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八”红旗手沙尔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巾帼风采》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4589
颗粒名称: 全国“三·八”红旗手沙尔肯
页数: 8
页码: 11-18
摘要: 阿力达尔撰稿 李岐山翻译整理

内容

阿力达尔撰稿 李岐山翻译整理
  沙尔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度过了苦难的童年,解放后翻了身。实现男女平等之后,在基层当上了大队、生产队干部,她不怕吃苦流汗,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1979年,因工作突出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殊荣。沙尔肯是全县哈萨克妇女的典型代表之一。
  沙尔肯于1938年5月10日出生于木垒县博斯坦乡霍加木沟一个给别人扛长工的牧民家庭。给巴依们放牧牲畜的父亲巴依哈里在沙尔肯未出生时就过世了。“祸不单行”,母亲阿娜海又在沙尔肯五岁时去世了。从没有见过父亲,又没有完全享受过母爱的沙尔肯,在孩提时代就承受了居无定所,食难果腹的痛苦艰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的兄长巴严洽勒和姐姐艾勒皮忍受着苦难,接过去世父母的传承,一个过早地拿起了扛长工的放羊鞭,另一个操持着家务,他们背着行囊,寄居在巴依们的阿吾勒边缘,千辛万苦地把幼小的妹妹沙尔肯养大成人。
  1944年9月,土匪头子乌斯满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胁迫木垒县的600多户哈萨克牧民迁往北塔山。沙尔肯她们的阿吾勒也迫于无奈,要搬迁去北塔山。这使这些孤儿们的生存更是雪上加霜,异常艰难。但她们兄妹3人相依为命,同生死,共患难,携起手,咬着牙,跟着被胁迫的民众一起努力向北塔山走去。被裹胁去的牧民到达北塔山后,当年冬天遭遇到了严重的灾害,好多人家的牲畜都变成了一堆白骨,死光了,巴依的牲畜也不例外。沙尔肯他们的日子越发艰难。被胁迫去的众人第二年要搬回木垒时,兵荒马乱再加上灾荒,众人们的搬迁役畜和吃粮问题很难解决。底子厚的巴依们都为难了,何况是无依无靠的孤儿们。在那饥寒交迫,没有人间温暖的岁月里,会有谁去顾他们呢?然而,从小就受苦难磨练的他们咬着牙关跟着众人搬迁。那一次,沙尔肯的姐姐将一袋子干肉(冬季遭灾死亡牲畜的肉)细心安排靠它过日子。步行背着沙尔肯,跟着搬迁的众人,历尽千千辛万苦,度过了难关,终于回到了木垒。
  经过那次恶梦般地搬迁后,在哥哥姐姐的看护下,沙尔肯一天天地长大了。在她11岁时,木垒天亮了,解放了。她们翻身获得了自由。从此,她们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1954年,沙尔肯与哈甫萨塔尔结婚了。丈夫家是一个牲畜较多而人口较少的殷实之家。在苦水中泡大的沙尔肯,格外珍惜这来自不易的幸福生活,里里外外的活计都能干。她的干练很快被婆家认可。她与丈夫很恩爱,全家老小都很和睦,是个幸福的家庭。沙尔肯觉得这幸福是共产党给的,共产党就是她的再生父母,这个恩情永世难以报答。她积极参加了解放初党对牧区的各项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运动。在大跃进的年代,1958年冬季,哈甫萨塔尔与沙尔肯夫妇俩带着自己的毡房到大黄山大炼钢铁。到了那里,人山人海,热火朝天,不管男女老少,一眨眼都成了钢铁工人。沙尔肯的毡房被当作了食堂,沙尔肯自己则当上了炊事员。那时,她夜以继日地给本地去大炼钢铁的牧民做饭,被评为劳动模范,平生她第一次光荣地获得了奖励。
  热爱劳动,不怕苦累,把自己的一切都能献给集体事业的沙尔肯因突出表现被党组织认可。经过培养,1961年6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她翻身以来多年的夙愿。她由一个普通的哈萨克妇女转变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那以后,她始终牢记自己在党旗前的誓词,决心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生!
  1960年初,沙尔肯一家被安排放牧集体的1群300只山羊。她与丈夫爱畜如子,精心地放牧管理。夏季,她们转入了七城子大队红石头沟的霍尔津布拉克夏牧场。7月10日,哈甫萨塔尔为寻找丢失的羊不幸掉下石崖摔死了,那年,哈甫萨塔尔只有37岁。沙尔肯突遭横祸,丈夫永远地离开了自己。她强忍悲痛,给丈夫过完七天那孜尔后,知道自己的山羊群中少了30只山羊。她想:丈夫哈甫萨塔尔是为寻找集体的30只山羊而突然遇难的。现在他的尸骨未寒,如果我不很快地去找回丢失的这些山羊,让集体财产免遭损失,我怎么给大家交待呢?哈甫萨塔尔的灵魂能安息吗?于是,她化悲痛为力量,骑着马找了好几条山沟,翻山爬坡,硬是把这些山羊找回来了。
  沙尔肯的丈夫家只有兄弟两人,弟弟名叫哈甫赛琳。哈甫萨塔尔不幸去世后,他的孩子只有6个月龄。沙尔肯的公公、婆婆既舍不得孙子离开自己,也舍不得这样的好媳妇离开这个家。于是,他们想按照哈萨克族人的“弟继兄室”老习俗,让她与尚未成家的小叔子哈甫赛琳成婚,以达到两全其美。等到哈甫萨塔尔去世过了一周年后,公婆征求了沙尔肯的意见。沙尔肯虽然没有文化,但她识大体,加之自己有过孤儿艰难生活的经历,公公婆婆又对她好,就为了老人、孩子,也为了这个家,应允了公婆,于1961年7月同小叔子哈甫赛琳结为伴侣。
  曾与沙尔肯在一块儿工作过的阿肯别克(时任大队党总支书记,后在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岗位上退休)和铁尔德克拜(原大石头水管所所长、退休干部)给笔者说:“沙尔肯聪慧勤快,干工作时巾帼不让须眉,能讲也能干,始终有股子不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不罢休的劲头,是一位能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集体事业,勇往直前,坚强不屈的女人。”这就是大家对沙尔肯的评价,也是组织上对沙尔肯的评价。沙尔肯的聪明能干,使得组织上早就选择她做集体工作。1961年9月,她担任了跃进公社一大队三队(七城子大队白石头沟生产队)的副队长。那时沙尔肯抚今追昔,感动得热泪盈眶,心喜万分。她想到在那男尊女卑的旧社会,哪里会有我沙尔肯今天这样的风光。于是,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党为人民努力工作,以报答党的恩情。
  随着集体工作的深入,沙尔肯遇到了没有文化知识的困难。但她为了做好工作,完成好自己肩负的任务,就坚持经常听收音机,学好政策,并且一有空就让识字的孩子们给她读报纸、杂志。就这样,她坚持不懈,不光自己及时地了解了党的政策方针,并且向群众进行了传达、宣传。大家知道,那个时代的工作条件差,很艰苦。她带领三队妇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驳斥“妇女落后”、“妇女干不成事”等谬论,克服落后思想,把本队的妇女组织起来,深入宣传教育,使大家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她们与男人们一道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增加了家庭收入。在种庄稼、打草、冬春抗灾保畜、接羔育幼、剪毛、修圈、农田水利建设、积肥、修渠、秋收等生产劳动中,妇女们撑起了半边天,与男人们共同战斗在第一线。沙尔肯带领的三队妇女们曾荣获公社的“妇女模范集体”和“三·八”红旗集体等奖励。
  沙尔肯在农业学大寨、创建大寨式的生产队方面,身先士卒,带领生产队的社员做出了许多贡献。1976年她带领本队的50多名哈萨克妇女,顶风冒雪,在冬季积肥200多吨。1977年春种前突击平整土地180多亩,选种15000多公斤,为当年本队夺得农业丰收打下了基础。沙尔肯被评为“农业学大寨先进个人”,受到了县革委会的表彰奖励。在当年接羔育幼中,沙尔肯所包畜群的幼畜成活率达到了99%。在抓山羊绒时,她带领的30多名妇女抓了900多只山羊绒,抓得非常仔细干净。平均每只产绒达210克,每只比其它山羊产绒多10克,超额完成了任务指标。在1976年9月,沙尔肯带领10多个社员自力更生为本队学校修建了两间教室,及时解决了30多名学生缺教室的问题,保证了本队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的提高。
  大石头公社是纯草原畜牧业地区,畜牧业是这里的支柱产业,也是各族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深刻了解这个现实的沙尔肯,一直奔波在畜牧业生产第一线。1976年大石头牧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灾害。寒冬腊月,七城子大队在沙漠戈壁过冬的马群中出现了灾情,沙尔肯与本生产队其他几名干部一道策马到了受灾的马群,经过两天两夜的抗灾保畜,控制了自然损失,保证了集体的牲畜。回到大队后,又传来羊羔群遭灾严重的消息。沙尔肯马不停蹄地赶到距离居民点4公里外的冬窝子,组织牧民翻虚冻圈底,补修好羊圈的破洞坏墙,背来了补饲饲草,使那群羔羊群安全率达到了100%。一个弱女子在严冬中同男同志一样战风雪,斗严寒,抗灾保畜,可想克服了多少困难,牧民们都深受感动,给了沙尔肯同志很高的评价。
  1977年,大石头公社全面展开了草库仑建设,沙尔肯接受了在七城子地区搞1000亩的草库仑任务。5月份,她组织本队各族男女劳动力开山炸石头,苦干实干加巧干,就地垒起了石围墙,按时完成了任务。其石围墙婉若长城一般,挡住了牲畜遭踏,增加了产草量,改善了畜牧业的基础条件。当年,沙尔肯出席了县群英大会,荣获了劳动模范奖。
  1978年4月,鉴于沙尔肯的突出表现及工作能力,根据工作需要,经大石头公社党委、革委会上报推荐,县委组织部以木党组(1978)36号文件任命沙尔肯同志为七城子大队党总支部委员、副大队长。沙尔肯肩上的担子加重了。她认为这是党组织对自己的信任,更加积极地为党为人民工作。那时沙尔肯的家仍住在三队,距离大队20多公里,她需要每天骑马到大队去工作。一个妇女同志的家务负担是不轻的,有时甚至缠得你脱不开身。沙尔肯平时都把家务安排在晚上做,以便白天全身心地去做好大队的工作。每天上班、下班等来回需走将近两个小时的路。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早早地去大队,晚上天黑了才能回到家。不论春夏秋冬,她天天都是如此。在春季大忙季节,她与牧民们一起参加耕地、播种等集体劳动,还时不时地去接羔点接羔育幼。秋季收割季节在割麦子工地也有她劳动的身影。在这种情况下,她常常十天半月,甚至成月不能回家,将自己的精力都用在了集体的工作上。那段时间,她的表现受到了组织上和各族牧民的好评。被评为“优秀产共党员”、“优秀生产队干部”、“抗灾保畜先进工作者”等,受到了县、公社、大队的表彰奖励。曾多次出席过州、县、公社的党代会、人代会。也3次出席过县妇女代表大会,当过1次自治州妇代会代表。
  1979年4月10日,沙尔肯按照头一天的通知,到大队办公室去参加会议。刚刚还是晴朗的天气,刹那间变了脸,紧接着又成了暴风雪。午后,风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天昏地暗,能见度越来越小。春天的暴风雪是宰羊的刀子,初春这样的暴风雪突然袭击大石头草原是非常罕见的。大队召开的干部会立即停止了所安排的内容,马上研究抗灾保畜事宜,明确分工,按片区派干部到畜群中去负责做好抗灾保畜工作,确保人畜安全。这次大家出于爱护沙尔肯,安排沙尔肯在门口就近搞好工作。沙尔肯对大家的爱护,表示了感谢。说:“气候太异常了。现在是人民的生命和集体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我在热房子里享清福,怎能安心?我到三队去吧!路途又不太远,而且是山沟里,比较避风。”大家也觉得她说得在理,就安排她去三队。她麻利地备好鞍具,穿好衣服就上了马,很快就消失在暴风雪中了。后来,随着时间越来越接近傍晚,暴风雪也越来越厉害。天上、地下,左右、前后都弥漫着白茫茫的风雪。人们连眼晴都难睁开了,沙尔肯找不到以往熟悉的山间小道了。积雪越来越深,乘马也走不动了。天也越来越黑了,她下来牵着马艰难地往前行走。虽然沙尔肯从小就历经磨难,坚强不屈,很少有困难吓倒她,但这一回她拼命挣扎着在暴风雪中行走,可越来越找不着路了,越来越走不动了。最后,她也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自己就昏过去不省人事了。第二天,暴风雪慢慢停止了,在收集各个方面的受灾情况时,才知道沙尔肯至今还没有到达3队。干部们组织人力马上出发找寻,找到沙尔肯时已到了午后,救回来过了一个昼夜,她仍然昏迷不醒。当地干部群众简单实施急救后,大队立即派拖拉机(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将沙尔肯送到了70多公里远的县医院。经检查,其右手手指和左脚脚指都已冻僵坏死,必须手术摘除才能保住生命。术后,沙尔肯在县医院通过两个多月的治疗休养,虽然落下了残疾,但还是病愈出院了。在住院期间,大石头公社党委、革委会领导及本大队干部,还有一些听到消息的群众纷纷前去慰问她。出院时,时任公社党委书记哈力别克同志亲自安排车辆把她接送到家。之后,又在召开的大队、生产队干部会议和党员会议上,代表组织认定她是因工伤残。党组织今后要在各个方面对沙尔肯同志予以照顾,继续资助其医疗费用,并在全公社号召大家学习沙尔肯同志这种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高贵品质。
  沙尔肯因冻伤手术共花去住院治疗费用达8000多元,使自家背负了不少债务。按道理沙尔肯同志是因公伤病,其住院治疗费用应完全由大队承担。但因大队经济困难,没有更多的资金资助她,只帮助支付了其中的1500元,其余的均由沙尔肯家承担了。笔者这次采访时对此不太理解,询问为什么不向组织提出合理的要求,沙尔肯对此却独有见地,她说:“那时,我知道七城子大队的集体积累少,资金确实困难,因此,我就再没有向集体伸手。因为大队也是我的第二个家嘛!只要我还活着,我就满足了。”当时我就想,若是别人,肯定会不断地就治疗费用跑上跑下,踏断政府的门槛,不解决这花费就不让领导消停,直到把这笔费用完全拿到手才会罢休。今天的8000元钱不算什么,而1979年的8000元,对于大集体时代的家庭来说,那可是一大笔钱了。沙尔肯不谋私利,一心为集体的优秀品质在这件事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沙尔肯的事迹通过《新疆日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报道后,人们了解了这位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强女性,肯定了她的功绩。1979年9月,沙尔肯收到了全国妇联颁发给她的“三·八”红旗手荣誉证书及奖品。这对沙尔肯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及鞭策。在以后的日子里,她身残心红志坚,更加积极地做好她所肩负的副大队长工作。直到1984年她才卸任。
  如今,沙尔肯一家搬迁定居到了牧民新村,政府资助盖起了一排排砖房,水电路等许多基础设施都进行了配套,人居环境比起七城子,可谓天壤之别。沙尔肯一家其乐融融幸福地生活在那里,安度晚年。

知识出处

巾帼风采

《巾帼风采》

出版者:政协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第十二届委员会

出版地:2009

本书收集整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在最基层的生产队女支书(队长)妇女大队长,公社妇联主任及各行各业的巾帼群体,追寻她们跟党走,不让须眉,一心为人民的历史轨迹,旨在昭示人们,不忘善良、朴实、勤劳和勇敢的广大妇女干部,在木垒60年奋斗史上的辛勤耕耘和不朽贡献。最重要的是她们留给我们的是对党矢志不渝,对人民满腔热情,对工作冲锋陷阵的宝贵精神财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