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农二师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5656
颗粒名称: 序四
页数: 2
页码: 5-6

内容

杨耀华
  “千里山河归笔底,百年人物出毫端”。一部服务“四化”、惠及子孙的《农二师志》,在上级领导、革命前辈及专家学者的热情关注下,经过编辑人员近10年努力,终于问世了。
  农二师垦区内的渠犁、轮台是新疆军屯的摇篮,也是两汉以至民国的屯田重地。屯垦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形成和统一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桑弘羊、辛庆忌、赖丹、班超、索励、林则徐、刘锦棠以至杨增新,都对开发农二师所在垦区做出了贡献。但古代以至近代的屯田多从“兵不费中国而食自足”(班超语)的目的出发,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受封建王朝兴衰更替的影响,大多时兴时衰,或一代而终。而农二师的屯垦恪守为人民服务、为各族人民造福的根本宗旨,扎根边疆,建家立业,实行工农兵学商并举、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4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它不仅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经济建设的强大支柱,而且也是稳定全州的重要力量,是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坚固壁垒。
  邓小平同志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织形式与军垦农场不同,任务还是党、政、军结合”。作为兵团组成部分的农二师兼具政府和行政、军事、经济等诸多功能,并非一般意义的企业。因此,就修志而论,虽可借鉴地县市志,但它的内涵,它的框架结构,却有不同于地方的独具特色。面对诸般困难,编辑人员从实际出发,知难而进,以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进行了艰苦探索,取得了相当成果。全志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从弘扬兵团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为贯穿全志的一条红线,对开发焉耆、库尔勒、塔里木、若(羌)且(末)4个垦区的历史过程及卓有贡献的人物,以事系人地作了记述。这不仅具有“存史、资治”的作用,而且是向年轻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教材。在这个意义上,《农二师志》的出版,就“十年辛苦不寻常”了。
  在《农二师志》编辑过程中,原兵团副政委赵予征同志作了政审,自治区县市志指导室主任郭德滏同志作了全面审改,各团场及师各业务部门也给予了有力的配合。特别是我师老领导谢高忠、赵干卿、张峻德、刘丰乐同志审阅了部分志稿,柳条、赵锐同志提供了有关解放战争的翔实资料。高情厚谊,谨致谢忱。师还组织力量审核了全稿,进行了人、地、时、计量、数据方面的“五统一”工作,对提高志书质量起了不小的作用。尽管《农二师志》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但这一系统文化工程的完成,必将对了解师情,思考过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拓光辉灿烂的前景,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1994年11月30日
  注:作者系农二师师长兼史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知识出处

农二师志

《农二师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这部志书记述了农二师从战斗到生产的各个历史时期兴衰变迁、革故鼎新的发展轨迹,总结了4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突出了兵团特点和地域特色,实事求是,翔实具体地反映农二师及其前身渤海军区教导旅、二纵独六旅、步兵第六师从战斗到入疆屯戍、转业生产以来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的历史和现状。《农二师志》上限自1949年起,下限至1990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