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克拉玛依》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3042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翻开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西北边缘,有一座闪闪发光的新兴城市—克拉玛依。这里是解放后我国的石油工人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短时间内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

内容

翻开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西北边缘,有一座闪闪发光的新兴城市—克拉玛依。这里是解放后我国的石油工人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短时间内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
  “克拉玛依”是维吾尔语“黑油”的意思,得名于一个天然石油沥青丘 ——黑油山。这里,油泉四布,黑色的原油伴着天然气和盐水不断涌到地面,荡着阵阵油漪,散发着石油芳香。听着不断地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仿佛把人带到遥远、神奇的过去。据清朝末年的一些文献记载:“塔城石油矿,产石油之地在东南乡,大地名青石峡,小地名黑油山,距迪化(即乌鲁木齐)六百八十里,昔时发现油泉甚多……油质浓而色黑,距泉里许,即闻臭味,土人有私采者,多用膏轴,铺地及擦羊身治疥癣等。”直到克拉玛依大规模开发之前,还有一个维吾尔族老人在山旁搭了个简易的地窝子,牵着毛驴,捞取原油,来往于黑油山和乌苏等城镇之间,用黑油换取日用品。在漫长荒凉的日子里,百里戈壁除了偶尔留下这些孤独的脚印外,不见鸟飞,不见水滴,不见草青……
  一九五五年七月,一支由八个民族组成的青年钻井队,怀着“撒大网、捕大鱼”的雄心壮志,来到黑油山下,点燃篝火,搭起帐篷,安好井架,钻机的轰鸣揭开了勘探开发克拉玛依的序幕。他们头顶如火的骄阳,身绕成群的虻蚊,迎着狂暴的大风,以压倒一切的气概,经过一百多天的顽强战斗,终于在当年十月二十九日使第一口探井喷出了大量黑色的金子—石油。一九五六年五月,国家正式宣布发现克拉玛依油田。一九五八年五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克拉玛依市。二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石油工业部的直接领导下,我国各族石油工人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广泛学习和推广大庆的先进经验;用革命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把克拉玛依建成了从地质勘探到油田开发,从原油输送到产品炼制的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的油田。加强地震勘探,扩大地质储量,实现稳产高产,促进四化建设,是数万名石油工人团结战斗的奋斗目标。油田每年都有新的区块投入开发,有新的油井投入生产,有新的产品试制成功。就原油产量来说,今天的一个克拉玛依相当于一九六六年的四个克拉玛依。油田生产的石油和各种石油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各地。油田培养出来的各种专业技术干部和工人,成批地参加了内地新油田的勘探开发会战。克拉玛依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现在进入克拉玛依,到处都是人声鼎沸、机声隆隆的战斗景象。在繁忙的生产第一线,井架林立参天,油井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输油管道正把滚滚油流输进现代化的炼厂。连接油田的条条公路上,各种车辆来往如梭,到处荡着激昂的战歌和报喜的锣鼓。在市区,一排排白杨绿树成荫,生意盎然,掩映着百货大楼、影剧院、医院、饭店、露天球场、公园、职工住宅楼……从井场工地下班回来的各族石油职工,三三两两在街头漫步,在公园游玩,在球场观赛。不同民族的人们常常应约在一起,敲响达甫鼓,弹起热瓦甫,翩翩起舞。节假日,克拉玛依著名的几个地方,更是吸引着游人。那黑油山油泉的倒影,风成城(魔鬼城)的矫姿,艾里克湖的波光,白杨河和油田上调节水库的泛舟、垂钓……使油田又披上了一层宁静而又舒心的色彩。
  呵!克拉玛依,过去人们不愿意走近你,如今人们向往、赞扬你。在新的长征中,英雄的石油工人又迈开了新的步伐。你听,天山南北,昆仑山麓广阔的沙漠和戈壁,正回荡着开发新油田的礼炮,行进着滚滚的铁流队伍。他们意气风发,一往无前,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为高速发展祖国石油工业,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正英勇战斗。
  一九七九年国庆节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80

本书是反映克拉玛依风貌的摄影集,翻开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西北边缘,有一座闪闪发光的新兴城市—克拉玛依。现在进入克拉玛依,到处都是人声鼎沸、机声隆隆的战斗景象。在繁忙的生产第一线,井架林立参天,油井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输油管道正把滚滚油流输进现代化的炼厂。连接油田的条条公路上,各种车辆来往如梭,到处荡着激昂的战歌和报喜的锣鼓。在市区,一排排白杨绿树成荫,生意盎然,掩映着百货大楼、影剧院、医院、饭店、露天球场、公园、职工住宅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