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箱里有个孩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生命浇铸团结情》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2998
颗粒名称: 木箱里有个孩子
分类号: I267;K825;I247
页数: 2
页码: 51-52
摘要: 1950年12月,是个多雪的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六师(番号为红星)四十六团二连指战员在巴里坤茫茫雪原上追剿土匪,当追至下马崖时,战士于明智发现在一片雪地上有一个被丢弃的木头箱子,箱子是用皮条紧紧捆着的。于明智好奇地围着箱子转了一圈,似乎听到箱子里有动静,于是他趴在箱子上仔细听,他听到的是孩子微弱而又嘶哑的哭声。于明智大声喊起来:“快来,这个箱子里好像有个孩子。”听说箱子里有孩子,战士们一下围拢过来。
关键词: 皮大衣 解放军 哈萨克语 一会儿 指导员

内容

1950年12月,是个多雪的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六师(番号为红星)四十六团二连指战员在巴里坤茫茫雪原上追剿土匪,当追至下马崖时,战士于明智发现在一片雪地上有一个被丢弃的木头箱子,箱子是用皮条紧紧捆着的。于明智好奇地围着箱子转了一圈,似乎听到箱子里有动静,于是他趴在箱子上仔细听,他听到的是孩子微弱而又嘶哑的哭声。于明智大声喊起来:“快来,这个箱子里好像有个孩子。”听说箱子里有孩子,战士们一下围拢过来。他们七手八脚打开箱子,果然看到一个大约两岁的孩子躺在里面。孩子穿着黑皮大衣、小高筒皮靴,苍白的小圆脸上布满了泪痕,孩子已经奄奄一息了。
  战士们围着孩子议论纷纷,有的说肯定是土匪的孩子,见解放军追来了,慌得连孩子都来不及带走。有的说不一定是土匪的孩子,因为土匪裹胁了那么多哈萨克族牧民,也许是牧民的孩子。这时,指导员王鹏月走了过来,他一看就批评道:“你们没看到孩子快不行了,快救孩子。”于是他把皮大衣解开扣,将孩子紧紧裹在怀里。过了一会儿,他见孩子气色缓过来了,又用行军壶给孩子喂了两口水。孩子睡着了。
  这时,战士们还在猜测孩子父母的身份。王鹏月对战士们说:“别猜了,要我说呀,不管是谁的孩子,都是建设新新疆的接班人。我们要尽快找到孩子的父母,把孩子送到他父母的手中。丢了亲骨肉,孩子的父母还不知急成啥样呢。”
  部队回到了驻地。王鹏月一下马就让通信员李士成通知炊事班做些好吃的。这时孩子已经完全缓过来了,他大声地哭着,嘴里“呜嘟哇、呜嘟哇”地叫个不停。炊事班长王兴和炊事员董学元可犯愁了,给战士做饭好说,有啥做啥,战士是有啥吃啥。可给一个两岁的孩子做饭,这还是头一回。
  不一会儿,烤羊肉、馒头、面条、炒菜端过来了。王兴解释说:“我们不知孩子爱吃些啥,就多做了几样。”
  孩子确实饿了,狼吞虎咽吃了不少。可吃饱后,还是哭,还是“呜嘟哇、呜嘟哇”叫着。王鹏月对王兴说,可能是菜咸了,他给孩子又喂了些水。可喂后,孩子还是哭、还是“呜嘟哇、呜嘟哇”地叫。这时一屋子男人急得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办才好。王鹏月一拍脑门,大声说:“孩子吃了,喝了,该干啥了?”
  “该干啥了?”一屋子男人重复着指导员的话。
  王鹏月哈哈笑了:“该拉了,该尿了。”
  通信员李士成用大衣裹着孩子出去了,可回来后,孩子还是哭,还是“呜嘟哇、呜嘟哇”地叫。
  王鹏月的脑门上都急出了汗。
  就在这时,门外一女人高音大嗓地喊道:“指导员,听说咱连在下马崖捡了一个孩子,快让我看看。”
  话音没落,连长王日澎的爱人张素英一阵风地进来了。王鹏月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说:“一着急,怎么把你给忘了。快看看,这孩子怎么老是哭,老是不停地‘呜嘟哇’。”
  连长爱人张素英是新疆人,略懂哈萨克语。这时,她抱起孩子用哈萨克语哄着孩子。真灵验,孩子不哭了,很快就入睡了。张素英把孩子安顿好后,对指导员说:“‘呜嘟哇’是害怕的意思,孩子不懂汉语,又见了这么多陌生人,所以他就喊‘呜嘟哇’。”

知识出处

生命浇铸团结情

《生命浇铸团结情》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记录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与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实践中所涌现出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