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神圣的使命》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4459
颗粒名称:
页数: 3
页码: 15-17
摘要: 托克逊县城郊有一片墓地,这里有希日甫江·大毛拉·阿吉父亲和他大哥的骨殖。这是库尔班节的凌晨,希日甫江·大毛拉·阿吉久久地伫立在墓前,诵读了一段怀念亡灵的经文以后,默默地祈祷:“主啊,你教我生而为无产者,死而为无产者,在无产者行列里再生吧!”

内容

托克逊县城郊有一片墓地,这里有希日甫江·大毛拉·阿吉父亲和他大哥的骨殖。这是库尔班节的凌晨,希日甫江·大毛拉·阿吉久久地伫立在墓前,诵读了一段怀念亡灵的经文以后,默默地祈祷:“主啊,你教我生而为无产者,死而为无产者,在无产者行列里再生吧!”
  希日甫江不图财,不图名,只求安宁地生活,只求将父亲嘱托他的一大堆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经典读完。他认为“父母生我,育我,教我,我应该饮水思源,感恩图报,用物质和精神从现在到将来去克尽孝道。”他始终认为孝子必有好报,后来他对自己的儿女们也是这样教育的。从1924年至1947年,他一边从事农业生产,帮助家务劳动,一边在托克逊镇清真寺学习经文。最后去喀什完成了在当时著名的“皇家经文学堂”的学业,返回家乡后他便以“大毛拉”的身份担任了镇清真寺的穆代力斯(教师),从此,人们都称他为大毛拉。在这样的穷乡僻壤里能出这样的大毛拉,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荣誉,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支柱。大毛拉熟练地掌握了阿拉伯文和波斯文,针对家乡存在的巫婆神汉和男尊女卑的情况结合本地存在的问题,耐心地进行宣讲,澄清了人们思想上许多不健康的认识。
  有一次,懂几句经文的一位男士当着群众的面问希日甫江:“你现在有三个孩子,你是否也要送他们去读新式学校?”
  希日甫江当即回答:“当然啦,我一定要送孩子们读书,不仅要送男孩上新式学校,而且还送女孩上新式学校!”
  “何必呢,女孩还读什么书呀!”有人这样说。
  希日甫江深知家乡对女孩和妇女的偏见,他感到有必要对农民群众认真解释:“我们的女儿将来就是男人的妻子,孩子的母亲,财富的创造者,除了生理差别以外,男女都一样,我们不能歧视女孩,而是应该更加爱护她们。圣人穆罕默德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善待妇女,《古兰经》明确指出:‘妇女依法享权利,尽义务’,穆圣说:‘求学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天职’,我们为什么就不能送女孩读书呢?难道我们连一千年以前的人都不如吗?伊斯兰教对妇女、对女婴、对妻子都非常优礼尊重,要知道‘乐园就在母亲的脚下’,乡亲们,明白了吗?”
  “明白啦!谢谢大毛拉!”群众异口同声地喊叫。
  可是又有人突然提问道:“大毛拉,穆圣曾娶了九个老婆,《古兰经》允许穆斯林娶四个老婆,我可不可以找两个老婆?”
  大毛拉心平气和地说:“乡亲们可要知道,古代的婚姻,有乱婚、群婚、掠夺婚、契约婚,多妻多夫,一妻多夫,一夫多妻,这些都是野蛮的坏习俗。而《古兰经》的婚姻制原则上是一夫一妻制,《古兰经》说:‘倘若你们怕不能公平待遇孤儿,你们可选择你们所喜欢的对象,两个或三个或四个;如果你们怕不能公平待遇,那么只可娶一个’,可见多妻是有限制的,有条件的。穆圣娶九个妻子,其中八个是被贩卖的奴仆,由于战争不断,男人伤亡骤增,女子过剩,为杜绝女人生活无着,卖淫,私生子增多,国民道德的低落,便实行了有条件的多妻制。穆圣娶九个妻子是与帝王们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爱好女色的作风是决不相同的,穆圣反对无人性地侮辱妇女,反对把女人当成玩物当陪葬的牺牲品的。这道理稍有理智的人应该明白。有人到了现代,饭吃不饱,衣不掩体,还想娶两个老婆,这成何体统,乡亲们这样行吗?”
  “不行!不行!!”乡亲们又高呼起来。
  关于女孩上学和妇女地位问题的辩论这件事发生在解放前,大毛拉的一席话在托克逊县境内引起了很大反响,从此妇女们知道《古兰经》中有“妇女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妇女是社会的一半”的教义;男人们也知道了妇女也是受《古兰经》保护的。据了解,当今的托克逊男女一旦结婚,一辈子都不愿意分离,他们的祖父母告诉他们要忠实爱情,白头偕老,胡达也高兴。我想,这与像希日甫江·大毛拉·阿吉这样的爱国爱教爱民的人士深入宣讲《古兰经》的真正含义是分不开的。
  解放初,在托克逊县任县委书记的铁木尔·达瓦买提,鉴于大毛拉在家乡的威望,1956年推选他为托克逊县政协委员。这是希日甫江走向政协舞台的第一步,也是他大显身手的开端。
  如今,维吾尔族中已出现了许多女县长、女教师、女医生,这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知识出处

神圣的使命

《神圣的使命》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

出版地:1999

本书为乌鲁木齐市政协编撰的报告文学集《神圣的使命》。本书是描写乌鲁木齐市政协委员在履行自己神圣职责方面出现的许多生动活泼的事迹和人物的系列报告文学集。由于文集篇幅所限,我们无法看到更多政协委员的业绩,但仅凭文集中收入的28位委员的步履就不难看出,他们为乌鲁木齐的建设和发展付出的辛劳,他们没有愧对过去的半个世纪,乌鲁木齐不会忘记他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