窝子挖通,顶部安上玻璃,用砖砌台子为桌,木板支起来做凳。3月22日“胜利二场子弟学校”在胡杨树下举行开学典礼,场长王金山宣布喀拉库勒第一所子弟学校诞生。学校招收72名学生,分设1~4个年级,建立一个少年先锋中队,有少先队员56名。4月10日,农一师师长林海清到校视察,指示尽快建造教室、制作桌凳。到1956年8月,新建土木结构的教室竣工,9月,学生们全部搬到新教室上课。1957年学校迁至园林队。1958年9月学校设立高小班,成为一所完全的小学,在校生增至261名。1959年更名为“胜利七场子弟学校”。学校除上文化课传授科学知识外,还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农忙季节组织学生参加松土、定苗、锄草、割饲草、拾麦穗、拾棉花等劳动。学生们还利用课余时间给职工宿舍打扫卫生、洗衣服等。学校开办文艺、绘画、器乐等兴趣小组,组织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随着普通教育的发展,为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根据农一师关于在职工中开展“扫盲”教育的指示,1958年胜利二场第二次党代会提出扫盲“苦战5年,80%人员达到高小毕业水平;苦战8年,70%人员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的目标,会后场党委成立了扫盲领导小组,场成立了扫盲协会,并召开了扫盲誓师大会,在全场职工中进行扫盲大辩论,以求统一思想。辩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国营农场,学习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文化怎么办?”、“不扫盲能不能大跃进?”等。同时组织“老战士话当年”活动,让老战士介绍在艰苦的革命战争中学习文化的故事,从而纠正了少数人认为“生产任务紧,没有时间学文化”等错误保守思想,坚定了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文化的信心。全场各单位先后办起了“扫盲班”、“红专学校”、“业余夜校”,由连队文化教员任扫盲教师,场机关由宣教股干事集中上课。扫盲活动开始后,各单位结合工作生产实际,运用“活动识字牌”、“田间地头识字牌”、“工具记名、见物识字”、营房墙壁上、室内张贴“看图识字”、“送字上门”、“识字岗”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学校三年级以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商店门口,设立“识字盘查岗”,请叔叔、阿姨们认字,认会才能进商店,在职工必须经过的路口,设立“收工识字检查站”,检测学员当天学习的生字,学会后方可过站。没有墨水用土染料配制,铅笔少分成几截,有时用树枝代替。各单位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计划、考勤制度、纪律制度、先进评比条件等,定期考核评比张榜公布。在职工中开展“六比、四勤、两不怕”竞赛活动。即比出勤、比学习方法、比互相帮助、比遵守制度、比按时完成作业、比学习成绩;勤学、勤读、勤写、勤复习;不怕年龄大、脑子笨,不怕识字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部分职工脱掉了文盲帽子。
  1958年10月22日,农一师党委发出了“在脱盲职工中开展读百本书、识万个字、写百篇稿活动”的指示,胜利二场还号召职工都学会读书、看报、写信,还要求先进学习积极分子会写广播表扬稿、会写工作计划、总结,会简单的文艺创作和诗歌创作。1959年场党委通令嘉奖基层脱盲单位、扫盲积极分子和教学积极分子。
  为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便于传播科学知识,1956年3月,胜利二场购置35毫米电影放映机一部,成立放映组。在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为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稳定职工队伍,结合“热爱新疆,扎根边疆”的思想教育,积极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场部和各单位均成立俱乐部。按照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兵演兵、兵唱兵、兵写兵、兵画兵、兵舞兵”的“五兵”形式和“月月有晚会、处处有歌声”的要求,场组织文艺骨干人员经常把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在田间地头、工场演出。1956年建场第一年举办了两次汇演,演出小节目223个,生产一队文艺最为活跃,半年就排演节目139个。他们既积极编排节目,又不脱离生产劳动。当年参加农一师汇演,演出节目《歌唱新农场》获农一师创作奖、表演一等奖,《我们的炊事员》获二等奖,阿克苏军分区政治部为获奖演职员颁发了奖章。
  1959年3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胜利七场在兵团、农一师、胜利一总场的帮助下,组成58人的创作组,主创人员有段荣禄(铁群)、伊萍、田承基、胡明、张学武等,历时两个月完成了以原胜利二场场史为主题的纪实文学《绿洲红旗》(油印本)初稿,这是建场以来首次有组织的文学创作活动,其中部分章节内容被《天山》、《绿洲》文学刊物选载。全书共分7章,40节,约15万字,较详尽地记录了二场从荒漠勘查、开荒、挖渠引水、开垦、抗洪等历史事件,记载了在艰苦创业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知识出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三团简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三团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三团简史》满怀激情地讴歌三团人艰苦创业、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生动地记述了三团广大农垦职工开垦荒原、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改土治碱、献身农垦事业的感人事迹,也展示了农垦职工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风貌,以丰富和翔实的史料认真总结三团发展的成功经验,用客观公正的笔触分析了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使成绩得到发扬、失误不再重演。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