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配备军队转业干部作骨干,用军队形式组织支边青年的实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邓小平农垦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2915
颗粒名称: (二)配备军队转业干部作骨干,用军队形式组织支边青年的实践
分类号: A849;F426;F323
页数: 3
页码: 209-211
摘要: 随着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号召内地青年奔赴边疆,加入农垦行列,开发和建设边疆。同时,为了做好支边青年的巩固工作,使他们在边疆安家落户,邓小平指示抽调部分军队转业干部作领导骨干,用军队形式将支边青年组织成部队,生产打下基础,劳动熟练后,有对象结婚,就在边疆安家。1956年,杨华带领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响应青年团中央的号召,首先去黑龙江省萝北县开荒建场。
关键词: 黑龙江 支边青年 青壮年 巩固率 邓小平

内容

随着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号召内地青年奔赴边疆,加入农垦行列,开发和建设边疆。同时,为了做好支边青年的巩固工作,使他们在边疆安家落户,邓小平指示抽调部分军队转业干部作领导骨干,用军队形式将支边青年组织成部队,生产打下基础,劳动熟练后,有对象结婚,就在边疆安家。1956年,杨华带领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响应青年团中央的号召,首先去黑龙江省萝北县开荒建场。不久,哈尔滨、河北、山东等省市7支青年垦荒队也先后到萝北建立垦荒点。后来这些青年垦荒地联成一片,建成有2.46万公顷的向阳农场。1958年后,到边疆支援农垦事业的青年更多。1958年,移民边疆的青年有43万多人,其中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移往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省区,参加农业生产的有16万多人;河南支援湖北农田水利建设的长短期农工14万多人;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湖北等省区安置1956年移民家属和重返安置地的移民6.7万多人;边疆省区安置自动流入的农民6万多人。
  1959~1961年,内地青壮年到边疆地区参加工作的有93万多人,随迁家属43.8万人,加上退伍军人6.86万多人,家属4.9万多人,总共148.5万人。这些支边青壮年到边疆国营农场工作的有49.8万人,占支边青壮年总数的一半多。他们新建和扩建260多个国营农场,开垦了大片荒地,增产了很多粮食,发展了橡胶种植业。到1962年,这批支边青壮年在各地的巩固率不同,新疆、云南的巩固率为90%,黑龙江、吉林、广东的巩固率为80%,辽宁、甘肃等半数多返回原籍,宁夏和青海的巩固率在20%以下和5%左右。
  巩固率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是否按邓小平提出的组织移民的方式办事。凡按邓小平指示办的地区,巩固率就高,反之则低。1962年农垦部党组总结支边工作经验教训时就指出了这一点。该总结说,在支边工作中发生缺点和错误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按邓小平指示的配备军队转业干部作为领导骨干。①1963年,王震吸取了这个教训,在动员上海知青支援新疆时“采取生产兵的形式,分别在老部队安置”②,因而支边青年巩固率较高。

附注

《农垦工作文件资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571页。;《农垦工作文件资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638页。

知识出处

邓小平农垦思想研究

《邓小平农垦思想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0

《邓小平农垦思想研究》一书准确界定了邓小平农垦思想的科学含义,客观描述了邓小平农垦思想的历史发展,如实反映了邓小平农垦思想的内在逻辑,全面概括了邓小平农垦思想的基本观点。

阅读