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文化的地位和任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心灵的绿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7437
颗粒名称: 兵团文化的地位和任务
页数: 5
页码: 12-16
摘要: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十年(1940年1月)就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与半个多世纪以前比,中国革命的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毛泽东关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在政治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论断没有过时。昔日曾一度辉煌过的古丝路文化,就促进了盛唐时期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

内容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十年(1940年1月)就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与半个多世纪以前比,中国革命的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毛泽东关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在政治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论断没有过时。昔日曾一度辉煌过的古丝路文化,就促进了盛唐时期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半个世纪以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兵团文化,对兵团和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就产生过不可取代的作用。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历史新时期。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审视兵团文化的地位和任务,就是要认真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决定》,就是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丁加强新疆兵团工作的指示精神,在为兵团的稳定发展服务的同时,还要在新疆多民族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建设中,进一步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为推动新疆多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与整合,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改革开放、维护祖国统一做出新的贡献。因此,兵团的文化工作在为兵团自身的建设服务的同时,必须要从文化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做好三项工作。
  第一,要重视传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戏曲、杂技等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兵团从文革前的十大剧种到文革后保留下来的六个专业戏曲、杂技团体,半个世纪来曾为兵团职工和驻地附近的各族人民,演出过不少传统剧目和新编现代戏,受到过各族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兵团杂技团多次赴中西亚和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演出,在只有六十万人口的吉尔吉斯首都比什凯克一连演出过三十六场,观众场场爆满,被誉为“传播东方文化的使者”。
  二百多万兵团汉族人,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都是东方文化的生动载体。新时期以来,各垦区和不少团场举办了“艺术节”、“文化周”等活动,不仅满足了广大职工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还受到驻地附近各族人民的喜爱和欢迎。1993年元宵节,驻地在喀什的农三师举办了一次社火进城活动,来自周边团场的文艺队,把东北秧歌、陕北腰鼓、江南旱船、山西锣鼓、舞龙、舞狮、高跷、竹马和骑着毛驴的阿凡提,送进了喀什古城,营造了一种团结、祥和的节日气氛,受到了喀什市民的热烈欢迎。
  建筑艺术,是凝固了的文化。当你走进棋布在天山南北的百多个军垦城镇时,到处都可以看到飞檐拱顶、红柱绿瓦的亭台水榭,可以看到喷泉下的大型山水盆景,可以看到拉直了犁绳的第一代军垦战士和高举果盘笑迎嘉宾的植棉姑娘的大型塑像。当你在多源文化的新疆大地上,看到这些始自先秦,盛于魏晋宋明的建筑艺术时,一种浓浓的乡情和对东方文化的认同感,便油然而生。
  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整合虽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它的穿透力就蕴藏在这种漫长的潜移默化之中。
  第二,吸收和弘扬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二百三十多万兵团人,大都分散在新疆1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地、州、市、县里,又小集中在各自的垦区、团场和企业里。与兄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深受多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半个世纪以来,做了大量吸收和弘扬兄弟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加深感情,增强团结的工作。
  新疆第一部反映维吾尔族斗争生活的大型歌剧《天山脚下》,是由军区作家马寒冰和作曲家王洛宾创作,由部队文工团队排练演出的;长篇小说《多浪河边》是由兵团作家周非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疆第一部用汉文创作的反映哈萨克族生活的长篇小说《帕力黛与哈里曼》是由兵团作家许特生著作,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新疆第一部由哈萨克族作家用哈萨克文著作的长篇小说《光明之路》是由兵团作家姚承勋翻译,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兵团剧作家陈艰用维吾尔族神话故事改编的大型戏曲《王子与公主》,是由兵团越剧团、楚剧团排练,在乌鲁木齐、上海、杭州、武汉等地巡回演出的。促进了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乐舞艺术是新疆兄弟民族文化中享誉中外的文化瑰宝。半个世纪来,兵团文工团曾带着绚丽多彩的新疆民族乐舞,多次赴内地演出,走遍了大河上下及大江南北,并三次进京,把新疆民族乐舞送进了中南海,还曾送到祖国宝岛台湾和越南、菲律宾等友好国家。这些活动,对推动全国人民认识了解新疆各兄弟民族、增强民族团结,推动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多民族的中华民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在交流和吐纳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新的文化。新疆是多民族地区,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人文环境和地缘环境都非常有利于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创新,非常有利于新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历史上勤劳智慧的新疆各族人民,就曾营造了举世闻名的丝路文化。半个世纪来,兵团文化正是在这种交流和吐纳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和升华。五十年代以来,由作曲家田歌创作的表现兵团生活的两首歌曲《边疆处处赛江南》(大型电影艺术片《军垦战歌》主题曲)和《草原之夜》(介绍农四师团结农场的电视艺术片《绿色的原野》主题曲)之所以能流传中外,经久不衰,就是作曲家对新疆兄弟民族原生态的音乐素材,进行了艺术升华的结果。在兵团的各戏曲团体创作演出的各种新剧目中,为表现兄弟民族的生活和塑造兄弟民族人物形象,大量地吸收和选用了民族乐舞艺术和造型艺术中的精华,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兵团豫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豫剧《草原情》,参加全国首届豫剧节,使全国同行耳目一新,并获得了一剧七奖的殊荣。
  新疆的洞窟、岩画等造型艺术,也是丝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兵团的造型艺术家们正是从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借鉴中,发展了兵团的当代造型艺术。在阿拉尔农垦新城,坐落在塔里木河大桥南端的农一师九团团部的园林中,矗立着一尊迎宾姑娘的塑像:扁圆的脸型,齐耳的短发,贴身的裙装,手托一朵绽开的棉花,笑迎四方来客。她完全是一副来自吴楚或巴蜀的汉族姑娘的形象,但使人赏心悦目的是,雕塑家却赋予了她一幅维吾尔姑娘所特有的高高的鼻梁和一对深陷的大眼睛,平添了面部轮廓的力度和神韵。艺术家在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这种从审美观念的飞跃,到审美符号的选择和把握,都大大地升华了审美的境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存在曾经孕育了辉煌的丝路文化的黄金地段,又处在改革开放、复兴中华的历史新时期。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生成和发展的兵团文化,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创新和发展中,应当比我们的前人更有作为。
  (原载《新疆艺术》2000年第3期)

知识出处

守望心灵的绿洲

《守望心灵的绿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参与营造了辉煌的丝路文化的中国古西域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疆“兵团文化”,是一部人类从战争走向和平的心灵史。新疆“兵团文化”正在和必将广泛地进入人类的文化视野,必将影响渴望和平与发展的人类世界。《守望心灵的绿洲》就是对这部心灵史的注视、发现、解读与传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