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严重挫折时期的实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邓小平农垦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2917
颗粒名称: 二、严重挫折时期的实践
分类号: F426;A849;D92
页数: 3
页码: 212-214
摘要: 正当我国农垦事业全面大发展时,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这场运动中,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农垦事业损失惨重。农垦部和大部分省(市、区)的农垦管理机构被撤销,大批国营农场被下放,大片土地、山林、草原被划走,大量财物被分掉,绝大多数干部靠边站,广大农垦职工奋斗多年的成就被否定,农垦系统出现一片混乱。体现邓小平农垦思想的一系列农垦工作文件被当作修正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邓小平农垦思想的实践被迫中断。
关键词: 农垦事业 文化大革命 周恩来 生产建设兵团 邓小平

内容

正当我国农垦事业全面大发展时,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这场运动中,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农垦事业损失惨重。农垦部和大部分省(市、区)的农垦管理机构被撤销,大批国营农场被下放,大片土地、山林、草原被划走,大量财物被分掉,绝大多数干部靠边站,广大农垦职工奋斗多年的成就被否定,农垦系统出现一片混乱。体现邓小平农垦思想的一系列农垦工作文件被当作修正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邓小平农垦思想的实践被迫中断。
  为了稳定混乱的局势和巩固边防,1968年6月~1971年,全国18个省和自治区以国营农场为基础,先后成立11个生产建设兵团、3个独立的生产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也重归新疆军区建制,并配备了现役干部担任兵团各级主要领导。各地兵团的成立在当时对稳定混乱局势和巩固国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兵团的师、团、营、连、排各级主管干部都由解放军现役军人担任,他们用带兵打仗的办法来领导企业,必然影响生产发展,造成企业严重亏损,各地反映强烈。
  1972年5月,解放军总参谋部、国务院农林部联合派出了3个小组,到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5个兵团调查研究。1973年2月,他们向国务院、中央军委写了关于生产建设兵团领导管理体制问题的报告。指出兵团的主要问题是突出了军队性质,过多地采用军队组织形式和领导方法,这和农场人员的社会性、生产经营的企业性不适应,必然造成很多矛盾(重军事,轻生产;机构庞大,层次过多,非生产人员太多等),使企业由盈变亏。报告建议:兵团不再列为大军区建制,应划归省、自治区实行一元化领导。报告认为内地没有边防任务,采取兵团组织形式意义不大,建议撤销内地组建的兵团,切实加强边疆地区的兵团。1973年5月,周恩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批评兵团机构庞大,非生产人员过多。其实,早在1970年,周恩来就针对当时兵团否定农垦事业优良传统的现象指出:“南泥湾精神不能丢,丢了要恢复起来。”并要求农垦要扭转亏损。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1972~1975年,全国所有生产建设兵团和生产师被撤销,各省、自治区成立农垦局,各团改称农牧场,农场集中的地区成立地区农垦局。
  在纠正兵团的偏差和失误的过程中,邓小平起到了重要作用。1973年中央恢复了他的副总理职务,要他协助周恩来工作。1975年,他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方针。他首先提出军队要整顿,要消“肿”;后来批判了只抓革命不抓生产的错误,提出一定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他的这些思想对纠正兵团工作中的偏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国农垦事业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所做的旨在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大量工作以及各级干部和职工的艰苦奋斗,农垦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总体来说,“文化大革命”期间农垦经济亏损严重,效益极差。

知识出处

邓小平农垦思想研究

《邓小平农垦思想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0

《邓小平农垦思想研究》一书准确界定了邓小平农垦思想的科学含义,客观描述了邓小平农垦思想的历史发展,如实反映了邓小平农垦思想的内在逻辑,全面概括了邓小平农垦思想的基本观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